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贵州三线工业遗产开发路径研究

2023-02-12王佳翠张开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王佳翠,张开文

(遵义师范学院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目的,中共中央开展了一场以交通运输、国防科技为基础的三线建设。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随着三线建设的调整,留下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产。这些遗产是宝贵的课程思政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可以从中汲取到诸多优质史实,为课程思政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实施路径,对于历史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研究意义重大。

一、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的形成及其现状

贵州作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了一个具有全国较先进水平的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航空、冶金和化工等现代产业体系,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贵州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1.贵州三线建设概况

贵州的三线建设项目,包括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三五”计划期间,全省投资达46.26 亿元,占全国三线投资计划总额的12.9%。三线建设期间,贵州除着力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民用投建项目也达92 项[1]。

贵州三线建设布局,是以贵阳市为基础,以六盘水、遵义、安顺以及都匀和凯里为重点,沿着贵昆、川黔、湘黔、黔桂四条铁路干线形成了有力支撑贵州经济发展的放射状发展网络。贵阳市的三线建设主要有航空、军工、电子、精密仪器、机械制造等工业门类。六盘水在三线建设时期作为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而建设的新兴城市工业区,主要沿着贵昆铁路两侧,在六枝、盘县(现盘州市)、水城三个地区进行有关厂矿的企业建设。航天工业是遵义三线建设的主要方向,包含军工、机电、冶金、仪表等部门。安顺的三线建设主要是以飞机制造业为主,包括机电、电子、化工、磷矿等工业部门。都匀和凯里的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电子工业,还包括玻璃、建筑材料和纺织等行业。

2.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国际局势的转变,三线建设的问题变得更突出,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过程中资源被大量浪费等,急需调整。国家“七五”调整方案实际执行项目为118 个,贵州有24 个。“七五”调整项目,除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迁建安徽合肥外,其余23 个均在贵州省内实施。贵州的“三线”企业大多进行了整编,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原本位于大山深处的许多单位被转移到贵阳市小河镇等市镇地区,虽然设备和人员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但是工厂、学校、办公楼等却没有转移,如龙里县的3537 厂、黔西红林机械厂等。经过调整,这些工业完成了迁离,原本的厂房、设备等却遗留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线工业遗产大多处于简单再利用或者完全废弃状态,如遵义市原083 系统的3264 厂及061 基地的3409 厂。一部分因当地的房地产开发而被拆除或部分被拆除,如贵州420 厂。还有一些三线企业被原地保留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博物馆、展览馆,如遵义1964 文创园(长征电器集团公司长征十二厂)、盘州三线文化主题园(原火铺镇671 厂旧址)、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原地宗矿洗煤厂址)、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原三线建设办公遗址)[2]。并且这些企业改造完成后一部分已经在正式运行,继续向世人展示着三线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传达着在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三线建设人不屈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的课程思政价值

1.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

随着我国进入战略发展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时期,国家安全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例日渐增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这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基础,是党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国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国防教育也是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力量、筑牢国防意识而对公民进行的一项必要教育。国防教育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可分为全民国防教育和中学国防教育。中学国防教育是以中学生为受教育对象,以国防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之一。2007 年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中学应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国防教育,使学生掌握国防基本知识,初步形成国防观念,树立爱国主义精神[3]。中学国防教育包括的教育内容有:“国防与战争常识;中国国防简史;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近代以来我国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国防科普知识;防空袭和核生化武器防护知识。[4]”

国防对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将国防安全教育融入历史课堂,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意义深远。三线建设是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保障国防安全,同时也为完善国家工业体系而作出的一项战略举措。经过三线建设,我国国防实力大幅跃升。三线建设虽然已成为历史,但三线建设的意义不能忘却,国防安全在每个时代都是重中之重,是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平稳运行的基础前提,时至今日,国防安全面临着更加多样化的挑战,国防安全教育更是必不可少[5]。中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思想意识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对国防安全、国家保密观等都缺乏必要了解和培训,而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贵州国防工业发展,理解其重要历史地位,进行国防安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观。

2.培养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学历史学习应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6]。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目标,历史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爱国情感、报国情怀等爱国之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三线工业遗产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明白唯有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具有高度认同,并能自觉担负起社会与时代责任的青年,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应充分发挥遵义1964 文化创意园等首批获教育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认定的工业文化专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做好“三线精神”传承弘扬和宣传阐释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与挖掘并重,用好“三线”文化资源,做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三、贵州三线工业遗产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思政路径

1.学习三线历史,弘扬三线文化

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三线建设的历史和精神,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三线建设历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首先,将三线文化有机融入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课堂、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讲述三线历史,宣传三线文化。其次,增加对学校教师国防教育和三线建设历史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最后,利用班会课将有关三线建设的国防教育融入学校德育课程,在学生心中播下国防教育的火种,有效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5]。

通过举办贵州三线工业遗产保护组织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推动对011、061、083 基地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开展三线文化讲座,邀请三线建设亲历者讲述贵州军工基地的诞生和三线建设中发生的“三线故事”;还可以举办遗产保护开发主题演讲、红色文化旅游等多样化的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三大军工基地;在贵州各大学内将三线建设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课程教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广泛深入。

2.打造研学基地,丰富实践载体

建立三线建设系列红色研学基地,以贵州三线建设企业分布点为红色研学基地布局的依托,以红色研学基地为中心,整合周边地区的国防历史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将红色研学基地的教育功能与中学历史课标中关于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研学旅游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国防教育和历史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大力打造三线建设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是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了解国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贵州三线建设布局为贵州建立“三线”系列的红色研学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及历史教学基础。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统一安排,通过集体活动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课外教育活动[7]。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是研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3.活化三线遗产,传承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孕育了三线精神,其科学内涵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时代使命与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结果,是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家前途、社会要求和公民责任三者结合为共同价值的文化表达。三线精神是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内容,三线建设精神和三线建设历史是国防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8]。

通过短视频、抖音平台介绍三线建设博物馆,展示三线工业遗产、文物、工业艺术品,讲好三线故事,帮助大众了解三线人和三线故事。除了运用线下博物馆,还可以利用在线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平台,将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的物品、文献、图书数字化,让更多人可以在线浏览。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贵州三线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企业和个人参与。运用抖音、快手、微博等各种年轻人热爱的网络平台,宣传三线建设亲历者的亲身经历,让三线建设历史“活”起来,让学生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的旅行体验变得更加具有“立体”感。另外,拍摄一些以三线建设为主的纪录片及视频展览于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内,让学生对三线建设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三线工业遗产融入中学历史课程思政,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阐释工业文化当代价值,从身边的三线工业遗产出发,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提升贵州工业软实力,从而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