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幸福感的路径探究
2023-02-12祝天阳
程 霏 祝天阳
(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
开展幸福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教师在教学中体验幸福,师生在教育发展中获得幸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到幸福,并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基于此,笔者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为研究对象,以幸福教育的必要性为研究内容,从立德树人视角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如何在这类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幸福教育的必要性
幸福教育的内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幸福感获取作为目标,通过教学各环节为学生营造幸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幸福感获取的重要性,使其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提升教学实效。同时,在各项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幸福教育观渗透其中,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从幸福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它与德育之间存在着相通之处:德育工作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幸福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靠的正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幸福教育能让学生更细腻地体会外界对自身的影响,获得体验幸福的能力,从而平衡学生的身心发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幸福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幸福教育之间的融合,无论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还是对其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懵懂的年纪,要想学生在课堂中能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感到快乐、幸福,才能投入其中,提高学习效果。身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幸福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去深度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幸福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幸福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将幸福教育渗透其中,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积极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育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目前关于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探究较少,还存在许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幸福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
第一,部分教师对幸福教学相关理论的了解并不深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涉及了幸福教学的内容,但只是走形式而已,并未能灵活应用。第二,对于教材,一些教师并未充分研究。实际上,当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往叫作《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并未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的内容,将大量的心思放在了理论知识教学上,并未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幸福教育足够重视,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第三,在部分教师看来,如果进行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需要花费许多备课时间,而且也需要占用不少课堂时间,进而令教学进度受到影响。
(二)幸福教育教学方法缺少多样性
首先,本课程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在学习中体会幸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仍比较单一,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忽视了采用多元手段进行知识和理念的渗透过程。其次,在一些教师看来,要想做好课程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设规则、讲道理必不可少,所以其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很容易选择由自己负责讲授知识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此时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发挥主动性,也难以积极思考,幸福教育也就无法得到落实,而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最后,由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无法真正唤醒学生的幸福感。
(三)幸福教育教学内容过分拘泥于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上是围绕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撰写的,其编写目的在于启发他们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使用应该更加灵活。当前,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幸福教育。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依附于教材,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生活化教学资源进行收集,部分教师并未整理足够的生活素材,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幸福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与家长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度都极高,在这种情况下,对学习成绩的评价重点就放在学生是否学会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道理上,又或者将学生的背诵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然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本课程与生活相关联的积极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德育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必须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进行明确,然后基于此进行幸福教育研究,使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水平得以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充满幸福感。要做好幸福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教学过程各环节加以渗透,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幸福。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幸福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并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首先,教师可以进行询问沟通。在备课前可通过打电话、面对面或者线上交流等方式询问班主任和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形成教学信息。其次,教师要进行日常观察。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然后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判断,并调整自己的预设计划,也要重视学生的差异化表现,在幸福教育中践行分层教学,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时时保持学习的心态,在工作中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了解各个阶段学生对幸福的心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幸福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幸福教育需要科学方法指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还应重视用学科育人代替以往的学科教学。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的萌芽时期,他们对幸福的主观体验更加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的带动下,主动探求,提升自我。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环境,让学生更直观地经历、理解情绪的变化,提升控制、消化情绪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相互衔接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能体验幸福,并结合课程主题了解让自己幸福快乐的方法,从而保证教学实践效果。
(三)加强课堂管理,营造幸福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能很好地印证这一点。好的教育环境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能够在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这一阶段极其重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借助课堂这一场所来开展德育工作,以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进行明确,基于此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令其形成正确认知,养成良好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对其进行培养,对相应的道德实践进行强化。
(四)反思教学过程,提升幸福教育质量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幸福感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对各方面的共同建设足够重视。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学校需将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种探索而非最终教育目的。反思是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前提,教师应针对教学过程与实践结果主动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首先,教师应做好总结性回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围绕幸福教育这一模块展开反思,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思辨性、是否能落实幸福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的幸福教育目标提供指导。其次,教师应结合课例研究反思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找出幸福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分析教学实践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开展自我批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自己在幸福教育中的行为与结果进行反思和追问,并通过提升自己改善教学效果。
(五)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要想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灌输式教育,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渗透幸福教育的教学中,师生需要保持平等地位,要打造民主化的课堂,融入幸福教育。教师要减轻学生在学习阶段可能存在的压力,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大胆表达困惑,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充分给予学生尊重,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面对生活。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应该将幸福学习、幸福生活等观点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让学生敞开心扉,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进而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感受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深度配合,幸福学习。
(六)改变评价方式,采取激励教育方式
让学生获得良好生活体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基于其实践活动而非考试成绩展开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长记录卡等来展开生活化评价,改变“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才能够得到提升。
小学生天性爱玩,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尚未完善,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认真或者粗心等情况。这时,教师要注意不能机械地运用批评式教育的方法,而是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学生展开鼓励式教育。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让学生感受到幸福,运用鼓励式教育是良好的途径之一,更易于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
(七)建立共同体文化,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对学校而言,教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当前,要想做好幸福教育工作,实现幸福教育目标,就必须让教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不断追求卓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教师拥有幸福的心态。让教师获得幸福心态,可通过以下方式入手。
第一,让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等之间形成和谐、良好的关系,加强互动和交流。第二,在教师层面,需要进行共同体平台的构建,以让其可以围绕学科、教学经验等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从而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令教师的归属感得到强化。第三,要对教师自我效能的实现提供支持,当教师能够依照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时,其教学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强化,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学校创设公平、自由的环境,教师身处其中,也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
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幸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从课程的建构、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教学反思的过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自身职业素养和幸福感的提升等多方面探求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方式,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本,丰富育人内涵,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成长,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