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术和鸣
——荀子战争观探究

2023-02-12马率磊

邯郸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荀子层面军事

马率磊

(邯郸市博物馆,河北 邯郸 056004)

作为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观是人们关于战争相关的问题的理性看法和根本认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高度重视战争,而军事思想恰恰是他们对战争的系统梳理和理性的总结,它涵盖了军队、防御、战斗等多个领域。“军事思想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军事哲学层次上的问题,一个是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层次上的问题。”[1]1因此,完整的军事思想应该包含了宏观“道”的层面和微观“术”的层面,前者主要探究战争或者军事是什么、为什么等理论的相关问题,后者主要在解决具体怎么做的具体实践问题。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从秦汉到今天,历来受到学者和文人的关注和重视。笔者从知网检索发现,仅1949 年后研究荀子的论文便多达3000 余篇,相关著作达数十部之多。荀子的军事思想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荀子军事思想的总结性概括,典型代表有刘玉明、刘昌毅的《论荀子的“一民”军事思想》指出荀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一民”,王联斌的《荀子的军事伦理思想》指出荀子坚持“王道”,但同时也崇尚“霸道”,将“王道”融入“霸道”之中,以“王道”御“霸道”,以“霸道”佐“王道”,此“王霸合一”的思想,是对儒家军事伦理思想的一个很重大的发展;其次是对荀子军事思想的宏观介绍,典型代表有黄朴民的《荀子军事思想简述》从治国与治兵、政治与军事、仁义与武力、音乐与乐劲等多方面论述荀子的军事思想;赵国华的《荀子军事理论述略》概括总结了荀子的战争观为“禁暴除害”“隆礼贵义”;荀子的战争指导原则为“以仁为本”“以德兼人”;荀子的军队建设思想为“仁人之兵”“天下之将”,而这三个方面形成了荀子军事理论的主体;廖名春的《荀子兵论初探》从战争观、强兵论、治军术三方面全面论述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的战争观基于孔、孟思想,但不反对一切战争,肯定“仁义”的战争,否定违背“仁义”的战争;强兵论强调政治上的人心向背为本,军事上的权谋机变为末;治军术强调将帅应做到“弃疑”“无过”“无悔”,治军应做到“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扩”。再次是把荀子军事思想和其他诸子军事思想作对比性研究,其典型代表成果有吴秋红的《孙子兵法与荀子议兵之比较》从战争观、战争胜负因素、治军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将两者作了对比,并从时代变迁、学派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等等。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荀子的军事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荀子的战争观论述明显不足,赵国华、廖名春和吴秋红三位学者的成果中虽然都涉及到了战争观,但是主要是宏观阐释,侧重仁义、战争胜负等方面,整体综合详实论述不足,对其战争观整体内容的关联度研究有待继续研究,对其战争观产生的影响和具体成因也有深入探讨必要,因此围绕上述问题,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尝试作一深入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一、荀子战争观内容探微

作为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观是人们关于战争相关的问题的理性看法和根本认识。一个学派或者一个学者的完整的战争观应该包括宏观层面的整体介绍和微观层面的详细论述。而荀子作为战国时期集大成者的思想家,其战争观无疑包括了宏观“道”的层面和微观“术”的层面。

(一)宏观的“道”层面

所谓“宏观”一词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术语,它与“微观”相对,常常泛指大的方面或者总体。荀子关于战争宏观层面的论述主要包括了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等多个“道”的层面。

第一,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起因是战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认为战争的起因主要在于个体无限度的索求和社会群体的名分缺失。《荀子·礼论》中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从个体而言,每个人都会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去追求,这本是一件合乎常理的事情;但是如果个体过度地、毫无分寸地去追求私欲就会引发战争,并且陷于无休止地恶性循环之中。《荀子·富国》中又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就群体而言,每个群体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名分也会导致争夺,虽然每个个体都离不开群体,但是一旦结成集团,不同集团、不同的层级之间的利益或者需求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如果每个团体或者阶层没有得到合理的名分,或者他们自身的合理需求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引发争斗,让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因此,无论是从个体还是群体角度,其战争的根源都在于其欲望的无节制的膨胀和扩张,而这种观点与荀子“性恶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战争的目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高度重视战争的历史传统,因此,“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多统治者和学者都对战争抱以非常谨慎和慎重的态度,而一旦发动战争必然有着明确的目的,因而战争的目的也成为战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荀子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荀子·议兵》中说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认为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夺财物,而是为了“禁暴除害”,为了正义。这与“止戈为武”的传统思想可谓是一脉相承,为“爱好和平”的中华的民族精神提供精神供养。中国人历来爱好和平,但是为了追求长久和平,从来不惧怕战争。

第三,战争的胜因。“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民心的向背都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荀子也高度重视争取民众的支持。《荀子·议兵》中指出:“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他认为民众的支持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此外,荀子在其他篇章中也多次强调爱护民众和争取民心的必要性。比如,《荀子·乐论》中指出:“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荀子·君道》中写道:“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等等,荀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多次论证强调重视民众支持的重要性。那么应该如何重视并赢得民众的支持呢?《荀子·议兵》中还说道:“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因此,荀子十分重视用“政”来团结民众,以礼治民。那么为什么要重视“礼”呢?因为“礼”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关键,是团结民众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511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子也能清晰地认识到:民众支持与否是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因素。这反映了荀子已经初步具有了难能可贵的“人民战争”的军事思想。

(二)微观的“术”层面

而“微观”通常是指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一门科学或者认识一个事物。荀子关于战争微观层面的论述主要包括了战争对于君主、将帅、战术等具体的“术”的层面。

第一,战争中的君主。战争关乎全局,影响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期间对于全国的统治者——君主,实际上提出了非常高的能力要求。《荀子·议兵》中说道:“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荀子认为战争期间,君主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而将领、士兵由于受到了君主的指挥和调遣,其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十分有限。因此,战争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量,更是对国君综合处理能力和灵活应对的具体挑战。

第二,战争中的将士。战争对于一国的将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关于这一点,学界很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探究,笔者认为评价最为中肯、客观的当属廖名春教授,他认为:“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最为重视军事问题的一个。他的治兵、用兵之道就是与著名的兵家孙武、孙腆、吴起相比,也有其独到之处。”[3]

第三,战争的战术。《荀子·议兵》中还提出“六术”“五权”“三至”“五无扩”的具体战争战术和军事戒律,前人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道”“术”和鸣

荀子的战争观不仅有宏观“道”的层面的论述,也有微观“术”的介绍,更为难能可贵的在于荀子的战争观恰恰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道”“术”和鸣,有学者指出:“礼虽然是根本,但必须以法为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才可缔造仁义之师,威武之师。”[4]362-366《荀子·议兵》中也提出:“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摧,案角鹿捶陇种东笼而退耳。”荀子的“道”“术”和鸣的战争观成为了整体战国时代最为靓丽的一道军事风景线,为即将到来统一的秦汉时代谱写了不朽的乐章。

二、荀子战争观成因探源

这种“道”“术”和鸣的战争观不仅顺应了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也为秦汉时期战争思想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荀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道术和鸣的战争观除了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之外,还有其他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吸收了赵文化的军事思想精髓

赵文化的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成为了其军事思想的精髓。不论是赵襄子的晋阳之战中,还是后来的邯郸保卫战等诸多军事行动中,都是很明显的!“纵观晋阳之战前后,赵襄子更是凭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积极务实的战术和高明的战争思想,高度重视战争、准备战争,以全城百姓为后盾,注重‘人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瓦解联盟,争取盟友,抓住战机、穷追猛打等等,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5]对于生于赵地,长于赵地、学于赵地的荀子而言,赵文化成为了滋养荀子的精神土壤和天然“文化粮仓”。荀子的战争观无论是“道”的层面还是“术”的内容都明显受到了赵文化的影响。

(二)基于诸子百家的不断完善发展

身处大动荡、大发展、战争频发的战国时代,如何能够结合时代需要,借鉴百家,提出具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战争观,成为很多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为此,诸子百家结合时代需要,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以自身思想为主导,兼收并蓄其他思想来创立新的学说和主张,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疑,荀子是那个时代当仁不让的佼佼者。学界前辈曾经指出,从他身上“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百家的影响”[6]185。荀子的“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就是对殷周以来“民惟邦本”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和发挥[7]。儒家是仁义为本,用战争禁绝暴政,消灭祸害。儒家一向重视国家的武备,认为具有一定的武备方可免遭灭国绝祀的厄运。《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认为战争是用来维护社会和平、保证国富民丰的。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 颜渊》又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孟子·尽心下》干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等等,儒家的这些传统思想无疑会为荀子提供无尽的精神营养。

总之,作为战国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的“道”“术”和鸣的战争观成为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荀子的这种在宏观层面高度重视战争、重视民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的战争哲学思维以及在微观层面追求务实、重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战术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荀子层面军事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和谐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