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困境与战略选择

2023-02-12梁徐静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期刊网科技期刊集群

梁徐静 ,陈 庄

(1.广州体育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500;2.广东海洋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湛江 524100)

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支持大型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开发知识服务平台[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通过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集团化转变,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2].

出版领域的知识服务是指出版企业围绕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通过整合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向用户提供信息、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信息服务活动[3].知识资源的扩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知识服务的基础.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正朝着科技期刊强国迈进.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提高知识服务效能,符合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已有的研究中,普遍存在作者选取案例集群程度偏低、经营规模小、服务需求能力和效果欠佳等问题[4-6].国内知识服务的实现主要由政府主导、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平台和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等完成[7].国内知识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充分挖掘众多小市场的需求、打造社交互动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开拓场景可视化的知识服务运用类型[8].科技期刊要基于市场用户的实际需求依靠集群化与数字化的方式,提供解决技术问题的知识服务,积极搭建刊群发展保障平台,优化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以集群化优势提高知识服务的品质.国外知识服务发展的最新态势与国内大同小异,当前很多国外的大型出版社和媒体已经完成了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当前国外比较典型的知识服务平台有EBSCO 公司旗下的EBSCO Publishing(缩写EP)业务,可以为读者提供电子期刊订阅、数据库查询、文献综合检索等知识信息服务.值得一提的还有总部位于美国北部的培生集团(Pearson)的教育出版知识服务体系,可以为全球60 多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教育出版类的信息服务[9].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知识付费服务平台,如Skillshare 知识付费平台的特色是技能分享,美国Quora 付费平台的特色是可以为读者提供主体订阅、社会化知识付费问答.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在知识服务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还处于探索期,这就使得科技期刊在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阻碍.至此,取得研究成果大致包括科技知识检索系统、知识发现系统、实用性工具等[10-12].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1)服务模式大都以科技知识信息查询和检索为主,应用场景较单一;(2)未能提出集群化机构或集团的组建模式,没有解决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的体制困境;(3)在如何满足数字化科技期刊集群知识人才与薪酬需求方面,没有提出有效方案.其他还包括知识服务平台功能不多、精准服务功能有限等[13].大部分学术期刊,尤其是中文学术期刊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其学术质量、市场竞争力等劣势都较为明显[14].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难点,总结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的困境,探究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的新出路,以期为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促进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提供参考.

1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概况及问题分析

国内一些科技期刊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发展出了科技期刊领域的知识服务模式,并且向大众提供了文献检索、多媒体科技信息交流等服务功能.当前,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期刊网、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材料期刊网等在知识服务领域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和领先经验,具有一定镜鉴价值.

1.1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案例概况

(1)中国光学期刊网概况

中国光学期刊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主办,以收录国内光学期刊为主要业务范畴的网络资源平台,为该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了专业化的知识服务.截至2021年6月8日,平台全文收录27 种光电类中文核心精品期刊,另外收录13 种光学期刊的文摘,国内光学期刊资源全收录,中国光学期刊网汇集了包含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光子学报、应用激光等56 种加盟期刊,数据库收录文献超过50 万篇,便于光学领域的用户进行投稿、订阅、参会、入库,实现了对访问用户免费资源开放.通过访问中国光学期刊网网站,得知网站功能包含了“期刊集群”“文献排行”“学术会议系统”“视频教学”“学科主题关联”“科技词云”“学科研究趋势”“RSS feed”等47 个功能模块.在交互效果方面,网站可提供研究者关联的图谱信息,生成科技词云,给出学科研究趋势,可为用户的研究提供智能协同服务,运用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功能,为用户的研究提供最新的研究数据信息.

(2)中华医学期刊网概况

中华医学期刊网是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主办的专门服务医学类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出版平台,其创办宗旨在于汇集国内优质的医学期刊,为医学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集团化的知识服务,以产生较大的知识生产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目前主办医学期刊已达到190 余种,该期刊开设了视频栏目,手术录像、医学专家访谈等内容都可以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栏目中[15].中华医学期刊网除期刊官网外,还包括全文数据库,新冠平台、病例数据库等板块,服务内容涵盖了学术期刊服务、SCI 期刊服务、医学论文投稿服务等,专门为医学工作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精益化的医学期刊服务,汇集了512 位中外资深编辑专家,在售后服务、客户信息安全、期刊质量方面能够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实际访问中国医学期刊网,可得知网站功能包含了“平台服务”“文献服务”等在内的32 个功能模块.在交互效果方面,可为用户提供临床经验数据,集结大量的医学数据信息、文献数据排行信息、医学数据分类信息,为医学的研究提供先进且最新的书成果.

(3)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概况

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是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主办,主要围绕煤炭研究领域的科技期刊建立的集团化知识服务平台,收录了包括煤炭学报、煤炭科学技术、智能矿山、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煤炭经济研究等在内的百余类科技期刊,在煤炭领域内知识服务范畴广泛,为相关行业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16].该平台不仅支持期刊集团化发展,同时在论文库、专家库、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颇具发展潜力,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依据.通过访问该平台,得知网站功能包含了“专题荟萃”“投审编端口”等24 个功能模块.在交互效果方面,改网站可协助进行期刊文章预审,高端智库查询、专家库咨询等在线智能数据运用功能,协助用户进行数据整合、收集与审查.

(4)材料期刊网概况

材料期刊网是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及中国科技传媒集团(科学出版社)于2002年联合创办,经过多年的实践运营与发展探索,目前已经实现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跨越式转型,汇集了材料学领域的相关期刊、论文与专利等资源,成为国内材料学领域进行知识服务的集群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信息,包括多项编辑、出版、销售、宣传、推广等相关服务,同时为收录期刊用户设置了期刊展示页面,可在PC 端和移动端展示相关信息.平台内容的权威性、覆盖面深受用户认可,尤其是理念设计、办刊模式、集群管理等在科技期刊领域已树立了标杆.通过访问该平台,得知网站功能包含了“专家库”“机构库”“投稿指南”等12 个主要功能模块.在交互效果方面,材料期刊网可协助用户进行在线投稿、机构库数据查询、期刊下载等功能,提供了基本的知识服务模块供用户查询和使用.

(5)中国地学期刊网概况

中国地学期刊网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创办的地学期刊集群化平台,实现了网上投稿、审稿、退改办公手段现代化,并为刊物在内容查重、查新等方面奠定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该平台直接链接其合作期刊,直接下载加入“中国地学期刊网”的期刊文献.作者可通过一个用户,一站式浏览多个期刊,选择目标期刊进行投稿.该网站为中国地学235 个期刊预留了空间,可利用平台实现自己刊物的数字化功能.目前,《自然科学进展》《岩石学报》《地质通报》《地球学报》《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等众多期刊已与该网站进行了链接.

(6)中国水产期刊网概况

中国水产期刊网由主任委员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组建,网站秉承建设良性学术生态圈的理念,在水产领域进行数字出版的探索.该平台集合了《中国水产科学》《渔业科学进展》《南方水产科学》等多个水产行业的相关期刊,集结了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多个水产领域的相关专家,囊括的机构库包含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多个高校.

1.2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案例对比分析

选取以上案例,是由于它们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期刊专业集群化程度较高,行业影响力大,在研究内容与价值上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基于知识服务产品在实际功能划分数据上的对比分析,中国光学期刊网在检索、集群出版等网站功能上最为全面,中华医学期刊网次之,而总体反映出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功能有待全面提升,应加快向联动、复合、便捷的网站功能类型转变 ;其次,基于内容资源建设维度,中国医学期刊网收录的期刊最多,材料期刊网次之,中国光学期刊网对外文文献的收录较为丰富,并进行了明确分类,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资源、中国地学期刊网、中国水产期刊网相对有限;再次,基于新媒体移动终端发展的态势,以上所列举期刊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了APP 产品的产业链条整合,但各期刊之间对于新媒体应用推广程度的差别也体现了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最后,基于知识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专业化与集群化是各类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但三位一体的流程模式尚未实质性的建立,而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多样化增值服务方面,中国光学期刊网和材料期刊网进行了专题设计,也组织了多领域的行业培训,只是有待提升知识服务的系统性与衔接性.

2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发展的困境

2.1 外部困境:顶层设计与市场环境的缺失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学术期刊为主体的学术交流体系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 +”极大地丰富了学术交流的模式,学术交流的方式又增加了网络会议、网络社交圈( 微博、微信)、学术论坛、大数据库共享等[17].科技期刊的集群发展与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支撑与保障,但在顶层设计与市场竞逐方面存在缺陷.一是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法规是社会活动的基本保障,在集群化已成当前科技期刊重要发展趋势的背景下,许多重大社会领域的科技期刊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集群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服务经验,相关单位设立了多个基金项目与融媒体平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但现阶段来看,我国缺乏对于数字出版、知识服务领域的专项指导政策与法律保障,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难以有效引导与保障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与平台建设.二是缺乏公平、正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科技期刊的集群发展实际上是期刊产业的整合与聚集,以形成最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由此必然产生联动发展的竞争优势,而规模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是必要前提.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规范,政府与行业组织打造的科技期刊平台并未形成足够的量级效应,并缺乏有效的市场规制,市场竞逐的无序性凸显.期刊之间的规模与数据差异较大,中国光学网、中华医学期刊网通过集团化的知识服务,与中国地学期刊网和中国水产期刊网相比较,其影响力遥遥领先.除少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平台外,其他科技期刊平台缺乏足够的行业影响力,导致行业发展举步不前,市场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2.2 内部困境:组织效能与结构体系的制约

良好的组织效能与完善的组织结构是科技期刊集群平台有效提供知识服务的关键因素,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程度有限,在内部组织建设与功能发挥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科技期刊缺乏科学的集群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平台多以松散的形式进行加盟,这些集群组织只是进行数据共享与资源委托发布,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组织,在管理机制、管理模式上展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无法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造成知识服务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形成发展合力.以材料期刊网为例,其所在的机构库有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240 个,这些机构分散在全国各地,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沟通等层面的交流并不紧密.二是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载体集群服务功能有限.当前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主要通过个人电脑(PC)与移动端并行提供,但移动端的服务模块与功能尚不完善,难以满足用户对于知识服务的便捷化需求.国内科技期刊基于移动终端的知识服务系统由于发展较晚,在功能应用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8].科技期刊需要积极迎合读者的移动阅读习惯,不断优化移动端的知识服务功能,实现同PC 端同步运维.三是知识服务所需的专业人才匮乏.科学技术及专业化的科技人才是科技期刊实现知识服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知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科技期刊更加需要获得具有知识计算引擎开发技术、知识关联挖掘等专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人才支持.但科技出版行业作为一类小众行业,难以引起数字化与信息化人才的从业兴趣,一方面是由于科技出版行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空间有限,薪酬待遇难以匹配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科技出版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精力,总体来看行业性价比不高,导致专业人才望而却步.

2.3 运行困境:流程管理与互动能力的孱弱

有效运行是科技期刊提供知识服务的显性保障,如何调动各方利益主体,实现期刊服务的集群效应是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流程管理的松散.我国科技期刊在数据信息汇编、出版功能展现以及文献检索等方面实现了一体化运营,但在涉及期刊核心利益问题上仍然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管理流程的分散化与松散化现象严重,造成目标预设与效果产出的脱钩现象.二是服务过程中双向互动不足.在知识服务过程中,科技期刊要实现内容生产、编辑、出版、运营等的协同创造,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当前,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模式主要偏向于单向的服务提供,双向的表达和互动很少.在服务过程中缺乏沟通互动,服务提供方则很难准确地了解到服务需求方的实际问题及需求,知识服务的精准投放也就难以实现.在6个案例中,6 个刊群知识服务均只能对期刊内容进行浏览与引用,提供在线出版,缺乏相关的沟通交流模块.除了“我要投稿”模块提供的在线投稿、审稿以外,用户无法主动提出更具体的投审稿问题,双方的交互很少.由于科技期刊在由知识生产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具有互动性能的服务平台,或是现有的知识服务系统没有开设反馈交流功能,用户无法通过平台与科技期刊杂志社进行交流,反馈其中遇到的问题等,集编辑、出版、运营为一体的协同创造实现难以有效保证.

3 科技期刊集群知识服务发展的策略

3.1 平台保障策略:顶层设计与组织建设的“双保险”

(1)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科技期刊进行有效知识服务的重要保障,包括政府的扶持、法律的规约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体现了对于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引导与保障作用.其一,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期刊进行知识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科技期刊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向,针对科技期刊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服务功能,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与权益保障.其二,政府要有力支撑与保障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系统性,同时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技术标准,进而保障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有序发展.其三,通过抓重点、树典型、强集群、扶潜力等系列举措,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行业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发展,并将市场“无形手”的调节与政府“有形手”的调控相结合,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公平、争议的市场环境.

(2)强化组织建设,构建集团化内部治理模式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效度依赖于内部良好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形成有利于知识服务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其一,要以重点科技期刊为切入点推动集团化发展,通过合并、资本重组等方式实现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尤其是推动龙头期刊的重点改革,形成集团化与规模化的发展效应,汇聚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龙头力量,成为引领我国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二,要积极建立科技期刊组织集约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期刊集群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期刊平台内部实现了有效资源共享,并通过集群规模的扩大提高行业竞争力与知识服务能力.鉴于我国科技期刊集群管理体制相对松散与低效的状态,要积极通过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实现扁平化与系统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关系,打破各期刊单位之间的壁垒,推动科技期刊集团化运营,提高知识服务的真实效能.

3.2 产品发展策略:服务载体与服务功能的“双优化”

(1)依托移动终端方式,搭建知识服务载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用户更加偏向于通过移动终端的方式来获得科技信息及服务,因此科技期刊提供基于移动终端载体的知识服务方式,则能够更加被用户接受.移动客户端凭借高效的便利性、较强的灵活性、良好的阅读体验等,深受用户欢迎[19].科技期刊制定知识服务的产品策略,首先应搭建知识服务的载体不断优化移动端的知识服务能力.当前科技期刊主要可以运用的移动客户端形式包括微博、微信、APP 等,在知识付费被用户所接受的时代,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上移动终端平台来推广自己的知识服务产品,在知识服务中增加付费功能,为科技期刊增加新的盈利点用户付费以后,即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链接,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阅读.科技期刊依托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快速打通获客渠道,为后续积累客户资源打下基础.

(2)基于用户市场需求,拓展知识服务移动端的产品功能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功能在移动端发展较快,紧跟市场和用户的现实需求,但由于急功近利造成内涵建设的缺失,用户无法在移动端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运用,严重限制了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发展.因此,拓展与完善移动端产品功能是科技期刊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具体来说,一是要开发微社区知识服务功能.该功能应该为用户提供评论、话题讨论、科技论文阅读打开等功能,以此实现社区内的互动.二是要开发与科技文献编辑相关的功能.除了服务用户外,也要向编辑进行产品设计,移动端产品在功能模块中可以增加在线编稿、在线投稿、投稿结果追踪等功能.

3.3 模式创新策略:双向互动与知识经济的“双引擎”

(1)由单向服务向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转变

双向互动的知识服务模式是建立在科技期刊与用户之间充分的平等交流、互动反馈的基础上,能够让用户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为科技期刊创建双向互动的知识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创建的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将用户对科技文献的需求信息、用户的评价信息、杂志社的反馈信息等同步在系统中,从而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建立起一个专业性强的沟通渠道.在建立双向互动的知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相同领域的科技期刊可以共同构建一个统一、系统化的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以整合科技文献资源,充分运用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完成文献内容的深度关联处理,从而为用户推送具有特征性的文献信息,提供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运用等相关的指导,从而促使科技期刊在知识服务转型中,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精准推送”的服务模式.

(2)拓展科技期刊的付费服务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知识服务需要投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催生出市场竞争的生发逻辑,摆脱当前依赖于国家和主办部门的扶持局面,积极探索科技期刊集群服务的创新模式,不断激发市场动力.一是创新供给交流服务模式,通过期刊知识付费问答的形式来创造收益,如邀请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专家做客知识问答课堂,用户对自己感兴趣或需求的栏目付费以后,即可获得专业的解答,用户在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会体会到通过知识服务使得自身获得了有益参考,或者依靠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专业性编辑能力、丰富的文献资源等,获得了信息的解决方案.二是创新科技论文付费听书服务模式,通过发表期刊和论文的形式来向社会大众传播行业类的科研成果,使得大众能够获得该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内容,如建立“专家读科技论文”之类的付费听书专栏,以音频方式来讲解论文,帮助用户快速获得论文中的重点信息和核心内容.三是创新在线付费学术会议服务模式,通过在线付费学术会议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学术会议在社会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而且能够为会议相关组织者带来收益.四是创新科技技术付费咨询服务模式,通过创办“科技技术付费咨询”栏目,为用户提供某一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的建议等内容,并为用户制定具体的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包含提供可行性论证、专项调研报告等.

3.4 人才培养策略:团队建设与个人发展的“双进路”

(1)通过跨领域融合,打造知识服务技术团队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战略的实现过程中离不开技术支持,特别是在知识服务移动端平台的构建以及相关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完成过程中,需要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作为后盾.因此,科技期刊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亟需网罗天下“英才”,围绕知识服务打造技术团队.一是要搭建跨界人才发展平台,拓宽科技出版行业的发展空间,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确保在知识应用、知识拓展以及科技信息检索等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能够实现,增强知识服务的交互性,促使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更加数字化与多样化.例如:与技术公司合作,针对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国内的网站解决方案平台有“华为云”“腾讯云”等,都可以提供构建集群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而网站的外包装方面,有“猪八戒网”“Ueeshop”等.这些技术公司有着专业的数字化人才队伍,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与这些技术公司合作,来让集群知识服务模式得以优化.二是通过提升福利待遇、增强工作精准度与舒适度,吸引科技人才加入科技出版行业,积极建立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技术人才链条,形成“大领域技术、小业务分工”的运行机制,增强技术人才队伍活力.

(2)通过实战训练与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素养

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效度受到工作人员能力与素养的直接影响,成为制约科技期刊行业的关键因素.提升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必须锻造技术精湛、精营善管的人才,既要在实战中提升个人能力,以完善的评价考核制度进行激励,同时需从培训入手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聘请专家进行讲解,帮助工作人员快速转变思维模式、提升能力,使其能够处理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知识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网等科技刊群的梳理,可以看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集群化、数字化发展态势,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平台保障、产品发展、模式创新以及梯队建设等4 个维度把握科技刊群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提高知识服务水平、完善知识服务能力大有裨益.目前,我国科技刊群的全媒体服务以及集群化程度有待提高,这依赖于多维要素的驱动与支撑,从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双重维度促进科技期刊服务平台转型升级,为市场用户提供更为切实的服务.但不同刊群对于知识服务具有不同功能倾向与错位发展布局,并未在文中进行系统剖析,对于某一领域刊群解决某一技术问题的集群化系统分析将成为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研究的重要趋向.

猜你喜欢

期刊网科技期刊集群
科技期刊的分类
声明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声明
本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