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音乐理论教育与作曲技术融合研究
——评《音乐理论与作曲基础》

2023-02-12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人民长江 2023年1期
关键词:音程作曲创作

张 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音乐理论教学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方法:数字化教学环境为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教学带来了巨大优势,数字化音乐平台的建设更加有利于音乐理论教学与作曲实践的融合。音乐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介入下开始呈现出新的作曲形式,如作曲家们开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作曲创作之中,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现代高校利用数字化音乐平台进行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为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作曲人才。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是用来指导音乐曲子创作的,作曲技巧的掌握需要不断的艺术创作实践。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课堂上,大学生往往倦怠于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如果把作曲技术与作曲理论相结合,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进行作曲实践,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大学生音乐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在音乐创作中的多维认知和反思,在多样化的作曲实践中达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和对创造性的准确表现。

为此,由马清编著的《音乐理论与作曲基础》一书,对信息化时代音乐理论教育与作曲技术融合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该教材包括音乐理论和作曲基础两大部分内容。作者重点针对音乐作曲的学习从音程开始讲授,并涉及和弦、调试及音律等理论,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作曲基础重点介绍了和声、复调、曲式及作品分析等。作者通过对音乐理论及作曲技术理论的阐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音乐理论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作者从教学与创作角度探索了音乐理论和作曲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习音乐理论是为作曲提供理论支撑,而作曲理论又是为音乐作品创作提供技术支撑的,如旋律中的音高、旋律、节奏和调式等都属于作曲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还要学会运用一种复合音乐主题创作和契合时代艺术发展的旋律创作手法,音乐创作中的乐段结构、单部曲式和多部曲式创作都有一定技术规范要求;也需要音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以及音乐主题的选择、歌词写作和词曲结合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专业作曲技术水平,因此,只有综合学习音乐作曲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术,才能运用音乐创意思维创作出优秀音乐作品。总之,该书具有条理清晰的框架结构、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理论阐述等特点,能够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技术,本书可供普通高校音乐大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习和参考。

教材首先介绍了有关音程的理论知识。具体阐述了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单音程、复音程、等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等概念,还阐述了音程的级数与性质、各音程之间的关系和音程的转位等基本知识。这些乐理知识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专业修养,为作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例如,在乐音体系中两个音之间的凹凸关系就叫做音程,音程包含上方音和下方音两个高低音;协和音程共有极完全协和音程、完全协和音程、不完全协和音程三种音响效果:极完全协和的音程听起来几乎是一个音效果,完全协和音程听起来相互包涵,给人以舒适感,不完全协和音程听起来有一点跳的感觉,但可容忍,不协和音程听起来非常刺耳了。其次,介绍了有关和弦理论知识。具体阐述了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等和弦以及和弦在音乐中的作用等理论。第三,介绍了有关大小调式问题。如自然大调式、自然大小式及其调号、关系大小调、和声大小调式、旋律大小调式、大小调式的特征音程、同主音大小调等。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民族调式,如五声调式、

同宫系统各调及其调号、同主音调、民族七声调式、五声与七声音阶的省略形态等。第四部分介绍了调的关系及转调,如大小调的近关系调、同宫系统各调的近关系调、转调与调的交替。最后,介绍了十二平均律与音分、五度相生律、纯律、律吕阴阳、四基与辅曾等音律知识,以及节奏与旋律及其发展,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

作者认为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理论学习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基础,音乐理论课程开设质量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作水平。普通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可以借鉴专门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其中和声、曲式分析、配器、复调和实践环节等基础课程作为重点开设课程,它们是打好作曲技术的基石。当下,高校基础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想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对一些乐理知识不为重视,理论课堂学习只是为了拿够学分,大都学了一点皮毛而已。尤其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实际情况更为落后,本科生没有多少人能够独立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技术课程的设置受到限制、课程数量呈递减态势。对此,高校为了培养综合性音乐人才,需要适当减少一些公共课程和选修类课程,而增加音乐专业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学时,尽量增加作曲技术理论课和作曲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环节要能够跟上实际发展。高校音乐理论老师还需要具备完备的音乐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以及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作曲经验,这也要求学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才能接受老师连贯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才能做到学习上的持久性。

为推动音乐理论教育与作曲技术融合发展,首先,要合理化设置音乐专业理论课程,不断完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设置,合理安排作曲创作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安排和声、复调、曲式和配器四大课程充足的学时,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以和声为主、曲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作思维。其次,在不断完善音乐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将音乐理论与课后作曲创作实践过程相结合。大量作曲技术性知识的掌握需要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创编技能训练。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地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潜质,利用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发展他们的心智,启发他们作曲创作激情和发挥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启发他们思考和感受音乐魅力,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大学生进行作曲创作的元素,鼓励他们将生活灵感转化为作曲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与地方音乐的融合。师生要清晰地认识到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没有更好地艺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曲创作时,注重音乐创作中的文化精神传承,恰到好处地运用本土文化与传统地方音乐,从而创作出独具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如赵季平在电影《红高粱》音乐创作中将西北特色的民乐、唢呐、高粱丛的声音和呐喊声共同融合在一起,创作出那种充满野性和原始风情的西北地域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极大地烘托了电影氛围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传承民族和地域风情的音乐元素,就能创作出感情丰满、民族风情十足的音乐作品,就会受到民众的青睐和垂爱。最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创作,坚持二者的互相促进,恰当处理音乐理论与作曲实践之间的关系,合理构建音乐理论教学与作曲创作新模式,不断重视学生创作思维培养,以及与本土音乐文化共同发展。

音乐作曲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各种歌曲、各类影视剧和信息媒体作品等,其在音乐配乐方面离不开音乐作曲技术人才,一个国家的音乐事业繁荣、稳定地发展,也离不开优秀音乐作曲技术人才的支撑,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创作教学间接地影响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质量。具有高超作曲技术的音乐人才通过艺术感悟与体验,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旋律。音乐作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美感体验,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当然只有艺术感悟而缺乏作曲技术,也无力表达和展示这种音乐艺术感悟恰。优秀作曲创作人才的培养往往要比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更为困难,音乐表演人才需要天赋,而优秀作曲创作人才培养则需要天赋和后天的专业技术训练,同时,还要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音乐文化素养,要具备音乐材料的解构、变形、分析、歌词写作和音乐创作思维能力等。因此,我们要从融合教学角度,探索作曲技术和音乐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这种融合不仅需要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融合,还需要音乐素养的整体融合。作曲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大量音乐创作实践来实现,而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又需要音乐理论指导,作曲技术属于后天努力可以实现的技能素养,而音乐灵感与创作思维则属于高级艺术感悟和艺术文化素养,要想成为优秀音乐作曲人才,必然整体融合培养具备多种综合素养的音乐创作人才。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可以采用数字化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作曲技术与理论课程教学。如作曲理论技术课程中的复调、和声等课程教学,可以大大改变学生单一的认知思维模式。有效利用midi,Sibelius,Tonic,Finale等制谱软件,以软件为桥梁将大学生作曲学习与电脑音乐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音乐软件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高校要加强硬件和技术手段建设,以满足音乐作曲课程的开设;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快速地掌握这些音乐作曲软件。例如,配器课程作为作曲技术课程与电脑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乐器组成及其发声原理,这种教学与学习方式大大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如利用Nttendo和Cttbas等软件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音乐教学软件的操控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完整规范的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理论,以及控制各种音乐原始材料,才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音乐作品创作。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要让学生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规定和不许,作曲时理论运用不能绝对化。还要结合学生的承受力和专业性,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很多音乐专业教学以前都采用前苏联与欧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体系比较注重系统严谨的技术训练,对培养专业的作曲人才是行之有效的,但对师范生是行不通的,而这种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又很难打破。因此,现在高校音乐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针对我国高校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宏观课改趋向于形式化、中观教学环节难以跟上实际发展、微观师资能力相对不足等,要想促进音乐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发展,需要科学调整课程内容和分配好学时,利用地方音乐资源开拓学生创作思维,把作曲教学实践贯穿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如增加为歌曲配置和声的能力,加强编配与写作歌曲钢琴伴奏的能力,加强分析中小型音乐作品的能力,更加注重实用性配器的练习等,从而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作曲技能。

猜你喜欢

音程作曲创作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一墙之隔》创作谈
George Gershwin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