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英语语篇教学探微
2023-02-11王蕾
王蕾
摘 要: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精准教学的重要基础。基于学情开展语篇教学,能使语篇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从而准确发挥语篇的育人效用。教师可以贴合学生的“兴趣点”导入课堂,贴合学生的“经验值”组织内容,贴合学生的“注意力”调整设计,贴合学生的“发展性”优化评价。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情;语篇教学
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场景学习: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编号:B/2022/03/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中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一重要内容,倡导教师研读教材,开展基于学情的精准教学。[1]学情分析可以分为一般性分析和具体分析。一般性分析包括分析学生的整体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风格等;具体分析则是指针对课堂具体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该内容的优势、容易出现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精准教学的重要基础;
决定着教学过程的优化,又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达成,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和推动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
语篇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文体素材。基于学情开展语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精准掌握语篇中的相关语言知识、促进对语篇的理解,还能使语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从而准确发挥语篇的育人效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差异状态,更要善于捕捉和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转瞬即逝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甚至错误状态,并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及时评估、完善学情分析,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合理改进教学活动。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matter?中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教学为例,围绕课堂导入、内容组织、活动调整等,探索基于学情的语篇教学策略。
一、贴合学生的“兴趣点”导入课堂
通常,教师习惯于根据单元的目标词汇,结合学生已学习的相关内容来进行课堂导入,或设计歌谣活动,或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这些教学导入方式固然考虑了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和已有基础,但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都来自教师的“想当然”。学情分析包括对学生学习起点(与本课核心内容直接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语言能力水平)的分析,以判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关注学生对单元话题是否感兴趣,在该话题下愿意讨论哪些内容,愿意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和讨论等,以此让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兴趣点”,更生动,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投入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开展学情调查,精准判断学生的“兴趣点”。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询问和表达感觉或感受,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主要涉及“做人与做事”主题群中“个人喜好与情感表达”子主题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一些有关感受的词汇,如hungry、thirsty等。
Story time板块涉及的核心语言知识包括感受类词汇、表达需求及意愿的相关句型结构等。
在这一课教学前,笔者借助信息化手段,发布课前学情小调查。其中,图1显示的是关于“你喜欢通过哪种方式学习用英语来询问和表达感受或感觉”的调查结果
。据此,笔者确定了看视频导入的方式。在视频内容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学情数据。
基于有30%的学生喜欢读绘本的情况,笔者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了英文绘本动画How are you
today。视频的播放,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得以激活,还将本课的目标词汇,如happy、sad、hungry等适时传递给学生。另外,绘本动画以真实的场景、有趣的画面等创设了真实的交流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代入情感,感受英语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
二、贴合学生的“经验值”组织内容
《义教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挖掘每个语篇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把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也就是说,语篇教学不是“就本而教”,而应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充分挖掘学生的“经验值”(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经验和相关需求等),合理選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使语篇教学触动学生心灵。
这一语篇呈现了Liu Tao在晚饭后至睡觉前这段时间的身体感受,先是口渴,然后是疲倦。有部分教师会借助食品的实物,通过身体语言或者采用表演等方法来教授新句型和目标词汇。毋庸置疑,这些句型和词汇是学生在表达感受时需要的,但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经验值”的把握。据笔者调查,学生对于感受类的词汇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甚至能够熟练运用。因此,这样的教学是否真正能够触动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
未必。所以,在充分研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聚焦日常生活中父母关心孩子的细节,承接导入环节的绘本动画,通过“Whats the matter?”“Can you help our friends?”“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What does Liu Tao want to do?”
等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了解朋友的困难、询问朋友的感受。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笔者给予他们适当的回应和帮助,带领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知并领会本课的核心语言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词汇和句型的使用场景,感受到了语言学习的意义。同时,透过语言的学习,通过体会和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学生对语篇所传达的“主动关心他人,感恩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的主题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见,贴合学生的“经验值”组织内容,能够使教学更具“触动性”,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意义。
三、贴合学生的“注意力”调整设计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随时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学情也是动态的。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状态,贴合学生的“注意力”,适时调整活动设计,从而使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整体思维活跃,课堂反应迅速。因为课前准确的学情调查和分析,课堂伊始,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就被充分激活,进入快节奏、有深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学有序而高效。在持续约20分钟的学习之后,笔者留意到,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数开始减少,甚至有5—8位学生脸上流露出回避、拘谨的神情。结合当下的教学活动,笔者判断是活动难度偏大、课堂节奏偏快而让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于是,笔者及时调整,将看、听、思这些“静”的设计转化为编儿歌、表演、游戏这些“动”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感受类词汇进行说唱、创编韵律儿歌,并用不同形式表演创编的儿歌,较好地消解了学生的负面情绪,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及时巩固了目标词汇。
四、 貼合学生的“发展性”优化评价
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意义、有意思、有挑战的学习经历,也能够借力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和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据此分析活动的难易程度,从而贴合学生的“发展性”,优化评价。
本课教学的最后,笔者设计了朗读表演课文和创编新对话这两个由浅入深、关联递进的应用实践活动,并且细分了不同星级的评价任务,要求学生逐一完成。其中,朗读表演课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中的4幅图演绎出来。能够演绎其中两幅的,得1星;能够将4幅图都演绎出来的,得2星。创编新对话,有两个等级的任务:(1)展开想象,模仿课文创编对话,可得2星;(2)使用学过的或课外习得的句子丰富对话,可得3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朗读表演课文活动时,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演绎4幅图,于是,笔者及时调整,要求学生在朗读表演课文的同时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一评价任务的优化,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贴合了学生的“发展性”。他们同伴互助,既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对语篇的理解,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虽然学情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也很难对学情进行完全准确
的判断,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尊重学情,基于学情,是努力寻找课堂中“学”与“教”之间的最佳联结点,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素养发展“量体裁衣”。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