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拖堂的背后

2023-02-11贲友林

关键词:拖堂

贲友林

摘  要:

拖堂是问题,但课上不完不一定是问题。课堂是要看到“人”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对话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充满了不确定性。真正解决拖堂问题,需要教师自己去努力。课堂学习,应当给学生推开一扇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不受教材限制,时间不被课堂拘囿。教师的“教”在课内,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却无课内与课外之界。如此,观念改变带来行为改变,自然不再被拖堂问题所扰。

关键词:拖堂;上课规则;学习时间

这是一节比赛课,也是一节公开课。

课堂尾声,教师刚出示第一道题,下课铃响了,便让学生看了一眼第一道题,又匆匆出示第二道题:“这两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然后,教师无奈地下课了。这次赛课有这么一条规则:拖堂时间超过一分钟,不能评为一等奖。

我也曾有类似的公开课“上不完”的经历。我知道,上课教师此时宣布下课,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课前精心设计的两道题目未能充分展示出来。

比賽课与公开课不得拖堂,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师往往无可奈何。而家常课的拖堂,更不足为奇。

什么是拖堂?拖堂,也叫拖课,不言自明,指教师拖延下课的时间。可以说,凡是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来上课的行为,都是拖堂。

多项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拖堂最有意见。其实,教师也都知道,学生对拖堂很反感,影响了必要的休息与状态调整。而且,拖堂上课时,不少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既然如此,教师为什么还常常拖堂,这不是“明知故犯”吗?拖堂,是由于教师未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过,把拖堂简单地归责于备课不够充分、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教师是会“喊冤”的。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带班上课。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每天的数学课“上不完”。要不是在下课铃响时强行“按下暂停键”,就拖堂了。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拖堂有理”,只是我们不应回避。课上不完的现象具有现实性、普遍性和一定的合理性。拖堂是问题,但课上不完不一定是问题。如果课堂只是机械、教条地执行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那一节课是可以用“走过场”的方式在下课铃响时完成预设教学内容的。然而,课堂是要看到“人”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交流、对话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充满了不确定性。课堂可以预设,需要预设,但做不到完全预设。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方案,是上课蓝图,是对课堂的一种规划与设想,但不是一点都不能改变的“规程”。当教师因为看见学生,依学而教,出现课上不完的现象,也就成为可以理解和接纳的事实了。

拖堂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如何解决拖堂问题?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要求,也有创造性的措施。如上海市第八中学让下课铃声“变身”,由原来一分钟的音乐铃声,变成“预警(15秒)、缓冲(20秒)、下课(25秒)”三段提示。15秒钟的预警铃声是一段轻巧活泼、柔和舒缓的民间舞曲。接下来,则是一段20秒的空白间歇。最后的25秒由颇具气势的进行曲来收尾,节奏急促、强烈,仿佛在向每一位仍在上课的教师传递信号:“现在必须下课了!”三段式铃声,折射出管理者的教育智慧,既兼顾了师生双方的感受,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三段式铃声,带来了教师准点下课的大变化。据报道,拖堂现象在上海市第八中学已经“绝迹”。

铃声的改变,是给教师提供外在的友善提醒。但对教师而言,这是被动的,甚至有些无奈。

拖堂问题能“治标”,不能“治本”。

如何评价一节课,对教师的教学有着较大的作用与影响。如前所述,赛课的评奖规则,让上课教师不敢拖堂。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导向。有一种观点:下课铃响时,课还没有讲完,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最差的教学设计。换言之,只要拖堂了,教学设计就有问题。这种观点的背后,是一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必须精准地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分毫不差地完成,如同建筑工人必须按照施工图的方案完成施工。对这样的课堂评价,是需要重新审视的。我们要看教师是否按课堂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避免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但上课与备课的吻合度,不能作为评价一节课的关键指标。对一节课的评价,也不应当以一节课结构的完整性、是否完成教学预设为决定性指标。评价课堂,需要不同视角、多个维度,统筹兼顾。重要的是,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看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看教师的教如何有效地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评价的“方向”对了,“内容”明了,方能指引教师对课堂关注的方向少发生偏差。

我以为,解决拖堂问题的主体是教师自己。我们往往只看到教师未能完成教学预设内容,即“上不完”而导致拖堂这样的浅层原因,但更需要分析与解决拖堂的深层次问题。

其一,拖堂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课时主义”的影响。“课时主义”是将“课时”视为课程的最基本单位,以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围绕每节课的时间展开,关注教学的速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1]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信奉“课时主义”,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中的内容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切分,规划教学进度,以教案的方式铺设一节课的行进路径。实际上课时,每一节课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所预设的课时教学内容。就这样,一课时紧跟一课时完成所有预设的教学任务。于是,当一课时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内心是不能接受的,就像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一般。

其二,拖堂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认识的不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域,但学生的学习其实不局限于课堂。课堂中的学习,因为教师的教而更有价值、更有效益,教师的教让学生更愿学、更会学。但学生的学习,不会因为下课铃响而画上休止符。教师要在课堂中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甚至拖堂完成,内心是将学生“保护”起来“圈养”,让学生紧跟在教师后面学习。课堂中,少说一句话,少做一道题,都成了教师心中过不去的坎。于是,教师以拖堂等方式“加班加点”也无怨无悔,甚至冠之以“这都是为了学生好”。当学生的学习完全被教师包办、主宰了,学生还有主动学习与思考的意识吗?还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吗?还能学会学习吗?

其三,拖堂表现出教师对上课规则的自律意识不强。铃响上课,铃响下课,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上课规则。对铃响上课的规则,师生执行都比较到位。但对铃响下课的规则,教师常常不够自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各项要求,但教师自己常常做不到。例如,上课铃响,学生未能回到自己的座位按时上课,教师是不允许的。那么,下课铃响,教师不按时下课,也应是不被允许的。教师要做好表率,遵守课堂规则。

进一步分析,拖堂的背后,是教师控制课堂、控制学习、控制学生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教为中心”的外在体现。拖堂,折射出教師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教学道德。拖堂问题,不仅在拖堂。设计三段式下课铃声,调整与改进课堂评价指向,都是给教师松绑,为解决拖堂问题创设适宜的外部环境。真正解决拖堂问题,是需要教师自己去努力的。

解决拖堂问题,其实很简单:下课铃响,教师就下课。还有的教学安排这节课“上不完”,下节课继续。每一节课,都是学生学习有关内容的一个片段。我们眼中看到“树木”,心中更要装有“森林”。观念改变带来行为改变,自然不再被拖堂问题所扰。

想起我的一次教学经历。那天早上,刚进教室,一位学生拿着一份之前练习的材料和我说:题目(见图1)错了。听了他的讲述之后,我邀请他在数学课上与全班做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这道题目的数据是有“问题”的,根据题中所给的数据,正方形中的弧线与横着的线、正方形的对角线不相交于一点。

下课时,另一位学生来找我,告诉我这道题目的数据如何修改。我让他把想法整理出来。当天中午,他就这个问题的数据如何修改,写了一份“小研究”材料。具体内容如下:

图2中的问号为何值时,这幅图成立?设其为n,根据勾股定理可得2n2=n+2。左右两边分别平方,2n2=n2+4n+4。再把它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形式,n2-4n-4

=0。用求根公式得到n=-b±b2-4ac2a=-(-4)±(-4)2-4×(-4)2=2±22。由于2-22是负数,所以2+22是满足条件的数据。

中午,又一位学生来找我。关于这道题目的数据如何修改,他也写了一份“小研究”材料。具体内容如下:

如图3所示,关于课上的问题,我觉得“2”的数据对应扇形的1π,后来我又觉得“4”的数据对应扇形的2π。究竟哪一个是对的?我们假设4是确定的,求“2”的数据:42÷2×π=8π,8π×4÷π-4=32-4≈5.6-4=1.6。我们还可以反证一下:2+4=6,42+42=32,6×6=36,32≠36。

看着学生充满思考的“小研究”材料,我想,上课我没拖堂,但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却没

有因为下课铃响而戛然而止。学生为什么愿意这样想?因为在课堂中他们经历并体验了数学思考的挑战与有趣,他们在继续思考中享受思考的快乐。两位学生在材料中所写的内容都已经不是小学数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能这样想?因为以往的课堂教学,引发了他们在课外“没有天花板”式的对数学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课堂学习,给学生推开了数学的一扇门,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不受教材限制,时间不被课堂拘囿。教师的“教”在课内,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却无课内与课外之界。学生这样的学习与思考,是不是也是拖堂呢?这可能又是我们所期望甚至是所需要的另一种拖堂了。

参考文献:

[1] 刘宗豪.从“课时主义”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3(7):5460.

猜你喜欢

拖堂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从不拖堂开始
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从不拖堂开始
细数十二星座老师都是怎么拖堂拉仇恨的
关于老师下课拖堂,学生们的种种想法
咱老师的拖堂之计
楼梯(外一首)
老师拖堂,你怎么看?
拖堂
无敌同学之“奇葩”日记
物理课拖堂的危害、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