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鹿洞书院文化赋活师范生培养的路径探析*

2023-02-11盛子青黄南婷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白鹿洞朱熹书院

盛子青 严 俊 黄南婷

(1.九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九江 332005;2.九江市八里湖新区街道办事处 江西九江 332000)

优质师范生的培养一直是教育规模扩张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建设点,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影响着我国教育工程的总质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之下,我国的教育质量建设工程也进入到了特色发展阶段,对师范生教育的标准随之水涨船高。白鹿洞书院作为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在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大儒们的不断努力下,推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自由民主的教学模式,作为官学革新的榜样,开创了古代教育的一脉清流。本文回溯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历程,将白鹿洞书院文化与师范生培养相结合,既是对“古”的脉络继承,也是对“今”的发展探索。

一、白鹿洞书院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价值

白鹿洞书院作为古代书院的典范,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最具精神价值的教育形制之一,其在文化传承中体现的教育内涵,对师范生教育而言具有借鉴意义。在精神启迪方面,白鹿洞书院历经岁月而存续的历史厚度,对师范生培养工程的持续展开而言,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在教育风格方面,白鹿洞书院所秉持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对师范生教育的培养方向起到了规范、引领作用;在教育内涵方面,白鹿洞书院内在流淌的以人为本的观念,揭示了师范生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用心做教育的人。

(一)精神传承:白鹿洞书院文化对师范生的心灵涤荡

白鹿洞书院在南宋时期的复兴,源于朱熹出任南康军知军之后访白鹿洞书院旧址,并于淳熙六年(1179)四月发布《知南康榜文》[1],为白鹿洞书院重建工作进行了详尽、周密的调研。为得到官方支持,朱熹上书尚书省及礼部尚书《申修白鹿洞书院状》《与尚书劄子》[2]。宋淳熙八年(1181),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朱熹,他再次“乞赐敕额”:“臣昨任南康军日,尝具状奏乞赐白鹿洞书院勅额,及乞以太上皇帝御书石经并版本九经注疏给赐本洞,今亦未蒙施行,而朝野喧传,相与讥笑,以为怪事。”[3]由此可见,朱熹为重修白鹿洞书院所承受的压力与非议。其后,宋孝宗最终被其诚恳、执着打动,使白鹿洞书院再次拥有了御赐的经书,这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师范生的成长必须以身份认同为前提,重视自身成长路径的规划。以白鹿洞书院所代表的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为借鉴,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明晰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那股“精气神”。从内在的精神出发,才能静思笃行,坚持不懈地走在师范教育道路上。

(二)尊师重教:白鹿洞书院文化对师范生的精神指引

尊师重教,一直是白鹿洞书院文化的教育主旋律。在这种严肃、持敬的教学气氛渲染下,洞中的讲课与习学也就自然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全情投入之事。具体而言,白鹿洞书院的尊师重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白鹿洞书院祭祀孔门师生之习俗源于朱熹。他首先确立了讲学、学习之前要行“释菜之礼”,此举意在提醒诸生时刻铭记对先贤的礼敬之心,以正学习的风气。

第二,洞中教师的择取与管理,彰显出白鹿洞书院的尊师重道之风。洞中讲学以洞主为首,除洞主之外,还设有堂长、洞正、讲书等,其职责各不相同。例如,朱熹在《请洞学堂长帖》中说明了堂长的职责在于“纪纲庶事,表率生徒”[4]。这种分级管理、专人专职的制度清晰呈现了白鹿洞书院对教育教学的精益求精。

第三,白鹿洞书院独创的会讲制度,展现了对不同学术见解的极大包容与尊重。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之初,曾邀请陆九渊前来讲学,并留下了名扬四海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5]。二人的学术主张大相径庭,但朱熹仍高度赞赏了陆九渊的讲学内容,这份兼容并包的气度、教学至上的情怀,使白鹿洞书院在古代教育历史中绽放博思的光彩。

白鹿洞书院尊师重教的教育内核,是师范生培育问题的极佳参照。当代师范生在成长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教师之道的敬畏之心。在尊重他人主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接纳、吸收不同的学术主张,在不断的思辨中最终臻至和合与共的大同之境。

(三)以人为本:白鹿洞书院文化对师范生的成长驱动

首先,白鹿洞书院尊崇真正的儒学教育,倡导“为己之学”,强调“学”不是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而应是学者自我顺其自然的真实需求[6]。在白鹿洞书院的日常教学中,除基本的应试教育外,更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文章,以每日诵读促臻开宗明义之境。

第二,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文化在于以阅读激发学生对世间万物根本道理的探究。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的观点,鼓励学生多看多思,他将儒理书籍的经典内容刻于洞内石上,供学生反复观阅讨论,在大量阅读中形成自我思考的内容。

第三,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重视学生思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讲制度、师徒间互教互学、学生参与书院管理等,都体现出书院重视思辨的同时提倡实践,知行合一促使学生达到读书、修身、济世的兼容互通之境。

第四,白鹿洞书院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择师而从、自由流动,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为人的本质。除洞主之外,凡是对儒家学说有所领悟者皆可来此抒发义理,种种活动皆使书院的学术交流之风日盛。

师范生的培养,同样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需要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也离不开恰当的引领指导,更离不开个人的修身自悟。只有当师范生真正意识到个人的蜕变最终依靠的是其内部核心力量的支持,才能找到个人发展的支撑点,并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驱动力。

二、白鹿洞书院文化赋活师范生培养的路径探析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曾经对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探讨白鹿洞书院文化赋活师范生培养路径的目的,在于使古代教育重焕生机,并实现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转化。本文拟通过分析白鹿洞书院文化在教育模式、教学实践、师资建设、活动形式方面有别于传统官学教育的革新之处,尝试构建新时代师范生教育的可行路径与实践蓝本。

(一)教育模式创新促进师范教育走向深入

作为白鹿洞书院重建过程的奠基者,朱熹不仅是一位理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以白鹿洞书院为依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规范、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教学形式不仅限于堂上授课,除日常的讲学之外,还十分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包括自我理会、质疑问难、组织会讲、礼仪教育等。

师范生教育亦可以白鹿洞书院为借鉴,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出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范生群体作为未来的教师,对其教育更不能囿于课堂之中,否则,师范生很容易成为照本宣科的“课代表”。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教学的张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刺激,充分培养其师范技能。将白鹿洞书院的育人模式与师范生培养模式相结合,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路:

其一,重视自我研读。当代师范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沉浸式的阅读。当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之后,就很难进入“心流”之中,难以获得最高效、快乐的学习体验[7]。因此,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其“多读书、读好书”,还应该关注读书的效率,带着思考进行沉浸式阅读,这是自我研读过程中“量”与“质”的结合。在自我研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读经典;其次需要自察自悟,使研读有粗有细;最后要注意研读的内在逻辑,使以读促悟的过程循序生发,逐渐拥有自己的体会。

其二,重视学习交流。师范生的成长需要多方合力,单向的课堂知识输入,并不能满足其成长的需求。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优质的网课、讲座比比皆是,这些都可以被视作师范生培养的资源。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路人,要指导其有效地检索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为其提供学习的大致思路和方向。同时,师范生需要培养主动交流的意识,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其三,重视质疑反问。通过给师范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阅读材料,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培养质疑反问的能力;通过鼓励思辨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影响,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组织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如何质疑和反问,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给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教育实践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质疑和反问能力;鼓励师范生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结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得出结论。质疑反问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师范生的培育有质的飞越。

(二)教学实践促进师范生能力逐级提升

朱熹的理学思想内核在于“格物致知”,在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中,致知作为格物穷理在认识上的结果,是知识的扩展与充广[8]。具体而言,在于通过仔细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和认识;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思考,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因,从而得出更深刻的认识;将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应用到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和知识,而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格物致知”是一种注重实践、反思和追求真理的思想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从“格物致知”的理念来看师范生的培养,要注重理论赓续和实践体验的高度统一,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和谐发展,在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了解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具体而言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其一,注重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见习等方式,深度参与教育的各个环节,了解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实践技能的纯熟是师范生培养的关键与根本。

其二,注重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为自己确定正确的成长方向与前进道路。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衡量师范生培养是否合格的标准不仅限于教学能力的层面,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形成多层次的规范培养体系,助力师范生在道德层面、能力运用层面的多向成长。

其三,注重师范生教育思维的培养。朱熹在研读大量儒家经典后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是他成为理学家、教育家的基础。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师范生思维体系的培养,使其形成自己的教育发展观,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思路与方式。

(三)教师引领促进师范生规范高效成长

白鹿洞书院的师资中,无论是名宦出身,还是布衣出身,皆才高德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确实难得,是官学所不能办到的[9]。在白鹿洞书院复兴之初,朱熹就十分重视教师聘任的问题。他希望能聘请学风优良、道德高尚的大儒为洞主。但由于白鹿洞书院在复兴之初尚未得到执政者的支持,朱熹在寻聘洞主方面的努力几次三番落空,于是自己挑大梁、任洞主。随后,为了白鹿洞书院人才兴旺、教学质量提升,朱熹开始高标准聘任教师,陆续聘请进士清江人刘清之、长乐人林择之、福州人黄榦、德安人王阮等名士担任白鹿洞书院主要任课教师[10]。除了日常讲学之外,朱熹还邀请学者来洞中授课,书院的会讲制度也由此形成。南宋时期,白鹿洞书院的讲学之风兴盛,如李燔、胡泳、张洽等人都曾在这里讲学[11]。四海学者们在白鹿洞书院汇聚一堂,扬起理学传播的大旗,书院教育自此繁荣。由此可见,教师的质量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育中关注的重点。

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师范生的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思想道德方面,为人师者要成为学生的标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道德观。师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把指导帮助过自己或对自己有所启迪的教师作为前进道路上的明灯。教师在师范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引领作用深藏于内,往往对师范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选拔从言行到举止都有榜样作用的教师,帮助师范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其二,在教育教学方面,为人师者要充分调动课内、课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由理论顺利过渡到实践,并最终将实践结果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体验、教育经验。师范生培养最终指向课堂教学,没有扎实的实践过程,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师范生的学习阶段,教师要不断开拓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强化教育理论知识,深化教学实践技能。

其三,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为人师者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择优选取适合其发展轨迹的资源,包括实习机会、线上学习、会议项目等,使学生能够获得更高效的前进方式。师范生在成长之初犹如一张白纸,描摹绘画固然需要自身的努力,但也离不开外力的帮助。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犹如汪洋大海,师范生教育应如海上行舟,风正一帆悬;而非大海捞针,事倍功半。这其中,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筛选、甄别,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师范生到合格教师再到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上,离不开各种类型、各有所长的教学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优秀教师的引领,可以帮助师范生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和发展、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等。优秀的师资团队的建立,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提供长远发展的动力。

(四)多元活动促进师范生能力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十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中,除了儒家经典的习读,还有对历史、哲学、地理等内容的学习。同时,白鹿洞书院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通过诗词、书画、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元的美学观。朱熹本人就十分重视音乐教育,除了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他还节选诗经中的部分诗文汇总而成《风雅十二诗谱》,在当时书院的日常乐教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12]。

首先,师范生的成长,需要伸长“触角”,在不同的领域中汲取养分。师范生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而非扁平的,这就需要多元文化的包裹与浸润。培养师范生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而不是被学科所限制,好比语文师范生不能只看文学类书籍,数学师范生不能只会解数学题。注重跨学科交流能力的培养、提升跨领域交流的敏感度,在了解、尊重、体悟不同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自身的经验积累,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再者,师范生的成长,需要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并提供动力。师范生的实践活动,应该以课堂为主,回归文本、回归学生,但又不能仅以课堂为主。师范生教育着重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全面性,这就要求其通过参与不同侧重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教学能力、与学生相处的能力、把控教学节奏的能力、与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等。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历练,使师范生成长为全面型教育人才。

第三,师范生的成长,需要开拓视野,重视与职业相关的培训。师范生的成长除了外部环境的帮助外,更需要内驱力的推动。师范生的成长之基在于自身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因此,师范生要将讲台作为舞台,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将讲台作为平台,利用职业优势吸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将讲台作为跳台,促使自己奔向更高的教育教学境界。

三、结语

朱熹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将白鹿洞书院导向了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他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超越了封建统治背景的创新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中的师范生培养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白鹿洞书院所传承的教育教学精神,可以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引领,培养出目标更纯粹、底蕴更深厚的师范生队伍作为教师队伍的优质后备力量;白鹿洞书院所施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作为师范生培养方法的借鉴。将白鹿洞书院文化与师范生培养路径相结合,在古今融通中找到自由、自主、追本溯源、完善自我的教育实质,探索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师范生培养道路。

猜你喜欢

白鹿洞朱熹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白鹿洞书院记
“朱子深衣”与朱熹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