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张会讲” 与“差序格局”
——再谈中国传统多层次、多元的网络结构

2023-02-11许倬云

原道 2023年1期
关键词:宇宙

许倬云

[内容提要]“朱张会讲” 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从《中庸》 去讨论“太极”,亦即从“心智” 或“良知” 去体认知识的全体。二者的论述是一种“形而上学”,属于中国传统学问的主流。汉代三位重要学者司马迁、许慎、董仲舒的学问,也具有推究太极的形而上色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知识观念,不是追求片段的、零碎的,而是涵盖整体、彼此呼应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董仲舒的“感应说”,很简洁地陈述了“二元互动” 的基本形态。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波兰尼提出的“镶嵌格局”,同样集中体现了“二元互动” 乃至“多元互动” 的基本形态。这种格局在近代地方精英影响湖湘地区、江南地区的发展上,表现得至为典型。类似熔铸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为一体的复杂纠缠、多元互动的大一统网络格局,早在汉代便已发展成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教授、各位同仁:

我是许倬云,奉命来与各位做个报告。

岳麓书院吩咐我做的事情,我当然要做。“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学府,而且最近我发现,在世界大学历史上,持续不断、至今还在教育人才的学府,欧洲最古老的学校比岳麓书院还晚一百年左右。世界上的学府,可能唯有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设立于公元859 年),比岳麓书院早一百年。

2003 年,我曾经在岳麓书院讲演过一次有关“全球化” 的题目,讲演完毕生了一次重病。这次,我在家隔洋谈话,应当不会有心脏病发作的危机。

这次的题目,是从“朱张会讲” 开始,一直谈到今天的中国。我确实对这一系列的课题,很有兴趣。历史上的“朱张会讲”,多日辩论,听者无数,讨论的是如何认识“太极”。终于,他们取得了相当深度的认同。朱熹基本上同意张栻的意见:“太极” 的意义,是“宇宙秩序” 整体的起源或全貌。这个“宇宙秩序”,乃是对宇宙的认知,因此是个“知识如何取得” 的课题。而他们二位基本同意的解答,乃是从《中庸》 去讨论“太极”。〔1〕参见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与演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372-403 页。“中庸” 者,是以“心之良知” 以求知,从“心智” 或“良知” 去体认知识的全体。这个解答,是相当的“唯心论”;而且基本上,他们的论述是一种“形而上学”。在中国的传统学问,“形而上学” 是一个主流,国学界至今如此。可见,“朱张会讲” 留下的影响,千年之久。

一千多年前的“朱张会讲”,主要是从《中庸》 来论“太极”。这个题目其实很难,“太极” 是宇宙的象征,其特色就是运动不息;“中庸” 是相对静态的平衡,凡事取其中,不为过甚,讲究恰到好处。而且,既然是由静态观察动态,而动态的“太极” 那一个“双螺旋” 的图案,乃是两个部分对应的回旋。

假如以目前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认识,作为基础往外看: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部分;从地球到太阳系、银河系……如此广大的空间,是我们对外的延伸。换个角度,我们往身体内部看:肉体的结构从皮肤到内脏、血液等各个部分,其实都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仅仅以血细胞而论,每个细胞内部其实还有许多更小的粒子。医学生物科学的专家钱煦,将血细胞在血管中的运行,看作一条船在大河中的航行,其中会经过许多不同的栈口。过去曾经有一部科幻电影《惊异大奇航》(Innerspace),就是将人体与飞行器缩小,送入人类的血液中航行,就如同在河流或海洋中航行一般。只是更从血细胞本身而论,钱煦曾经做过很有意思的试验。他研究血小板等更小的粒子,观察其流转和互相之间的呼应——从摄取的活动影像看来,许多血细胞的粒子,一对一对彼此回转,宛然华尔兹舞;更有趣处是,这种舞步的节拍,却与音乐的节拍完全相符。这一观察,毋宁是告诉我们:人类往任何事物的内部探寻,还有更多层次的小世界。

中科院吴岳良院士,在他的《超统一场论的基础》 研究计划中提出如下讨论:

基础理论物理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科学问题,例如:为什么自然界的基本构造块呈现为旋量场?自然界的基本对称性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时间不同于空间,时间只有一维?为什么目前观测到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四维时空的宇宙?自然界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可否由统一的基本对称性来支配?引力的本质是什么?时空的本质和结构是什么?怎样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暗物质的属性是什么,它的存在是否暗示着自然界新的相互作用?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呈现是否来源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1〕吴岳良《超统一场论的基础》,《国际现代物理杂志》 第36 卷第28 期,2021 年10 月。

舍弟翼云是一位核理论工程师,他在一本有关系统论的新书《系统:一部人类发展史》 中,所探讨的题目为“动态系统”,即一个与外界有互动及交往的系统,系统本身也随时间及内外的改变而演化。书中对每个动态系统所探讨的内容,基本上是两个粒子或者两个系统一对一的互动,包括系统的起因,即它是如何从无到有;系统的成长,它又是如何从小到大;系统的关联,它是如何与外在系统进行交互;系统的演化,它是如何达到某种动态平衡;系统的演变,即如何保持系统的稳定发展;系统的寿命,即系统最终是如何衰退或灭亡;等等。

我自己想就中国人对知识的认识,从历史上若干重要学者的意见,也提出一些观察。我先从汉朝讲起:一个是司马迁,他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汉书》 卷62 《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2735 页。他的史学不仅限于讲论过去的事迹,而是在“天人之际” 的空间,在“古今之变” 的时间,大宇长宙,追寻其中的变化。这种气概,将历史推广到人事以外,而涉及犹如“太极” 那般宏大的境界。

再讲第二个人,许慎,舍下的祖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是他所编。这本书也是遵照《周易》 所提出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的规则编写,不仅是字典,而且是一本“范畴学” 著作。它从“形而上学” 中,交代我们事物之间的关联,字义之间的变化,乃是宇宙之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其气魄之宏阔,正是追问“太极” 一样的途径。希腊哲学中的“范畴学”,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贡献。可是,我们查中文字典的人,很难理解许慎所提出的,其实也是个“范畴学”。

第三位更要紧的,是董仲舒。他的学问,是推演到大宇长宙之间种种现象,彼此的影响,力量的消长。这个“宇宙”,上至天心,下至草木,中间无穷的人事。《春秋繁露》 也是一部“形而上学” 的要典,奠定了中国许多学问的基础,上至天文,下至自然界,中间涉及中国的医药——尤其针灸和按摩,处理的是从百会穴以下,整个身体的脉络,彼此间的影响。人的身体之内,有无数的“铜山”,也就有无数的“洛钟” 之应。我自己深受其惠:瘫痪两年,其痛无比,尤其中间一年的尾梢,有一个星期的神经疼痛,服用医生开的吗啡作为止痛剂,也无济于事。终于,经过儿媳妇刚学会的针灸,三针之下,两个小时之后,让开刀的老伤口,阵阵疼痛犹如潮水、台风,亟痛以后,风平浪静。

以上叙述,使我对于中国这种“感应之学” 的整体性,有直接身受的经验。也因此,我对于司马迁、许慎的知识观念能够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知识,不是片段、零碎的,而是整体呼应和全貌涵盖的。董仲舒的“感应”,是很简洁地陈述了“二元互动” 的基本形态。至于“多元互动”,也不过是“二元互动” 的延伸和扩大。

我是学历史和考古学的,而我的史学,由于兴趣,偏向于社会史和文化史。中国社会学的大师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差序格局” 的概念——也就是知识可以扩张,从一个起点既可以扩张为一个大的局面,其中最基本的形态,也是“二元互动”,也可能扩大到“多元互动”,逐阶提升,进入另外一个境界。〔1〕费孝通《乡土中国》,《民国丛书》 第3 编第14 册,上海书店1991 年版,第22-30 页。他提出的这个说法,是由于他在开弦弓村与禄村的社区调查,观察而得的一些中国文化的动态特质,乃是从两个市镇农村推演为中国文化的特色。最近我拜读张冠生先生撰写的费先生的传记,发现他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非常钦佩。〔2〕张冠生《民盟历史人物:费孝通》,群言出版社2011 年版,第584、617 页。宾四先生将政治史的演变,放在社会经济变化的基础上,这就隐含着,底层社会部分和经济部分各别进行的种种互动,终于成为历史活动上层的政治结构必须要呼应的背景。这就是跨越了两个境界,提出了更高一层的理解。虽然钱先生在《国史大纲》 中,并没有明确地如此交代,只是从钱先生经常引证的材料判断,他取材常见之处,其实是顾亭林《日知录》 中,社会经济变动的材料。

我自己觉得,费先生的“差序格局”,也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因为这是表明从农村的生产,将其产品提升到市镇为中心的贸易圈,然后从市镇再推广到更大的市场。如此的一个网络,在近代的社会学上有个名称: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的“镶嵌格局”(embed deness)。所谓“镶嵌” 者,乃是社会关系网络中,互动行为导致的具体现象。例如,如此网络中的某种特定社会关系,可以因互动而成为交换利益的资源。假如没有交换的互动行为,所谓“镶嵌” 的社会群体,也无从建构为具有社会力量的团体。

我自己以为,用“镶嵌格局” 作为名词,不如借用林南的用法,社会关系可以转变成社会资本,发挥社会学的含义之外,转化为所谓“社会资本”,成为利益转移的筹码。〔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不过,我想将林南的“社会资本” 一词修改为“社会资源”。“社会资源” 静则为蓄积的能源,动则为交换的资本。如此,“社会资源” 一词本身已经涵盖动静双方,似乎比“镶嵌” 更有容易理解的含义。

费先生的同学杨庆堃先生,在二战结束后对邹平地区的市场网进行调查,有过相当精辟的意见。他指出:这个地区市场网,实际上有两层或三层的大网络,最下面一层是农村,第二层是市镇,较高一层是县一级的中心。所有市场网的动力,最基本的就是赶集者彼此的商业交换,那是最基本的“二元互动”。从基层的市集,延伸为一个跨县、跨州的大网,每一项交换、交流的动作,都是“二元互动”。如此的观察,可惜他没有在战后短暂的安定时期,发表于海外社会学的刊物。以至于类似的现象,却由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将四川盆地同类网络结构的研究,率先公之于世——这个现象,从此就被社会学界归之于斯金纳的创建。杨先生的观察,其实早于斯氏,当然我们也无法在数十年后还争这个名次先后。

这一波兰尼的“镶嵌格局”,其出现于近代,我们还得回到岳麓书院本地风光。湖湘知识分子集团,就是荆湘地区“镶嵌” 效应的结果。这个地区,襟带长江,包孕洞庭,西通云贵,南下两广。“湖广熟,天下足”,这里的稻米生产不亚于江南三角洲。明代所谓“南漕”,就是将湖广的米粮,直接经过荆州、襄樊,送入中原和关中。这个地区,是中国腹地之中心,人杰而地灵。正当中国将要进入变乱的近代,湖南出现了陶澍和他的朋友林则徐,由他们领导带起了湖湘的精英。这几位资深学者领导了一大批湖南、湖北的在乡学者,砥砺志节,讨论学问,逐渐形成一个大的集团,分散在两湖的大小城镇和农村。停云兴雨,鼓浪成潮,这一批精英集团成为湖南、湖北农村社会的领导者,终于将学问和志节之交的学者,转变成战场上的将帅,地方政治的领导者。等到时机成熟,这些人的社会网络,立刻可以转变成掌握中国命运的精英。他们的转变,正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 “差序格局”。而且,也正如林南所说,将“社会资源” 转变为“社会资本”。

这一群体孕育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年。扰攘十五年之久的“洪杨之乱”,正是由这批湖湘俊杰以书生的智慧以及英雄的气概,带领一批淳厚善良的农民和渔夫平定的。从那以后,又是这一批精英,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基础:设立了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和马尾船厂,还在南京设立了江南水师学堂和两江师范学堂。这群“湖湘精英” 存在了两代之久,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若以“镶嵌” 效果而论,这一批精英持续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心智,诚然是历史上罕见的。

除“湖湘精英” 之外,在江南也出现了一批精英。我的家乡无锡,就是费先生所指的太湖周边的“丝绸、稻米生产地”。而且,这些太湖周边的产品,集中在江南稻米贸易中心的无锡。在无锡的黄婆墩,有若干家“仓厅” 的米仓;各地丝行缫成的丝,也大致放在同一个仓库区。这些所谓“仓厅”,其实就是“实物银行”,不仅经手管理和储存的事情,也经手买卖。外地的米商需要稻米时,下订单给“仓厅”;而且,这种订单常常是数月以前就已下达。于是,“仓厅” 买“青苗”,将现款借贷给农户和丝户,维持他们生产以前空档期的需求;等到丝已纺、粮已收,委托“仓厅” 出售。由于稻米和蚕丝的成熟,其间有时间差,“仓厅” 就有许多空间,将其手上资金周转、支付。如此这般,一年到头,“仓厅” 手上永远有现钱,而储存的货品基本不留仓。存储产品的户主,也并不兑取现款——他们手握存货的折子,任何时候都可以凭折支兑,而以其当时市价折成现款。如此这般,存户需要现钱时,随时可以得到现款,甚至他们不想远道前往“仓厅” 取款,也可以将折子向熟悉的商行、店家立折记账。

无锡的“仓厅” 业也因此把握了一个特殊的机运,将米粮和蚕丝的生产,转变为巨量的资金。而且,这一种资金是整数收入,只以小数金额支付存户的日用开销。其余大量的存储于仓厅的资金可以流入钱庄和银行,投资于建设新工厂。如此方式的经营,就是将社会网络掌握的“社会资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建设的“社会资本”;如此方式的转换,正如湖湘人才的人的资源转换,只发生于太湖周边。我相信,费先生在调查开弦弓村的时候,他已经注意到从纺丝户到丝绸市场的演变过程,是一种结构性的转换。

清末到民国年间,现代机器生产技术被引入中国。无锡“仓厅” 业的巨款也因此流入投资者手中,他们建立了许多纺织厂、面粉厂、机器厂等。无锡也因此成为江南的工业中心,号称“小上海” ——前述“镶嵌格局”,其实就是费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

其实,类似的网络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拙著《汉代农业》 中,曾经描述如此现象:汉武帝打击工商业,向战国晚期一直到秦汉的各种生机勃勃的企业征收生产设备重税。〔1〕许倬云《汉代农业》,程农、张鸣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37-41 页。按照《史记》 和《汉书》 的记载,中家以上均破,〔2〕《史记》 卷30 《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435 页;《汉书》 卷24 下《食货志下》,第1170 页。《史记》 原文为“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汉书》 原文为“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城市中的生产业与商业,在政府打击之下不再能发展。汉代的农业已经精耕化,因此其农户有相当多的农余时间,可以操作非农生产。农舍工业发展的产品,因此成为类似上述市场网,可以分销各处。而汉代接下秦始皇开拓的驰道和道路网,其各处的道路中心,架在全国广大农村,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巨网(至少有三层结构),以发挥经济集散的功能。我们可以说,波兰尼所说的经济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而且健全地运作已有两千年之久。在世界其他地区,其实也有类似的网络。至少在中东,就有如此的“镶嵌格局”,在波兰和东欧也有如此现象。不过,他们的地方小,等到有现代的工业以后,这种网络就消失了。

回到汉代架设的格局,那个涵盖全国的大网,继续维持了三百年。“镶嵌” 在网上的延伸因素,除了原来的流通全国的商货以外,更重要者是经由察举制度,将农村之中的孝悌力田、贤良方正,一阶一阶地送入郡,由此更进入州,然后进入中央政府的总部。各地的精英辐辏于长安,这些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精英阶层,他们提供了服务,他们也站在皇帝权力与农村利益之间,成为一个中间阶层。两汉的天下,这一中国历史第一个稳定的大帝国,至少有四分之三是由这批精英稳稳地撑住。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远远超过秦始皇统治时期。

如此这般的效果,从正面看来,当然极有价值。天下事物没有全好全坏,都是相对的。这批精英,逐渐成为世族,在每一个州郡都有若干家族,永远占据察举的名额。稳定的大帝国,成为这些家族百年不倒的“靠山”。大帝国“冻结” 了,不再像东汉初年那样,经过阶层格局,上下联系、人才流转、消息通畅。正是这个僵化、内卷局面导致了精英们之间的斗争。

天下没有绝对的吉凶。等到五胡乱华时,中原板荡。南朝迁徙江南,北方的中国被五胡割据。然而,幸亏有那些世族,他们纷纷高筑坞堡,分布在广大的农村。中国的文化都在坞堡之内,并向四周辐射,终于将五胡“消化” 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于是,上面所说,阻挡社会流通的精英们,居然不知不觉之间,收复了中华大地。这一个例子,是“镶嵌格局” 最令人吃惊的效果。

宇宙广大无边,我们身在小小地球上的个人,的确只是多少恒河沙之中的一小粒。如此比例之下,我们还有什么可自豪的?另一方面,我们对自身所处的人类社会,又该如何珍惜?

从“其小无内” 到“其大无外” 两个领域观察,我们人类的世界,在地球上也不过是一长串从无限大到无限小的一小节而已。我们真要做详细的叙述,由于两端都是无限,我们的种种努力,都可能是个很难做到的梦想。

科学家指明种种困扰,他们也尝试将这种复杂的现象简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描述。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任何大的群体之中,有无数层次的结合?大到外星,小到生物体内的粒子,甚至物质分子、原子以下各种粒子。也许我们可以说:层层叠叠的粒子,其存在的作用,从小至大或者从大至小,组合成一个单位;而这些各别的单位,其所以存在,也就只是和同样的其他单位,让我们姑且也称为 “粒子” ——让这些粒子有规律地彼此呼应,才能够构成一个内部协调的更大个体。如此层层叠叠,终于形成了从微观粒子到最大外太空的庞大宇宙。

回到人间,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人群宇宙” 中的小粒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单独存在。假如在广大宇宙之间,居然有一个小粒子单独存在,它是孤立于四周各级系统之外——这个孤立的粒子,无论在哪个层级都不具有任何意义,也不能参与各层大小宇宙的运行。我的构想是:每个人在人类社会之中,对各个层次的社群,既接受存在的能量,也必须给社群提供自己的能量。如此这般,人类存在才有意义。

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朱张会讲” 的“太极”,是中国文化内,借阴阳互转以及乾坤共存的结构,既是静止的结合,也是共同运动的部分。《周易》 八卦乃至六十四卦之间,其每一个卦辞、爻辞,乃是陈述一种特定的状态;一连串状态结合、联系,才成为事件、行动或者结果。所以,我们必须理解,我们既是自己行动的主体,也是整体存在的部分,独立的精神不是“孤立” 的。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以至今日,社会伦理观念中的独立自主或者自由精神只是强调了存在,而忽略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你助我一手,我帮你一臂,有参与、有承受,这样子的社会,才使个体的存在具有集体的意义。“太极” 的观念,是以双回旋代表二元动态的转换,我们要面对或者参与的一种局面。而“中庸” 的态度,则是参与者本身要采取的立场或者行动。

以上我的陈述,并不从中国的经典尝试,乃是由社会学的构想,借助今日自然科学对于大小宇宙系统的观察与假设,自己建构了一套“形而上学” 的“群己互动”,作为人间的个人,于各级社群内,自己应当采取的行为原则。

这一尝试,极为粗糙,也只是初步的一个构想。盼望岳麓书院的同仁们,赐予指教。

附注:

陈宁先生提出意见如下:目前科学界所了解的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的作用,可以对您的这一观点稍加解释。强力和弱力是短程的,二者控制粒子的微观世界。强力只作用于原子核内,束缚核内粒子的自由;弱力决定粒子自身的衰变,以释放内部的能量。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的,达及整个宇宙。二者决定了个体粒子在大范围内的活动,使得宇宙能够有序而稳定地运转。从核子到宇宙,物质都在这四种力量综合的作用下活动。施诸人类,就是您强调的“群己关系”。个人如同核内粒子,有自身的束缚力,也向外释放能量,恒星的发光就是每个氢原子的衰变释放能量的结果;其集聚的能量避免恒星向内部坍缩,也就是个体对集体的贡献。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如同长程的引力,将数量和能量小的单位聚集在比它大的单位周围,如此反复,一层层形成更大的团体。电磁场如同社会网络,将带电粒子整合在一起,负责电磁之间的转换,传递能量和信息,是宇宙整体存在的关键。

猜你喜欢

宇宙
元宇宙之战
奇妙的宇宙
宇宙像个甜甜圈
宇宙第一群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这宇宙
众眼看宇宙
众眼看宇宙
众眼看宇宙
众眼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