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析
2023-02-11王郑旖
蒋 新,王郑旖
(1.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昌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1]不仅点明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育人功能,也为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出发,分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
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1.1 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的形成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中华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物化的见证,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孕育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利用好传承好,既能凝聚中国人民的精神,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对西方文化的超越,更能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固底色。
1.2 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手段
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实践。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的形成历经百年党史,贯穿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史实。革命战争年代,走向绞刑架,发出“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胜利”的李大钊;面对敌人屠刀,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烈火焚身但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等;进入新时代以来,用身体保护战友,而自己却失去双手双眼的排雷英雄杜富国;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黄大年;捍卫祖国领土主权身先士卒,身负重伤的团长祁发宝,等等。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不同时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为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有责任通过唤起、重现、固化和刻写等方式强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继而实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供给侧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2.1 供给内容零散
在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中红色文化资源虽有涉及,但布局较散,内容不系统,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使得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多是零散地讲授,学生无法整体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内核实质和现实意义,致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强。
2.2 供给方式陈旧
红色文化资源的供给,高校课堂讲授是有效载体,纵观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方式,普遍存在着“说教式”的弊病,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教师忽视了历史与现实结合,单向度地对学生说教,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结合史实,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学生获取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更多样,内容更完整,传统单向度的照本宣科已难以满足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需求。
2.3 供给主体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也在教师。当前同时精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仍然较少,能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手拈来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研究领域较为单一,知识储备有限,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研究不深、理解不足,致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强。
3 供给侧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有效认知,明确供给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实效性,需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整体设计出发,强化有效认知,整合供给内容,明确供给重点。首先,强化有效认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优质资源,在课程讲授中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精准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强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其次,整合供给内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按照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整体要求,在小学阶段,重在红色基因的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里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中学阶段,重在红色文化的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质。大学阶段,重在红色文化理论思维的培养,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从而实现“点融”“面融”向“整体融”转变,使供给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整门课程中合理布局,精准匹配,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实现1+1>2 的效应。最后,结合高校思政课程具体专题,融入适合的红色文化内容,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3.2 创新供给方式,激发供给活力
结合时代背景与“0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利用网络语言创新供给方式,实现话语表达。首先,精心编排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专题内容,把教师“想讲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处理好想讲的和想听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精准把脉学生的关注点,厘清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其次,利用“00 后”大学生栖居于互联网的特点,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以往课堂的单向输出为学生主动获取。例如,将思政课程中重点供给的红色文化资源设置为“红色文化资源我来挖”专题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题前置,促使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主动搜集资源,以此提升学生主动学党史传红色基因的能力;最后,在大学生中推广党史典籍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党史中的红色故事,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知党、信党、爱党。
3.3 培育供给主体,强化供给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强化作为供给主体自身的红色文化基因库,强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和研究。育人先育己,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知党史、信党史、爱党史。首先,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培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中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的比重,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学习融入教师核心素养,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意义。其次,增强教师挖掘并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使命感,提高教师自觉汲取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实质的主动性,将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学深悟透,并外化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技巧,使思政课教师有“演说家”一样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4 拓宽供给渠道,增强供给实效
拓宽红色文化资源供给渠道时,教师要把课上的静态讲授和课下的动态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探索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多渠道结合的供给模式,协同发力,让大学生“解渴”“过瘾”。首先,针对线上供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采取情景模拟与角色互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资源的“真”魅力。其次,针对课下供给,注重学生的嵌入式体验,通过红色研学、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红色文化资源,也可以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依托“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抗日战争胜利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校园主题活动,以微信、抖音等学生高频使用的平台推送红色文化资源,定期举办党史知识竞赛,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站强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宣传。最后,在校外供给方面,可以将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探访、调研,在校外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红色基因。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这为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校内和校外的合力作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指明了方向,也为提升民族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