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劳动情怀培育劳动达人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外国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2023-02-11胡敏杰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外国语小学

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评价课程

胡敏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外国语小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等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求。而我校原有的劳动教育基本能实现主题化、活动化,但教育理念不够先进,教育内容不够完善,教育目标不够清晰,缺乏灵活多样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且不能常态化面向全体学生有效实施。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规定“劳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独立为新科目,我校也积极响应,从前期的劳动教育初探中逐渐走上规范化、正式化的课程建设道路。从学校发展来看,我校在新的5 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运动、学会欣赏、学会劳动的“五会”学子。为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开发出适合我校特色、能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劳动课程体系,临港外国语小学在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途径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开发劳动课程

为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我校以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2022 年版劳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建立临港外国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清单”,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规划。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开发日常生活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下设多个子课程群,并通过劳动校本课程、七彩活动项目、校内外实践基地、微劳动基地的建设以及“多形态+学科整合式”开发,夯实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同时,按照“一主两翼三能”的课程开发规划,将课程体系内的课程进行整合,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它们相互渗透、互补,进一步建立“123”劳动教育课程群。

图1

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学校开发了“家庭劳动课程群”,下设两个子课程群,分别是“假日家务劳动”“生活技能比赛”。“假日家务劳动”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敬老孝亲”等美德思想,从家庭小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挖掘家庭劳动的兴趣点,结合劳动校本教材,围绕自理系列、美食系列、日常技能系列、美化家庭系列四个系列,设置多样化的假日家务劳动套餐。呼吁家长重视和引导,给孩子设置“家庭劳动小岗位”,帮助孩子制定“个人计划”,践行“假期劳动作业”,将家务劳动做成常态,提升家庭责任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定期举办“生活技能比赛”,主要的比赛项目有整理书包、叠校服、系鞋带等。通过每月一次的视频考核选出优秀选手,代表班级参加全校总决赛。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增强自信,掌握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进一步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生活环境。

在生产劳动方面,学校计划以校内微劳动基地为载体,开发“快乐种植课程群”,根据不同的年级,下设了“春季蔬菜种植”“夏季蔬菜种植”“秋季蔬菜种植”“冬季蔬菜种植”四个子课程群。例如,《种土豆》子课程以翻地、播种、收获开发基本课程,围绕画土豆、切土豆、说土豆开展相关活动,同时指导学生烹饪土豆,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过程,提高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创意手工劳动是激发学生艺术潜能最好的途径。为此,学校以课后服务兴趣组为载体,分年级开设创意手工课程,开发折纸、剪纸、十字绣、种子画等子课程,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以“劳”启智、以“动”润心。

在服务性劳动板块,学校开发了“志愿服务课程群”,下设“校内志愿服务课程”和“校外志愿服务课程”。校内,我校各班级推行劳动岗位制,人人有事做。我们将班级事务分为:餐饮、卫生、日常小管家、电器、纪律等五个部门,每位学生都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在劳动中启发学生合作创新,给岗位起了有趣的名字,如:负责巡视课间安全的被称为“校园小警察”,负责清理垃圾的被称为“清道夫”,负责分发作业的被称为“课桌船长”,负责班级日常管理的被称为“日常小管家”……通过岗位的认领,班级管理在学生们的合作下运行了起来,在运行中遇到各种问题,各个部门、岗位彼此之间会彼此协调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劳动,而且在劳动实践中,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校外,学校与周边的几个社区对口,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聚焦“校社合作劳动、社区环境保护、社区美化行动”三个维度,加强校社劳动共建。校社合作劳动:依托节日文化、“社区小课堂”“扶贫助老助残”等,开展校社劳动互动,拓宽学生视野。社区环保行动:通过成立“红领巾环保志愿小队”,开展垃圾分类、环境净化行动,助力温馨小区建设。社区美化行动:组织党团员教师、学生志愿者,为社区绿化带、角落等进行美化,打造优美宜居环境,提升社会责任担当。同时,与泥城文化中心、彭镇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积极联动,拓宽校外志愿服务渠道,丰富校外服务性劳动体验。

“123”课程群

“1”指的是主体课程,即在学生课内开展的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校本课程、学科渗透课程等,旨在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学习劳动精神,开发劳动思维,激发劳动兴趣,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设置了生活自理系列、家务小帮手系列、校内劳动系列、劳动创造系列和公益劳动系列等几大部分。学科课程渗透将劳动与人文底蕴、科学探索、艺术审美、创造创新相结合,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劳动要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情怀。

“2”指的是校内课程及校外课程。校内课程包括七彩活动课程、微劳动基地课程、校内志愿服务课程等,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劳动品质,体验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七彩活动课程是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形态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到乐学善学、自我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表1

微劳动基地是一种新的载体形式,我校的“阳光小农场”虽然是一方小小的微型劳动基地,但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劳动需求,是校外基地在校内的映射。满足校外课程校内上,增加安全系数,可满足常态化劳动实践与研究,通过考察探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勤于反思,热爱生命,健全人格,提高劳动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校内志愿者服务课程主要推行班级劳动岗位制,同时大队部带领中队干部,在升旗仪式、红领巾督察岗、红领巾广播台、年级仪式等活动中锻炼才干,服务队员。

校外课程包括校外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和校外志愿服务等课程。对于校外劳动基地课程,我校计划以学农为载体,结合地域特点,开设地域特色类劳动实践课程,使之成为我校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载体。家庭劳动课程通过开发假日家务劳动套餐,学习劳动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校外劳动的体验效果。校外志愿服务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扶贫助老、助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卫生等方面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3”是指“三能”。即通过学校组织实施的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劳动能力、创新精神三项技能共同聚焦、并行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二、编写校本教材

每次劳动需要用哪几种工具?应该怎样实施?这次劳动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为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学校组织力量编写《我劳动 我快乐 我成长》1—5 年级劳动校本教材。经过半年的筹备,历经多次改编、校审和美工修饰,临港外国语小学劳动校本教材(试行稿)于2022年8月印刷成册。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的编写遵从“教育的意义性、活动的趣味性、实施的可行性”原则,1—2 年级课程包含“学习生活我自理”“家务劳动小帮手”“校园劳动我参与”三大部分,3 年级课程包含“生活自理我能行”“家务劳动小帮手”“校园劳动我参与”“劳动创造我爱学”四大部分,4—5 年级课程包含“生活自理我能行”“家务劳动小帮手”“劳动创造我爱学”“公益劳动我参与”四大部分。教材集“知、行、评、思”于一体,同时融入项目化学习要素,通过“场景体验”“成果展示”“心情表达”“实践反思”“拓展延伸”等方面了解劳动知识,培养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

图2

三、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教育场所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空讲,要注重让学生在不同场所接受不同的劳动教育。

(一)家庭是孩子们接受家务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家务劳动是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刚需技能”,理应被每一个孩子掌握。

(二)基地是孩子们参加“快乐种植”课程的场所,进基地,拿工具,晒晒太阳流流汗,才能具体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才会珍惜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公共场所是实现“爱心服务”最佳场地,每学期组织少先队员到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劳动,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

四、多方统筹师资力量

有了劳动场所,有了教材,谁来教呢?临港外国语小学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师资力量,明确各方责任。

(一)家长发挥基础力量,负责家务劳动教育。

(二)本校教师发挥主导力量,班主任教师负责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及实施,德育部门负责七彩活动课程,自然学科项目化研究组负责基地劳动课,各学科教师负责学科融合,课后服务兴趣组的教师负责创意手工课程。

(三)社区资源组织发挥协同力量,将劳动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研学、基地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

五、学科融合

学校的劳动课并非狭隘地指体力劳动。例如,《种花生》子课程不仅可以带学生去基地做一些如翻地、播种、拔草、浇水等体力劳动,还可以开展物质生产劳动、科学探索、艺术审美等劳动实践活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花生生长过程的简笔画,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美食文化和营养价值,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

学校的劳动教育除了与常规学科融合,还与拓展课程、七彩活动课程进行融合。例如,种植花生,收起来后做成五香花生,请全校师生共同品尝,这类主题活动可以称为“让美食传递爱”。又如,种植白菜,收获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义卖活动,利用义卖的收入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这类主题活动可以称为“让义卖传递爱”。比如,种植的大蒜,可以研究哪些美食用到大蒜,这类活动可以称为“让美食传递文化”。再如,种植油菜,由油菜籽到食用油,这个过程怎么来的,可以实地走访榨油工坊,了解榨油过程及榨油工具的变化历史,这类主题活动可以叫“让考查传递知识”。

学校的劳动教育课将语文、自然、美术、道法等学科相互融合,以期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六、建立评价机制

(一)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假期家务劳动等课程评价单,围绕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展开评价,结合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要求,对学生开展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根据累计“”的数量,每学期评选出“整理星达人”“清洁星达人”“美食星达人”“手工星达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2.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

3.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

在劳动课程的实施中,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我们更重视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操作、体验、感悟、交流、展示等活动全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表、问卷等一系列记录来提供评价的依据。评价中注意学生在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上的变化和进步。

(2)激励性原则

我校劳动教育课程更为注重为学生提供体验、感悟、反思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进步。

(3)多元化原则

我校劳动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其评价也提倡多元化。评价者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学生活动评价量规样表

图3

图4

(二)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

课程理念、课程参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成效。

2.评价方式

每学期组织测评,包括自评与互评。主要包括过程性资料(劳动记录、作品等)、学生、家长访谈、问卷、领导小组评审等部分,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工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种等第。

(三)对课程的评价

1.评价内容

课堂表现、知识能力发展状态、情感态度等。

2.评价方式

通过学生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情感态度以及知识能力的发展状态等,改进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临港外国语小学的劳动教育尽显拙朴,仅为起点,但正因为是起点,才有远方。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循序渐进,构建更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临港外国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让学生“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教育期许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劳动评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热爱劳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