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临床实践复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及SWOT分析

2023-02-11王淑敏崔立刚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2期
关键词:病例问卷师生

孙 彦,江 凌,陈 文,王淑敏,蒋 洁,崔立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超声诊断科,北京 10019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院基本教育与继续医学教育的过渡与衔接,是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COVID-19疫情给医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从线下到线上的教学改变,而是由于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师生之间沟通不充分,不能及时反映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不良心理状态,出现各种工作、学习及心理上的困扰。因此为了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和工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自2020年开始对进入临床学习的学生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临床教学工作按照“临床实践+结果导向+人文关怀”形式进行新模式探索及实践。本文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学生及教师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教师及学生对“临床实践+结果导向+人文关怀”的复合式教学沟通模式的认知程度、经验及态度、参加复合式教学沟通模式的意愿,以及对这种新型复合式教学沟通模式进行SWOT分析。SWOT 分析法由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4个方面构成[2]。此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主要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构成,优势和劣势构成内部环境,机会和威胁为外部环境[3]。由于分析方法具有简单性、可理解性和灵活性,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利用这一理论分析相关的有利与不利的方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建立更为科学先进教学及管理的思维体系,可根据其分析结果指导建立更全面而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远期计划。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2022级超声医学专业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及超声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参与教学的教师均为工作8年以上,且中级职称3年以上或高级职称医师。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沟通方法及流程:超声专业规范化培训学生及研究生在每周1次集体早读形式的病例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邮件及微信方式每周向导师提交1份导师学生沟通交流表,交流表经导师书面回复后反馈给学生,并可通过微信、电话或面对面补充并详细说明需要注意的问题、知识点及学生对回复中仍不解的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绪及学习态度。

沟通交流表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活学习:简单陈述出门诊+复习考试情况,跟导师交流最近一周生活学习情况,心情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第二部分是病例反思:病例临床基本情况+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反思,即在自己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病例/误诊病例与导师进行交流,先自己总结问题及知识点,找出学习后的答案或提出不解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导师反馈:分为对学习生活反馈及病例反馈,即导师对学生生活及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解答,经验分享,通过两个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病例反思,触类旁通地讲解相关类型病例,注意事项及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及解决。

1.2.2 问卷调查:首先设计了针对新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5个是非选择题,调研基于师生对新教学模式经验及参与度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采用5级评分法针对新型教学沟通模式有效性评价设计了12个问题;第三部分是针对实际情况及合理建议设计了3个开放式问题,让师生自由表达对新模式的见解和意见。采用“问卷网”手机软件形式进行教师及学生双向问卷调查,问题涵盖教师及学生对复合型教学的认知、参与度、理解经验及熟悉程度、态度及兴趣,对“临床实践+结果导向+人文关怀”的新型复合式教学模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相关观点等进行SWOT分析。

2 结果

通过手机微信对教师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47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性9人(19.14%),女性38人(80.85%);学生问卷35份,教师问卷12份。

2.1 教师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经验

参加调查的91.49%师生表示了解导师制下的新型交流教学模式,89.36%参加过此种形式的教学,95.74%表示赞同并愿意参加,1位教师和1位学生表示不赞同并不愿意参加。

2.2 有效性评价

问题①的回答中均值为4.7分,方差小于1,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并且有72.3%的师生评分为5分,即认为非常有必要。问题②均分为4.4分,方差小于1,且85.1%的师生评分为4~5分,说明多数师生认为新型教学沟通模式可以及时反映问题。问题③中76.7%的师生评分在4~5分,说明多数人认可该方法能够帮助解决工作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但在问题④中显示6.4%的师生不赞同此方法的沟通效率高于面对面师生沟通效率(2分)(表1)。

2.3 收集意见及建议

半数以上(53.19%)的师生实际完成交流表的时间在30min以内,认为交流表的时间在每2周1次最合理(57.45%)。收到有明确建议的调查问卷共13份,其中6份表示建议“增加面对面交流时间”,3份表示希望“减少病例反思的个数”,2份表示建议“增加更多交流方式及提高质量”,1份表示“三年级独立门诊问题多,仍需要交流表沟通”, 1份表示“表格沟通效率高,但面对面沟通更舒服”。

2.4 SWOT分析

根据SWOT分析“临床实践+结果导向+人文关怀”的新型复合式教学模型的优、劣势及带来的教学及管理机遇和威胁(表2)。

3 讨论

3.1 优势分析

时间和空间灵活的优势。尤其是在医疗新常态下,面对面定期交流沟通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调查问卷中85.1%的师生认为通过新型沟通交流模式能够及时客观反映临床工作、日常学习及心理压力上的问题。此外,形式规范且时间规律,53.19%的师生每周用30 min内可完成,不占用师生过多时间,无交通成本时间及无相聚空间要求,尤其适用于疫情防控下的教学沟通模式[4]。

教学反馈更充分及时。书写本身也是一种整理思想、进行病例书写及自我反思的过程,不需要即刻领会对方的意图并做出反应,而是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时间仔细思考与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对问题把握的准确度。同时教师的反馈也更充分,教师也可有充裕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反馈内容更丰富更详尽,可弥补师生交流反馈不足的问题[5]。

无纸化电子交流表的方式效率更高。相比于以往纸质交流均需要存档并专人保存,新模式下的无纸化电子表的影像图像更清晰,资料存储更方便,减少纸质文件存档的繁琐,但教学内容并不减少,且在沟通过程中可多次交流反馈,避免反复等待纸质表格转送的过程。

表1 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评价Table 1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l[n(%) ]

表2 新型复合式教学沟通模式的SWOT分析Table 2 SWOT analysis of new compound teaching communication mode

3.2 劣势分析

文字沟通不良。文字版沟通交流表相较于面对面沟通可能存在沟通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心理及情绪问题上沟通,由于文字沟通无法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快速而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真实状态,即使采用网络实时的方式沟通,部分信息仍可在文字甚至视频、语音沟通中丢失,不利于教师对出现情绪及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或缓解压力[6]。

互动交流受限。面对面沟通过程中可以通过使教学沟通过程更加温和、轻松,从而与学生之间建立安全、信任的良好情感沟通关系;而文字版沟通影响和限制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建立信任及解决问题带来难度[7]。前期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仍有8份问卷提出希望增加面对面沟通时间及形式。

个人沟通意愿主导。学生心理及情绪上沟通的问题取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个人意愿。如果学生自身整体心理状态比较好,求助和改变的动机比较强,又具备相对成熟的认知、思考和表达能力,不同咨询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如果学生有较严重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可能会主观上拒绝沟通,或者表达能力欠佳,沟通效率也会受到明显影响[8]。

3.3 机会分析

为改善学习拖延行为及滞后反馈带来契机。由于疫情常态的影响,师生见面机会减少,多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沟通形式,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机动灵活,但也对学生的时间管理提出挑战,学生时间更自由的同时也更容易产生拖延行为。因此稳定的周期性的交流沟通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拖延行为产生压力,通过规定时间交表及教学反馈等形式定时督促提高师生学习及反馈效率。

主动学习方式的新尝试。随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翻转课堂等新教学形式被引入到医学教育中[9],学生从被动接纳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病例记录及根据病例反思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思辨能力与临床思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避免了以往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符合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潮流。

临床学习工作同时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将身心健康的要求及目标在日常学习及工作中落实。调研结果中85.1%的师生认为可以及时反映工作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76.7%的师生认可该方法能够帮助解决问题。以往医学生学习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对学生心理及情绪状态关注较少,新教学模式将人文关怀作为重要部分,帮助学生保持心智健康,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观念,对日后临床工作中建立对患者的良好人文关怀习惯打下基础[10]。

3.4 威胁分析

教师与学生见面机会少,难以通过与学生见面谈话或肢体语言等形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不良情绪的暴露,仅依靠学生的自我求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隐蔽性及滞后性发现[11]。

另一方面,教师对发现学生心理及情绪方面问题后的柔性对待、积极处理等方式也存在问题,缺少对各种心理及情绪问题疏导的能力,难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

无法保证私密性问题。由于文字版沟通表会汇总及存档,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人问题泄露隐患,因此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将出现问题落在纸面上,可能存在无效沟通或沟通效率低的问题[12]。

综上所述,COVID-19长期存在影响了常规模式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生教育,但同时为医学实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造了新机会。教育学研究认为教与学两方面配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以学生问题及结果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的病例学习是目前积极提倡的教学方法。“临床实践+结果导向+人文关怀”的新型复合式教学模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反思总结,再与导师进行知识汇总及反馈,在反复交流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情绪健康,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及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师生两方面调研中得到基本认可。

本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采用的是调查问卷方式及SWOT分析方法,更注重师生的主观感受及理论分析,而非采用学生成绩随机对照研究,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猜你喜欢

病例问卷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病例”和“病历”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问卷网
麻辣师生
问卷大调查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问卷你做主
妊娠期甲亢合并胎儿甲状腺肿大一例报告
Meckel憩室并存异位胰腺和胃黏膜并出血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