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23-02-1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职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马修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次提到“新就业形态”,一次提到“新就业群体”。新就业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就业形态而言的,而新就业群体则是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并列的新兴组织,从职业层面讲是一种新职业。新职业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表现,具有历史必然性。新职业托起新行业和新产业,吸引各类人才不断涌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展现出新气象。

2022年12月12日,参观者在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现场体验数字人技术。数字人技术可以根据真人形态生成数字人,充当智能讲解员、智能客服等。图:徐昱/新华社

一、什么是新职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职业变迁不断加速,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新职业从概念上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

(一)新职业的范围界定

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其中细类就是职业。2015年对《大典》进行首次修订,维持8个大类不变,增加9个中类、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新增职业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文化经纪人、动车组制修师、风电机组制造工等,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职业则被取消。此次修订还将部分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职业标示为绿色职业,这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首次尝试。2022年7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公示了新修订的《大典》,这是第二次全面修订。此次《大典》修订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要求,专门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小类和职业。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据统计,新版《大典》包括8 个大类、79 个中类、449 个小类、1636 个细类。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含2015年版《大典》颁布后发布的新职业)。

(二)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的新职业

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 批共74 个新职业。具体如下:2019年4月,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

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13 个新职业。2020年2月,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和装配式建筑施工员16 个新职业。2020年7月,发布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9 个新职业。2021年3月,发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合规师、公司金融顾问、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汽车救援员、调饮师、食品安全管理师、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职业培训师、密码技术应用员、建筑幕墙设计师、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酒体设计师、智能硬件装调员、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18 个新职业。2022年6月,发布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退役军人事务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商务数据分析师、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煤提质工、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18个新职业。

二、新时代催生新职业

信息化如同催化剂,使传统职业的活动内容发生变革,从而衍生出新职业。新职业产生因素很多,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规律出发,新职业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数字化技术发展催生新职业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产品乃至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快速迭代。技术所推动的生产方式变革,必然产生新职业。如,在生产领域,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研发、运用得到较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与此直接相关。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数据”作为新的证据形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电子数据取证作为一种全新的取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刑事诉讼活动中。电子数据调查分析服务由司法机关逐渐延伸至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这个职业随之诞生。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密码服务也扩展到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智联智融的特征,催生出隐私保护、零信任、多方安全计算等新型密码技术。为规范密码应用和管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提出“国家加强密码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密码技术应用员作为密码技术应用供给侧、用户侧、监管侧的主力军,为数字经济的安全、融通、监管等方面保驾护航。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各行业、各产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快速增加,服务机器人已广泛应用在教育、娱乐、物流、安防巡检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服务机器人在医疗、餐饮等方面的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直接负责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反馈、应用与推广,是推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

(二)企业高质量发展孕育出新职业

企业合规管理是对企业法律、财务、审计、进出口、劳动环境、社会责任等多方面进行合规管控,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独立性和技术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合规管理政策及指引,如《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等。企业合规师在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注重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业务,企业通过公司金融顾问对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可有效避免投融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还可在实现金融结构调整的同时,培育出新的业务和商机。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也可通过公司金融顾问拓展多元化业务,平抑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专业的易货师能系统运用资源整合理论,促进产、供、销和谐分配和优化资源,有效解决产品迟销、滞销、停销问题,是易货企业所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三)产业结构的升级催生高端专业技术类新职业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形成相对稳定的从业人群。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职业以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为支撑,从业人员普遍具有较高学历。

(四)科技提升引发传统职业变迁

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越来越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替代生产流水线上简单劳动力的做法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与机器人相关的生产、服务和培训企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对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的需求剧增,使其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一线的新兴职业。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利用无人机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高难险和有毒有害工作成为可能,通过无人机可以进行植保、测绘、摄影、高压线缆和农林巡视,无人机在物流等领域也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大量无人机的使用,使无人机驾驶员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职业。

(五)绿色发展理念和食品安全要求涌现出新职业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管理是一个技术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碳排放技术,熟悉政策和标准,做好碳排放规划、核算、核查和评估等,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以安为先的要求更为迫切。国家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也需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开展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安全控制,全面提高食品安全质量。食品安全管理师作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等活动中从事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人员,未来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六)商业和消费观念迭代升级造就新职业

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那么人们观念的变化则是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助推剂。以网络购物为例,通过网络信息、大数据等技术,网络销售体系将产品销售端、消费端、物流、金融支付等环节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这既有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撑,也有人们消费方式、消费理念变化的助力,由此产生了拥有大量从业人员的新职业——网约配送员。

(七)人口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催生新职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适老服务有着广阔市场,进而催生出与老年人生活相关的新职业。如,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就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在2020年公布的新职业中,出现了健康照护师和社群健康助理员。

(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派生出新职业

随着生活模式改变及生活节奏加快,原先单一的茶叶、牛奶或酸奶等饮品,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近年来,出现了将茶叶、奶类、果蔬等融合开发出的新式可口健康饮品,广受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调饮师作为新兴职业,不仅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还可带动茶叶、奶类及果蔬等产业的发展。汽车更新换代激发大量二手车交易需求,且交易方式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二手车交易涉及品牌认证、拍卖交易、委托交易及各种金融服务、质保等业务,从而催生出专业的二手车经纪人。二手车经纪人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交易咨询和交易服务,维持公平、公开、透明的交易秩序,提高交易效率,满足群众对汽车的个性化需求。

三、新职业带来新动能

新型冠状病毒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冲击。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用工需求的逐步回暖,诸多新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支撑。

(一)新职业带来新增长

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推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便利群众生活,是新职业最为突出的特征。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 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3.6%。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881 亿元,同比增长约9.2%;直接融资规模约2137 亿元,同比增长约80.3%。具体来说,在交通出行领域,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约为31.9%;在餐饮领域,在线外卖人均支出在餐饮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21.4%,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在住宿领域,共享住宿人均支出在住宿消费中的占比约为5.9%……通过平台预约、购买服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

(二)新职业增加新活力

新职业大多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特点,工作场景只需要借助在线会议、远程办公软件、数字化生产工具等数字技术即可完成。新职业赋能全新的生产过程,新职业从业人员只需要携带智能设备就能参与社会分工,典型例子有直播带货主播、小程序开发者、数字技术人员等。这促进了劳动关系变革,丰富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新职业促进了数字技术专业化发展。大量自媒体、电商平台等新型组织推动了用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了非全日制用工、短期用工、劳务派遣、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等方面的需求。新职业的产生让劳动力市场用工模式逐步向灵活化、多元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劳动力利用率,也帮助新型企业灵活配置了资源、降低了运营成本。

2022年11月16日,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桑堌乡5G电商园,电商主播在直播间推介商品。图:苗育才/新华社

(三)新职业引领新趋势

最新修订的《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包括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库运行管理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数字职业不断增多,反映了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及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如今数字职业不仅在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而且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反映出数字经济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39.8%,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以说,近年来新职业不断涌现,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四、新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关保障制度的积极探索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批新就业形态,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网约家政服务员和网络主播等平台用工已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新就业形态。特别是疫情之下,新就业形态在稳就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但因其“新”而不成熟,必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规范。

(一)新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既代表了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方向,又反映出一些问题,需要积极面对并加以解决。一是新职业的认同感不够。虽然许多年轻人对新职业比较感兴趣,但是也心存顾虑,如职业的稳定性、发展空间、转型等担忧阻碍着新职业发展。二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由于新职业具有灵活性、短期性等特征,很多企业没有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一些平台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资里自动扣除一定数额的保险费用,但至于如何赔、赔多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知之甚少,导致其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救助,部分企业钻政策的“漏洞”,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新职业技术标准不完善。部分新职业目前还缺乏权威的衡量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职业认证标准和证书凭证,缺乏评价从业能力和行为的标准,造成入职门槛低,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四是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欠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从业时间短,从业技能往往还处于各个从业者零散的经验层面,缺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以及系统科学可复制的培训理论体系。

(二)新职业相关保障制度的积极探索

据人社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数已超2 亿,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如何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就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建立健全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有关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中央层面,“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的表述首次出现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强调梳理压减准入类职业资格数量,持续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政策措施。2021年5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就做好基本保障兜底,推动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放开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探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进行研究。2021年7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以出行、外卖、即时配送等行业为重点开展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要求企业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标等。同月,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平台企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应承担相应责任;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重点聚焦保障合理的劳动报酬、完善社会保障增强社会认同、压实快递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与服务四个方面,助力解决快递员收入不稳、保障不全、职业认同不高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从保障劳动收入、保障劳动安全、维护食品安全、完善社会保障、优化从业环境、加强组织建设、矛盾处置机制等方面提出要求,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聚焦新就业群体的保障问题,提出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举措。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稳就业作用。

五、新职业需要系统谋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新职业要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还需要及早对相关配套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及时引导和规范。

工伤保障扩容。图:勾建山/新华社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等方面权益保障问题突出,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制度,但还存在诸多空白领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劳动关系的认定是最核心的问题。为此,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职业从业者和企业的法律关系、劳动关系、权益保障、职业培训等在内的权利与义务,加快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为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提供制度保障。要促使用人单位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签订正规劳务合同,以此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立法、监管层面也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升劳动保障监察的执法效果。此外,还要依法构建劳动争议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化、专业化以及标准化建设,针对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形成特别仲裁程序与应急处理机制,缩短劳动纠纷的处理时间。

(二)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发力

目前,新职业尚处于不成熟期,政策监管和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完善,阻碍了职业道路的稳健化和长久性发展。要对新职业采取一定的引导和监管措施,保障新职业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新职业提供成长空间,消除新职业发展与地方保护之间的矛盾。除了要依照现行立法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薪资之外,还要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丰富的维权渠道,在加大司法救济力量的基础上,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劳动者权益保护协会,不断充实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要结合新产业、新业态跨行业、跨平台、跨地域等特点,制定灵活科学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并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同时,可通过运用征信数据,将失信用人单位纳入黑名单,令其不得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充分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三)拓展并规范新职业培训渠道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提供新职业技能相关内容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培训,探索引入现代化手段和方式开展培训。如组织举办新职业领域的专家论坛、专题研修等,广泛组织开展新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作用;加快新职业培训大纲、培训教材、教学课程、职业培训包等基础资源开发;有序开展新职业评价,创新评价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人才评价”的新模式,对于数字技术技能类职业,可探索采用在线评价认定模式;制定明确科学的职业认证标准,为合格的新职业从业者“正名”;制定出新职业技能标准,为新职业从业者的培训、选拔提供依据;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力度,积极探索职业标准开发新模式,增强国家职业标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发挥行业功能增强职业认同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新职业,让人们对新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要依托行业主管功能,广泛宣传推介《大典》,让公众充分了解《大典》内容,更好地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要积极探索建立我国职业信息系统,逐步扩大完善与职业相关的岗位供求、薪资待遇等信息,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及时、全面、便捷的查询服务。从2021年起,人社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订颁布了10 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启动实施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并组织编写了相关培训教程。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还在工程系列里增设人工智能等职称评审专业,为新职业群体提供了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的职称评审服务。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的职能作用和历史主动精神,加快制定或修订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和题库,以指导企业和相关机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人才评价等工作,提升广大新职业从业者的技术技能水平,促进职业标准与人才评价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讨论题:

1.新职业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2.结合实际,谈谈新职业如何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猜你喜欢

劳动者职业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PHONEY WAR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