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好制造业的“三化”发展之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党课

2023-02-1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周跃辉

党课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端化三化制造业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周跃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走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三化”发展之路,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2年9月20日,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出的中国复兴号高速动车轮模型。图:张端/新华社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力推动制造业“三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因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做实做优做强制造业,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十年来,我国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一)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向高端化转型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7956.3 亿元,已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由此可见,我国正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加速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进程,更加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不断落地。例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中国盾构机、大飞机等科技成果,现如今皆成了国家新名片。尤其是中国高铁装备,不仅改变了中国百姓出行的方式,而且成为世界装备市场上的“弄潮儿”。截至2021年底,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铁路旅客总发送量的73.6%,越来越多的旅客乘坐高铁出行,越来越多的城镇因高铁而繁荣,高铁已然成为“中国速度”的象征。这些大国重器支撑起了大国底气,彰显了中国实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在重视“中国制造”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国智造”,在政策上支持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智造”转化。科技研发投资的不断加码加快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我们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制造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化。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企业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更好地立足于市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国内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石化、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例如,我们在三一重工的一家智能示范工厂调研时发现,该工厂的所有操作进程,基本由机器人来完成。《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7%、75.1%,比2012年分别提升31.1 个百分点和26.3 个百分点。

(三)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化的制造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一,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若中国制造业还走高投入、高污染的路子,那我国就不能被称为制造强国。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提升成绩喜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分别下降28%、16%,2021年进一步下降5.6%。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表明,2022年以来,我国单位GDP 能耗持续下降,一季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工业企业的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钢铁、石化化工、纺织等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大幅提升。此外,近几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的努力下,我国推动建设了2783 家绿色工厂、223 家绿色工业园区、296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推广了20000 多种绿色产品和2000 多项节能技术及装备产品,打造绿色典型,引领工业绿色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在10%以上。制造业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推动经济迸发绿色新动能。

(四)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更好地走好“三化”之路,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二、更快速度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而今,在制造强国建设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数字化思维素养不足、发展基础参差不齐、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整合力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更好地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参与国际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提升中高端供给能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5G应用创新行动,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培育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示范场景,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百万工业APP 培育行动,实施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参与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推动产业高端化转型升级

制造业的高端化,要依赖于高新技术。要持续推进高新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提升,将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的经营手段融入制造、服务技术中,融入新产品研发中,不断提升产业装备的技术水平以及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立足产业提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聚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推进品牌高端化,立足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品牌建设,推进产品高价值化。强化龙头企业在整合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中的牵引作用,通过提升龙头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品牌影响力,带动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整体提升。

(三)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制造业走向高端化的选择。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坚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稳定中央技术改造引导资金规模,通过贴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钢铁、石化、工程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

(四)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必过的一道“坎”。过去几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政策下,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解决。下一步,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分业分类施策,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优化存量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引导企业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五)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园区示范作用,利用双边、多边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业集群。

万华化学集团磁山全球研发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图:郭绪雷/新华社

(六)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创建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制造业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智能化逐渐代替自动化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不断深化融合,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方向加快转型升级。

(一)不断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加快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统筹推进5G 网络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园区,不断夯实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智能产业,完善先进制造业全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实体经济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集聚全球数字经济创新要素,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等智能制造产业,为全社会的智能化应用提供硬件支撑;针对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巨大市场需求,做强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业。推动产业智能化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建设为示范引领,广泛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

(二)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需要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体系。强化应用牵引,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健全综合保障体系。

(三)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五)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研究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针对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

四、全面推进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

绿色化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要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工业转变,进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化水平。绿色工业可通过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各类资源与技术,实现工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物质生产最小化。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正逐步迈向清洁化,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行业,实现了可持续的生产制造。同时,清洁能源作为不排放污染物且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活动的能源,是工业活动中降低碳排放量的关键。

广东一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涂装车间。图:新华网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范畴。要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绿色化,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通过存量提质改造、增量优化调整,以绿色制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发展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低碳高效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产绿色化和产品绿色化,降低生产和消费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绿色技术装备力度,不断提升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

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讨论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是如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猜你喜欢

高端化三化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聚甲醛高端化亟待解决 中国企业将如何破局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澳克泰工具:转型“难加工材料切削专家”,坚定走高端化路线
后工业化时代上海制造业发展定位和对策研究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