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小麦种植历史回顾及麦种产业发展思考
2023-02-11李剑峰吴盼盼董波涛
李剑峰 吴盼盼 史 东 董波涛
(1 山东省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滨州 256600;2 山东省滨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滨州 256600)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属东亚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水量570mm 以上,土壤、气候等条件均适宜小麦生产。在生态区划分上,滨州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同属于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根据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属“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该区年降雨量400~800mm,土壤以潮土、褐土和黄绵土为主,质地砂壤至黏壤,土壤有机质含量0.5%~1.5%,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强筋小麦。目前滨州小麦种植面积在28.0万hm2以上,约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7.1%,是山东省重要的小麦产区。
1 滨州市小麦生产历史
1.1 种植面积及单产山东地区小麦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隋唐时期山东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这时期齐州、棣州(包含现滨州部分县区)均有小麦种植的文献记录[1]。根据滨州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数据可知,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滨州(现滨州市所辖区域,不包括原惠民地区东营市、高青县等区域,下同)小麦种植面积就已达20.2 万hm2,但当时单产普遍较低,各县区小麦产量为545~945kg/hm2。
根据滨州市统计局数据可知(图1、图2),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2000 年,滨州市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2.0 万~23.0 万hm2之间,但是单产有较大提升,从3300kg/hm2左右增长到4600kg/hm2以上;此后,除个别年份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外,大多数年份种植面积呈逐步增加之势,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hm2上下,单产水平提高到6600kg/hm2以上[2]。
图1 1986-2021 年滨州市小麦种植面积变化
图2 1986-2021 年滨州市小麦单产变化
1.2 推广品种变更根据滨州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可知,20 世纪50、60 年代滨州主要种植农家品种,育成品种有碧蚂1 号、碧蚂4号、齐大195、蚰子麦、黄县大粒半芒、邹平洋麦等。20 世纪70、80 年代主要种植泰山1 号、泰山4 号、昌乐5 号、济南13 号、山农辐63、丰抗4 号、京花1号等育成品种。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小麦品种逐年增多,1991-1995 年鲁麦14 号为种植面积最大品种,1996-2009 年除个别年份外,鲁麦23 号为第一大品种,2010 年至今济麦22 号始终为种植面积最大品种,且占种植总面积比重较大,平均在30%左右。滨州市自1999 年开始推广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 号,此后,济南17 号一直是滨州市主要强筋小麦品种;2012-2020 年师栾02-1 成为滨州市第一强筋小麦品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近几年济麦44号种植面积增长较快,成为滨州种植的3 个强筋小麦品种之一(表1)。
表1 2002-2021 年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品种及主要强筋品种占比
2 滨州市麦种产业发展历程
1949 年以来,我国种子产业大致经历了3 个阶段,分别是1978 年之前的“四自一辅”阶段、1978-2000 年的“四化一供”阶段及2000 年以后的种子市场化阶段[3]。滨州市麦种产业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2000 年《种子法》颁布后,民营企业才开始进入麦种行业。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 号)出台,要求将种子公司从农业主管部门剥离出去,实现人、财、物的彻底分开。要求农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种子公司不得参与和从事种子管理工作。自此,滨州市麦种产业才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发展。
2.1 生产企业现状截至2022 年12 月,滨州市辖区内共有麦种生产企业14 家,麦种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多数以购买小麦品种权或与品种权人签订生产合同进行良种扩繁,繁种以满足当地大田生产需求为主。在小麦育种上,目前仅有山东省滨州市秋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秋田种业)、山东泉玉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泉玉种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近年来,秋田种业已育成裕田麦119、秋田116、裕田麦126 等多个品种,其中裕田麦126 是2020 年山东省通过审定的唯一强筋小麦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加工品质优异,有很大的推广潜力;泉玉种业已育成多个品系,且正在参加省品种试验。
2.2 繁种单产水平根据滨州市统计局数据可知,目前全市小麦产量在6600kg/hm2以上,小麦繁种田在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及用种质量等方面要高于一般大田。据种业技术部门统计,各种业公司小麦繁种田产量明显高于大田,正常年份麦种加工去杂率在2%以下,繁种田平均产量商品种子在7500kg/hm2以上。
2.3 繁种面积波动《种子法》颁布之初,对于小麦种植,当地多有留种的习惯,麦种商品化低,同时小麦种植总面积也处于历史最低值,全市小麦繁种田面积在3000hm2左右。2008 年以后,全市小麦繁种面积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有2 个,一是山东省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政策,种植户用种价格下降,自留种数量减少,提高了麦种商品化率,用种量急剧增加;二是麦种公司在不确定来年采购品种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繁种品种、面积以确保能进入招标名单。目前繁种面积稳定在6000~8000hm2,按平均用种量200kg/hm2计算,结合部分种植户留种因素,滨州麦种繁种量能满足当地大田用种需求,且略有剩余(表2)。
表2 2002-2021 年滨州市小麦繁种面积、品种统计 (hm2)
2.4 繁育品种演变过去的20 年,滨州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率不高,鲁麦23 号和济南17 号2 个品种一直有繁种面积,表明这2 个品种一直在推广种植;鲁麦23 号繁种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在2010 年被济麦22 号超越,此后济麦22 号一直为第一繁种品种,与大田生产数据高度吻合;2021 年济麦22 号占总繁种面积的35.5%,占种植总面积的30.1%,无论是生产还是繁种,都是第一大品种。在强筋麦种繁育上,自2009 年起,师栾02-1 逐渐成为第一大品种,近几年基本保持在1000hm2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滨州中裕麦业有限公司等小麦加工企业的订单农业、产品加价回收政策;济麦44 号2018 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随大田推广面积的增加,繁种面积也增长较快。此外,潍麦8 号、泰农18 号、鲁原502、临麦系列、山农系列等品种在一段时间内繁种面积较大,其中潍麦8 号因晚熟、成穗率低、产量水平低等原因,在生产上已被淘汰;泰农18 号在瘠薄地块有早衰现象且易发生茎基腐病害,目前种植面积很小;鲁原502抗冻性较差,成熟期遇雨后籽粒商品性下降明显,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减少;临麦系列品种主要为临麦2 号、临麦4 号,因其耐盐碱性较好,在滨州市无棣县等地还有一定的种植面积;山农系列包含品种较多,有些品种已淘汰,有些表现尚可,有一定的推广面积。
3 麦种产业存在问题
3.1 品种更新换代慢,推广优异品种少在20 年时间内,普通品种以鲁麦23 号和济麦22 号为主,强筋小麦品种以济南17 号和师栾02-1 为主,这些品种审定时间都在15 年以上,其中鲁麦23 号为山东省1996 年审定品种。《种子法》修订以来,通过审定或引种的小麦品种明显增多,每年推广种植的品种很多,但是有突破性的品种少。市场上推广的品种同质化严重,多为低水平重复品种,田间综合表现优异的品种不多。
3.2 企业整体实力弱,品种研发水平低目前滨州每个县(市、区)均有小麦种生产经营企业,但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囿于当地,基本按当地市场需求安排繁种。供种政策的实施,虽然提升了种子纯度与质量,但各地公司按地域划分,自己既走不出去,别人也休想进来,影响了有发展潜力公司的成长。滨州市科研机构、种业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研发投入少,2002 年以来通过审定小麦品种只有5 个,育种以对原有品种(品系)改造为主,真正原创基础材料少。
4 麦种产业发展建议
4.1 建设强筋麦种基地依托山东省《关于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相关政策,结合滨州市小麦种业发展现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滨州市辖区内省级优质小麦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滨城区)作用,建设规模化强筋小麦良繁基地[4]。强化强筋小麦种子生产,也避免了与普通麦种生产经营地区或企业的竞争。
4.2 选育引进强筋品种目前推广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有2 个,品种相对单一[5]。秋田种业选育的强筋品种裕田麦126 已通过审定,各项指标优异,在当地适应性好,可直接推广利用。此外,山东省20年间审定强筋小麦品种20 多个,大部分品种适宜在滨州地区种植,可先行展示、示范,择优推广利用。
4.3 加强耐盐碱品种研发增加品种研发、推广投入,落实小麦新品种研发推广后补助奖励政策,对推广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品种,给予育种者后补助奖励。特别是开展耐盐碱小麦品种选育、引进与展示评价,充分开发利用滨州市现有盐碱耕地。习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让小麦品种适应滨州的盐碱地,才能让昔日的荒地变成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