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23-02-11桂文龙刘俊栋李巨银
桂文龙,刘俊栋,李巨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收稿日期:2022-07-3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类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研究”(YB087);2020年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YZD202003)。
作者简介:桂文龙(1978—)。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教学与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与管理。
刘俊栋(1973—)。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李巨银(1980—)。博士在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教学与研究,职业教育管理。
0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加速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发生变革,教学模式变得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人性化,教学方式由先教后学到边教边学、先学后教的变化,学习资源的获取方式也从教师唯一的来源渠道变为多元化渠道获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1]。师生命运共同体是高职师生双方依托教育教学资源,基于共同命运的发展诉求,通过教育性交往而形成的共建、共享、共赢的师生关系新型模式,是将命运共同体教育思想逐步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是事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学实践质量提升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教育的实践价值日益被人们认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加快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三教”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意义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解决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国际关系问题等方面展现出积极意义,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这其中也包含了人类相互依赖、平等尊重、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高职教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师生命运共同体的提法正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师生关系发展的全新理念与模式。因此,构建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事关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是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各方关注与学者研究的焦点。
1.1 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是落实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政策要求
高职院校是一个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致力于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事业的共同体。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更应该努力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为适应新时代“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4],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利用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积极深化高职教育“三教”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用“行动和灵魂”来促进教师“真教”和学生“真学”的和谐统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2 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是服务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是改革创新,特色是产教融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重要保障,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必要途径[5],若离开了互敬互助的师生关系,师生命运共同体就不会落地生根。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强调师生作为独立人格主体的和谐共生,着眼于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相互感染、价值的自我实现、生命内涵的全面生成,师生双方作为独立人格主体的尊严得到关注,师生关系变得纯洁,师生的教育交往变得自然,彼此的生命在自由自在中实现了相融相通[6],从理念与模式、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结果各个环节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切实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1.3 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职大学生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广泛,传统的单一课堂向现代的多元化课堂转化,对新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和速度要高于教师,这就给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与学习资源,运用好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与学习方法[7],新时代共同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学生“教育反哺”现象成为可能,打破传统的传授新知识的单一模式,高职教师要逐渐主动适应与学生平等、互助、交流与协作,汲取与学生良好互动的成果和经验,形成合作共赢、共享成果的共同体形式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唤醒师生双方在教育实践交往中的生命自觉,师生双方在互动共享中实现彼此生命的共同成长和价值诉求,提升师生互动的参与度、成就感,实现师生间的优势互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 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是解决高职师生教学相长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逐步出现交流渐少、情感淡漠、互不尊重、合作缺失等问题,教师出现“不想管”“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学生对教师“无感”“无心”,更没有“情感”联系,从而容易产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疏离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更不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面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双方价值的实现、共同目标的达成,容易促进教学相长,形成教育成果师生共享的良好局面。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学生要做好“合作伙伴”[8],师生双方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升华道德情操和荣誉感,实现人格魅力的相互传递和感染。因此,只有形成师生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合作与共赢,完成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以及生命内涵的全面生成。相反,紧张的师生关系或“以个人为中心”的师生关系,都会使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2 当前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尚未彻底改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是教师讲授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是简单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评价等环节,课堂上教师授课、学生记笔记或者进行简单的“你问我答式”师生互动,即便针对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教学来说,也仅增加了部分实践环节的操作课程。因此,受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而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缺乏系统化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和固化,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教学仍然以讲授为中心,师生间的互动偏少且质量也不高,教师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师生协同形成共同体的互动学习;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过程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手一机,高职教师也开始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发了信息化教学资源,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性不够、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线上考核评价和互动还没全面开展等问题依然存在。
2.2 师生关系淡漠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为的活动,其对象是人,则离不开情感的维持。师生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是双向、多向、正向皆存在的相互交往,师生双方构成了一个多维多向的关系网。在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环境正从数字化转型为智能化,借助于信息化设备学生可以实现各自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学习的资源获取也更加开放,数量繁多、种类多样,从教师和教材获取知识不再是唯一途径。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视频、图片、微课、MOOC等的不断出现,学生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加之,00后的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和平等思想意识强烈,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渴望更充分的被尊重和理解[9],如果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越来越少,交流、合作也开始变少,面对面现象就会少之甚少,就更谈不上建立“师生共同体”了,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更加疏远,师生关系逐渐淡漠,成为师生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
2.3 “以协同求发展”的师生命运共同体有待建立
人们通常认为高职教师与学生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是独立存在、相互影响较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学生为主体,将会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组织管理上可能会出现松散、学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立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是师生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共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核心诉求,有助于促成师生关系的有机生态系统。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还没有完成构建新型的师生命运共同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生双方没有形成为了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共同命运而互利共赢的发展观;二是师生双方没有形成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包容互鉴的交往观;三是师生双方没有形成义利兼得、义利平衡、义利兼顾的利益观;四是师生双方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共同解决矛盾或冲突、权责共担的治理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更需要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以便更和谐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 构建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高职师生价值共同体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传播和引领作用[9],师生的价值传承,是人类共同价值和民族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构建师生价值共同体。一是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三全育人”,为祖国培养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品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二是始终坚持以德施教作为教师的基本准则。基于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师德建设新标准[10],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真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品行和品味,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镜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三是始终把民族复兴作为培养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应有之责。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全球眼光、真正本领,更要有科学的价值观。高职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向,以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导向为价值追求,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于新时代大学生,为师生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3.2 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宗旨,构建高职师生教育共同体
人才成长规律中的共生效应规律,具体表现为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和时间内,人才的塑造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团”或“成批”出现。该规律反映了“团队效应”,即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同合作的团队,有利于团队成员产生共生效应。在高职教育中,如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师生教育共同体,首先要维持良好的师生间“教”与“学”的稳定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可表现在课堂教学、顶岗实习、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例如:共同探讨问题,师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较强的“共生效应”。其次,要营造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营造爱才育才的良好环境,教师要有大爱之心、大善之举,学生要有诚实之德、进取之心。因此,构建高职师生教育共同体,就是教师与学生有各自的地位、任务和职责,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形成良好的“授受”关系,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若将二者深度融合,构建师生共同体,则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都能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育新生态,发挥真正的“教”“学”共生效应。
3.3 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标,构建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
高职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共建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愿景,达成共同目标的“共同体”。一是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高职院校无论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还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生间要寻找有“共同愿景”的学习目标,即体现专业理论、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二是建立互动的师生交往。打破“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的理念,注重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互性、师生间互相支持的合作。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等,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互动中实现知识运用和自我成长的有效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的“共同体”。三是共建共享学习平台。师生间共同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共同设计并实施实验、实训方案,促进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师生间共同组建各类大赛平台,形成紧密合作的团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大赛中共同成长。师生间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科研攻关项目、职业生涯规划等,提高学生学习研究能力、动手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科研水平、职业技术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协同发展,发扬劳模精神,助力学生实现技能报国,成为大国工匠。
3.4 以行业企业文化为向导,构建高职师生文化共同体
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主要是将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师生文化共同体。一是将行业企业制度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能直接上岗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势必要求学校应对接行业企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树立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严格制度体系,将行业企业制度文化贯穿于学校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推行。同时,用红色革命文化滋养师生,引导师生赓续红色血脉,筑牢精神支柱,厚植家国情怀,投身强国伟业和维稳事业。二是将行业企业精神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精神文化是历经多年沉淀的产物,在高职教育中,将行业企业的精神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行业企业精神文化的熏陶,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精神支柱,以体现共同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11]。三是将行业企业的物质文化融入高职教育。行业企业的物质文化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品和服务,而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就是培养人才及其过程中的服务,高职院校要对接行业特色、企业特点打造优质的校园文化,依托行业能手、企业工匠、杰出校友等典型案例对学生开展教育;发挥好党团活动室、文化走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基地等阵地的作用,促进师生广泛交往、深度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基础,构建高职师生伦理共同体
师生伦理共同体是基于传统的“尊师重教”和现代的“师生和谐”为基础形成的特定伦理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构建和遵循价值规范的有序“共同体”。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追求、情感体验、内心困惑等方面深入了解、细致观察,获取共同价值,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让价值引领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12]。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师生家国情怀。二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主平等的观念,多与学生交流讨论,增进师生感情。学生也要主动与教师交往,深入进行学术交流和情感沟通,构建人人平等的和谐关系。搭建师生互知互信平台、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师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增进了解和认识,在成长过程中培育手足情深共同成长的情怀。三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高职学生也呈现出新特点,教师应该主动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引领,采取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诱导、师生协同、反馈调节等方法,提高价值引领活动的成效。
3.6 以良好的师生生活环境为保障,构建高职师生生活共同体
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优良的师生生活环境,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师生关系的制度体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学风、思想道德、学生管理等系列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引导师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构建师生共同体的重要保证。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要将优化育人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文化互补平台;传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精神,增强师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改善协同管理措施。高职院校要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目的,成立由教务、学工、团委、后勤等多部门协调管理领导小组,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改善管理标准和方式,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的管理机制,构建良好的师生生活共同体,搭建连心、暖心、聚心、融心的桥梁纽带,增进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着教育新生态的构成。以师生相互尊重为基础,构建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把教师与学生看成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一个共同体[13],是改善当前师生关系的必要措施,也是适应当前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诉求。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与学生实现互补式“传道”、共燃式“授业”、共进式“解惑”,这样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因此,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现实出发,构建高职师生命运共同体,改善师生关系已刻不容缓;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坦诚相待、共同努力,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索新知识、分析新事物、解决新问题,产生共鸣;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成长、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与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