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代“三征麓川”与古代德宏地区的社会变迁

2023-02-10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宏宝石云南

吕 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一、“麓川王国”及“三征麓川”之役

公元1276 年,元朝在腾冲以西设立六路,分别是:柔远路、茫施路、镇康路、镇西路、平缅路、麓川路,任命当地的部落头人为各路总管。其中,柔远路为今保山市潞江坝一带,茫施路治所为今芒市,镇康路为今临沧市镇康县,镇西路为今德宏州盈江县一带,平缅路位于今陇川县东北部,麓川路为今陇川县南部及瑞丽市部分地区。一般来说,传统上所指的麓川地区位于现在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州境内,其核心区域包括了今天“陇川、瑞丽两县,潞西(今芒市)之遮放区,兼及瑞丽江以南一部分地区”。

1310 年,思汉法任麓川路宣慰使,思氏开始管理麓川地区。思汉法在位期间东征西讨,扩张麓川的势力范围。14 世纪中叶,麓川政权达到了鼎盛状态,以今天德宏州瑞丽市为核心区域,势力范围达到了空前广阔的地步,“东至景东、景谷、镇沅以东的礼社江、元江的西岸,隔江与双柏、新平相望;东南包括西双版纳、老挝北部的南掌地区、泰国北部的清迈地区,以及缅甸掸邦东部的景栋;南向包括缅甸掸邦的东枝和勐密地区,以及实阶(今缅甸实皆省)以北直至曼尼普尔(今印度东北部)和亲敦江汇合的戛里地区(今保山市施甸县);西向包括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今印度东北部)、那加(今印度东北那加邦)等地区;北面连接中国西藏;东北至潞江西岸及河谷,与云龙、保山接壤。整个区域,东起礼社江、横跨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亲敦江,直至雅鲁藏布江峡谷下游的不拉玛特拉河谷(今印度)。” 元朝后期至明初,麓川思氏势力达到极盛。

明初平定云南,思氏归顺明朝。明设麓川平缅宣慰使司,管理元代的麓川路和平缅路,思伦法被任命为宣慰使管理麓川地方。期间,麓川思氏内部发生内乱,思伦法被逼外逃,明朝不但助其平定内乱,而且派兵护送他返回麓川。永乐时期,明朝与思氏来往频繁,关系比较密切,思伦法多次向明朝进贡,中央王朝赐予其印信等物,并开始着手逐步析解麓川地区,思氏的势力范围日渐缩小。宣德时期,继位的思任发开始再次向四周扩张,试图恢复原有的势力范围。开始明朝并没有给予重视,认为招抚即可,并在麓川以北的腾冲地区加强了兵力部署。

明英宗初期,继续对麓川进行招抚,思氏在云南西南部地区继续扩大势力范围,同时继续扩张其势力。1438 年,思任法的军队进攻金齿卫,明朝派兵征讨思氏。思氏认为只要像以往一样降服,明军便会撤走。对于麓川思氏的反复之举,明朝政府认为不过是虚与委蛇。思氏在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地区的不断武力扩张行为,最终让明朝认识到,只有彻底的消灭思氏势力,才能一劳永逸。

公元1441 年-公元1448 年,明朝举全国之力,三次大规模征讨麓川思氏政权。一征麓川,将思氏赶到了缅甸,思任发“父子三人挈妻孥七人、象马数十从间道渡江遁孟养等处” 。二征麓川,思任发授首。1445 年12 月,明朝以勐养地换思任发。王政“遂斩首函献京师。” 三征麓川,王骥与思禄立石大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听命,王骥班师回朝,上捷以闻。

“三征麓川”后,云南西部边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

麓川思氏的势力被瓦解以后,设立了陇川宣抚司,明朝政府选用恭项来担任宣抚使,委任他治理麓川地区。“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产生了诸多民族部落头人,之所以选择恭项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在“三征麓川”之役中“首先归顺”,并且在围剿思氏余部中“屡有效力”,多次有助于明朝军队,并与内地官员左都督沐昂等来往颇厚,对明朝也比较忠心。古代德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气候、民风与中原差别较大,要维系统治,只有继续依靠各民族头人,而且应该选择易于控制的人来当新的土司才合适。同时,设置了许多官职,对土司既辅佐也起到监视的作用。如正统九年,在南甸土司设立通判、同知,在干崖设置副长官及同知,在陇川设置了同知、副使、佥事,在户撒、腊撒则设立把守。在麓川地区不但有旧有的昭孟、昭录、昭纲等傣族土司职官,同时新设了通判、同知、副使、佥事、把守等官职。明代“三征麓川”后,开始打破原有地方势力完全自治的治理体系,土司以下的部分地方官员开始由中央来任命。

三、古代德宏地区商贸经济的繁荣

古代德宏地区物产丰腴,“三征麓川”之后,内地汉族商人频繁往来于古代德宏地区与内地之间从事商业贸易,在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带到了麓川百夷地区的同时,也将地方特色物产带回内地,明中叶以来麓川地区的商业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三征麓川”期间,许多原来居住在坝区的傣族人民为避战乱,往山区迁徙,与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在分布上逐步融合,形成了今天德宏地区各民族杂居的基本分布格局。明万历时期,德宏地区的贸易已经很繁荣。“交易或五日一市,十日一市。贸易多妇女,无斗升称尺,度用手,量用箩,以四十两为一载,论两不论斤,故用等而不用称,以铜为珠如大豆,数而用之,若中国之使钱也”。 这则史料说明,当时德宏地区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定期从事商业集市交易。

“三征麓川”期间,明朝官吏了解到麓川地区有琥珀、翡翠、宝石等物产(主产区位于今缅甸),此后便频繁的派人到这一区域收集宝石。明代成化年间,明朝中央政府多次派人前来云南采办翡翠、宝石,当时镇守云南的督太监钱能,多次安排指挥使郭景与指挥苏本、卢安、百户长杨能等人前往麓川地区,遍历诸夷,向干崖、孟密等宣抚司索取宝货。弘治十二年,云南巡抚谢朝宣奏称:“蛮莫等处,乃水陆会通之地,蛮方器用,咸自此出,云南差官每多赉违禁物彼此馈送” 。此后明朝源源不断的前往麓川地区采办宝石,作为皇家日用之物。嘉靖时期,云南先后进贡各类翡翠宝石360 两、6769 块、650 两 。到了明朝隆庆时期,穆宗下令云南进贡翡翠宝石20000 块,派出大量的官员前往麓川百夷地区采办宝石,每一往“五、六百人” ;万历时期,杨荣进献红宝石113 块、青宝石79 块。珠宝贸易的兴起,官方和民间的商队开始大量的进入这一地区,极大的促进了麓川百夷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到明末,陇川、南甸、干崖等地已经成为滇西地区重要的商业集镇。

四、古代德宏地区手工业的发展

明代三征麓川后,大量的内地汉族进入麓川地区,同时也将内地的生产生活用具和手工技艺带到德宏傣族地区,大大促进了德宏手工业的发展。据《百夷传》记载,“三征麓川”之前,当时德宏地区百夷贵族与百夷人民所有之物很不同。百夷民间,所用器具多为陶器,“陶皿丑拙尤甚,无木桶、木甑、水盆之类,惟陶冶之器使用”;宣慰土司及其部下用“金银、玻璃、琉璃”器具。而到明末,麓川百夷人民所用的什器多了起来,有陶瓦、铜器、铁器都有,生产的漆器可以贮存鲜肉几个月不腐烂,铜器储存热水好几天不冷却,特别是描金漆彩,“其工匠多广人,与中国侔” 许多汉族工匠带来了器具制作工艺,如铜器、铁器等也开始进入古代德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明代三征麓川,以移民人口的流动为媒介,加强了古代德宏地区与中原内地的沟通与交流,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开始在德宏流行起来,古代德宏百夷的农业生产,“治生,男耕稼,女织衽” 。傣族男子开始从事耕作,与内地汉族地区男耕女织的生产制度已经是一样的了。“孟密以上,犹用犁耕栽插,以下为耙泥撒种,其耕犹易,盖土地肥腴故也。凡田地近人烟者,十恳其二三,去村寨稍远者,则迥然皆旷土” ,中原的耕牛、犁在麓川百夷地区开始普遍的用于农业生产。麓川百夷民众对中原器具、农业工具的接受和使用,并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其所展现的是一种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认同与接纳。

综上所述,明代“三征麓川”及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虽是封建王朝巩固边疆统治的做法,但给古代德宏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原内地文化开始大规模的进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地方经济和风俗习惯的转变,最终导致了地方社会的变迁。当然,这种变迁是渐进、被动和有层次性的。

猜你喜欢

德宏宝石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种”棵宝石树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宝石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