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叙事的建构与优化

2023-02-10周安娜杨智博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图像

周安娜 杨智博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012;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叙事是综合运用图像符号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可视化、鲜活化的一种综合表达形式。读图时代,图像叙事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叙事方式,准确认识图像叙事的价值,把握图像叙事的现实问题,优化图像叙事教学策略,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

1 图像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凸显

作为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叙事方式,图像叙事凭借其特有的“近” 的亲和力、“真” 的感触力、“美” 的感通力彰显出独特的叙事魅力。

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代大学生在图像时代成长,图像于他们而言是获取信息、表达自我、愉悦生活的一种普遍且重要的存在。日常生活中,一个表情包、一个截图、一段视频就可能引起学生间的信息交互和情感共鸣,瞬间拉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同时,相较于文字,图像的门槛更低,边界感更少,可以一种相对统一稳定的标准被接受和理解[1]。对通常大班化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图像更能够克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更多的学生有话可说,使其达成图像信息共识,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唯真方能为人所信服,既要有“真理” 的魅力,也要有 “真情” 的张力,更要有 “真实” 的魄力。图像叙事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叙事方式,能够以 “真” 的内容说服人,以 “真” 的形式感染人。一方面,图像叙事内容 “真”。视觉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80%来自眼睛,人类的眼球和心理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图像所吸引[2]。一些纪实类的图像叙事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过往的历史复现,凸显眼见为实的叙事说服力,使传递的信息更加直接有力、具体实在。另一方面,图像叙事形式“真”。动态虚拟图像技术能够让学生冲破现实的时空限制,置身高度拟真的场景,获得沉浸式的感知体验,产生 “身临其境” 的真实感,自然而然生发出当下的认知和情感。

1.3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 “美感”

追求美是人性使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带领人们追求“真”“善”,还要给人以 “美” 的感受,带领人们走向心灵之美和生活之美。图像叙事的建构遵循 “美” 的原则,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视觉感受和美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体悟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同时,朱光潜认为 “美不仅在物,还在于心”。美的图像不仅在于线条、图形、色彩的美学建构,还在于创造者意蕴其中的美的精神与意境,美的事物不仅能让观赏者停留在表象,而且能使其与创造者进行无声的对话,进而激发观赏者的深层情感,给人带来情绪的震荡,使人感动并受到启发。可见,图像叙事能够以独特的叙事逻辑展现 “美” 的感通力,以愉悦人、启发人和鼓舞人,激发大学生认识真理之美、追求价值之美、践行德行之美。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叙事的现实问题

图像叙事创新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叙事样态,但作为视觉文化的产物,图像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2.1 浏览式感官体验阻碍理性思考的深入

图像叙事以良好的视听体验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关注,在感官层面直接超越了以语言和文本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了给思想政治教育课加味添色,图像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和出现率不断提升,甚至超越教材文字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抬头率,但同时使学生自我思考的时空与深度被不断挤占,大量的非贯通性的图像呈现使得学生沉浸在浏览式感官的愉悦之中,注意力频繁跳转于不同的信息点和不同图本之间,难以真正聚焦于教学内容本身,对图像所要传达的内容和思想浅尝辄止,似懂非懂地接受图像信息,难以把握图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美的享受,但却难以得到“知” 的增长,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丧失深度与厚度,使教育效果弱化。

2.2 图像泛娱乐化冲击思政教育的政治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将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 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原则的首位,强调了课程的政治属性。当下的大学生群体被称为 “读图一代”,在日常生活中给身边的同学、朋友、教师传送图像、制作表情包、分享视频等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大学生酷爱的娱乐叙事与表现手法[3]。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部分课堂存在频繁使用表情包的现象,活跃了课堂氛围,却降低了教学的政治性。也有部分课堂在教学中使用一些网络再造图片,以当下流行的叙事风格夸张表述、美化甚至恶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崇高、经典、权威、榜样等价值弱化,造成主流价值话语的消解。高校思政课需平衡好 “寓教于乐” 和 “强政治性”,防止过度的娱乐性遮蔽了历史性、政治性和学理性。

2.3 图像叙事的碎片化肢解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话语是有系统、有逻辑、成体系的。长期以来,文本语言凭借寓意深厚、表达精准、逻辑可塑等特征,成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基本依托。图像叙事以简约化和模块化的形式呈现,用直观、单一的图像指涉特定的文本寓意,这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受到冲击。一方面,“一张图读懂” 现象越来越普遍,如《一张图读懂 “一带一路”》《一张图读懂 “民法典”》等,都是通过图像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凝练,往往只呈现重点和亮点,信息之间的关联、逻辑、脉络难以得到完整的呈现,学生就很难通过图像叙事呈现的碎片信息完整地把握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学习链。另一方面,图像叙事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对同一张图片,学生的直观感知、信息获取、关注焦点等各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情感,而图像叙事的表达又不如文本语言精准、逻辑衔接不如文本语言严谨,难以形成教学共识。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叙事的优化之道

运用图像叙事讲好思政课,不仅要廓清图像叙事的独特优点与现实困境,更要以现实性问题为抓手,从图像资源的建构、图像素养的培育、完善图像的使用以及调整图像叙事教学方法入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化创新。

3.1 遵循高校思政课图像资源建构原则

高校思政课图像资源的建构有自己的边界,教育者在发掘图像资源的过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价值指向” 原则。高校思政课图像功能不仅指向客观地呈现事物本身,更重在发掘图像背后的价值内涵,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需要实现 “事实呈现、情感呈现和意义呈现” 的统一。第二,“向善旨归” 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图像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图片,文学作品图像重在 “艺术和个性”,目的是为了形成审美意境,而思想政治教育图像不仅要传达美、感知美,更要透过美的体悟达到引人“向善”。换言之,让学生们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五星红旗等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祖国之美,更在于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在具象的图像呈现中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三,“异质同质化” 原则。图像打破了信息隔离,但也容易模糊信息的准确性,造成学生们的认知偏差,局限于自我解读中。思想政治教育图像既要面向学生群体,又要将自我、他人与教育的内容整合成可共同理解的意义结构,从而引导个体主动获得思想道德规范和生活的意义。因此,图像的选择既要具有开放性,能够面向更多的学生,也要有稳定的价值支撑,能够有效实现个体的凝聚。

3.2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主体的图像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有效实现依赖于主体认知、驾驭和实施图像的能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图像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具体来说,一是要增强师生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是图像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人们识别图像信息和意义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要求教育主体要具备丰富的图像符号相关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符号的时代价值、表达形式、常用修辞知识和呈现方式,对图像具有敏锐度,能够及时捕捉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既能从整体把握图像,又能在细节之处见真章,由大到小、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图像的 “象” 和 “意”。二是要提升批判能力。信息时代海量的图像资源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图像公然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恶搞伟大人物、歪曲事实、隐晦传递西方价值观等问题。对此,教育主体要提高批判能力,能够准确地辨识图片的优劣、善恶、雅俗,有效识别视觉欺骗,自觉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律底线的图像,理性选择、思考和接受图像信息。

3.3 有效使用高校思政课图像资源

其一,以教学内容锚定图像。图像叙事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切不可盲目地进行图片堆砌。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围绕教学设计选择、改编与融入图像,实现 “精准图像供给”,有的放矢地进行图像构建,满足教学需要。如在阐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 “毛概”)第一章第二节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时,可以运用“毛泽东三渡赤水” 的作战地图路线,直观呈现毛泽东是如何灵活运用游击战、持久战等战略战术实现克敌制胜的,使毛泽东优秀军事指挥家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其二,构建图文并茂叙事体。“任何一种媒介在叙事、抒情、说理方面都各有所长和所短。” 图像叙事避免了文本叙事的抽象和感性,但缺乏文本叙事特有的传达准确信息的功能[4]。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图像叙事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图像内涵的信息,了解该图像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切性和有限性,辅之一定的文本信息或口语叙事,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以更好地诠释教学内容。要围绕文本展开图像的选择、设计与使用,找到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衔接点,实现图像与文本的无缝衔接,以更好地诠释教学内容。

3.4 调整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的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在课件上呈现静态图片的形式,要不断实现图像叙事方式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开展图像作品交流活动。打破受教育者 “被动” 接受图片的局面,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图像叙事中的主体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图像作品交流活动。如在教授 “毛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初始阶段,可以进行 “改革开放春风拂面” 为主题的图像作品交流,让学生以画图、照片、视频等多种图像形式呈现成果,进行成果诠释,分享创作初衷和心得,对他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打分等。这样能使学生自主调动图像思维深入了解图像的深刻意义,获得情感升华,图像叙事的功能就得以实现。其次要开展图像的运用和再创造活动。面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图像世界,仅靠教师进行图像创造是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需求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思想政治图像叙事才能长远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创造思想政治图像资源,如拍摄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微设计、微话剧、微图本等,让学生能够对图像的呈现形式、精神内涵、传播途径、面向群体等进行主动选择,在此过程中自觉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青年。最后要营造沉浸式图像叙事情境。可革新第一课堂教学空间,营造全方位的图像叙事教学场景,包括会议式、剧目式、圆桌式、秧苗式布局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与图像产生交互,形成代入感,产生鉴赏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意识。并从第一课堂拓展至第二课堂,打造立体式图像叙事场景。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载体,包括陈列馆、纪念馆、博文馆、文化遗址等来呈现教学资源,将抽象的内容情境化、可交互化,让受教育者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有趣的图像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