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综艺《声生不息》宝岛季的情感修辞术探析
2023-02-10赵晨瑜周钰棡
赵晨瑜 周 杨 周钰棡
以台湾地区的时代金曲为载体,旨在促进两岸音乐文化交流,唤醒受众音乐文化记忆的《声生不息》宝岛季,一经播出就在节目制作和市场价值等多方面获得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从节目形态的演进轨迹上看,《声生不息》宝岛季在延续音乐综艺节目视听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强化了对文化记忆的唤起和对价值的传递。而从节目的创新层面上看,节目对流行音乐经典进行了面向当下的赋义,强化了“两岸一家,命运与共”的话语表达。《声生不息》宝岛季体现着华语音乐综艺新时代的演变特征。本研究从罗兰·巴特“神话学”的视角出发梳理这档节目的“情感修辞术”,为新时代音乐综艺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内地音乐综艺发展演进
从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来,我国内地音乐综艺走过了近四十年,大部分节目热衷于通过竞技和悬念的快感来吸引观众。音乐综艺经历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一炮而红的素人选秀时代,见证了现象级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星素”结合时代。此类节目的爆火都曾经引起过“以一带十”的模仿潮流,音乐综艺一度超越其他所有综艺品类,长时间盘踞在收视榜首。
来到后综艺时代,源生于娱乐的综艺逐渐突破原有的娱乐功能架构,探索更多的、有生命力的样式,实现节目文化价值的复苏与传递。广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孔令顺认为:“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浅层娱乐也在逐渐过渡至深度娱乐,传统综艺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拓展。”[1]而电视媒体本身就是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音乐综艺则是体现这一性质的重要电视节目品类。“自从有了电视,音乐异化了,由听觉艺术变成了视听艺术,甚至以视觉为主。”[2]
因此,《声生不息》宝岛季回归到传唱音乐的价值本质,并且尝试以文化与情怀进行主题加持,同时通过综艺的表达手段使其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声生不息》宝岛季整个节目情怀的表达深情而不烂俗。正如节目组被观众们称赞的“百万文案”所言:“没有人会对这里感到陌生,宝岛台湾从有历史的那刻起,每声心跳,山海麓林都听得到”。《声生不息》宝岛季恍如化身为一部文学作品,用诗人细腻的笔触传达着“两岸一家,命运与共”的真挚主题,成功担起了唤起受众文化记忆,激发家国情感的时代使命,彰显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
二、《声生不息》宝岛季的情感修辞术分析
罗兰·巴特所指的“神话”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古老神话传说,而是指主流意识形态打造出的“流行神话”或“现代神话”,是基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虚构创作。巴特认为,神话是“一种传播体系、一个讯息、一种意义构造方式、一个话语”[3]。因此,神话的构建与内容无关,它是一种语言修辞术。放在当代影视传媒领域,神话是一种情感修辞术,传播效果修辞术,对大众传媒构建的神话的分析也就是通过剖析大众传媒产品的文本内容、传播策略等相关要素,洞察其对于情感主旨的传达。
对受众文化记忆的唤起是《声生不息》宝岛季构建和传达神话的重要手段。扬·阿斯曼指出:“文化记忆的概念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持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向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在过去的大多数(但不是全部)时间内,每个群体都把自己的整体性意识和特殊性意识建立在这样的集体知识的基础上。”[4]换言之,文化记忆可以通过特定的时代载体对社会和群体产生“教化”“认同”等作用。阿莱达·阿斯曼将文化记忆分为“功能记忆”和“存储记忆”。功能记忆用来“传播构造身份认同和行为规范所需的价值”[5],存储记忆“收录的是与现实失去有生命力的联系的东西”[6]。正如《声生不息》宝岛季所传达的弘扬台湾音乐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从而抒发两岸血脉相连的主旨,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并不会被直接言说,而是通过音乐旋律、历史影像等“存储记忆”,唤醒受众“家国情感”这一“功能记忆”,实现价值传递。
节目主要通过营造怀旧感和仪式感,并借助轻松娱乐的传播氛围实现文化记忆的具象化、现时化、共享化,使得受众通过共同的记忆,重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传达了“两岸一家,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
(一)以个体叙事营造怀旧感
“怀旧将过往的记忆客体化,它是一个由‘主观个体记忆’到‘客观、集体历史意识’的反应过程。”[7]节目在进行过程中只字不提两岸交际的辉煌过往,而是借助台湾歌曲本身为载体,并以多元微观的叙事主体进行多角度的呈现,从而以个体记忆召唤起海峡两岸观众之间千丝万缕的情谊和集体认同。
节目从开始的第一秒就引入了第一个怀旧主体——在每期节目先导片中出现的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先生。先导片以王伟忠在节目录制前的一些行动线为主要内容,在这里王伟忠化身成为生活中每一个平凡普通人的缩影,吃面、住民宿、逛海滩,以他的视角和口吻对这里的故事或台湾的发展娓娓道来:“所以这两边(厦门、金门)很多的风俗习惯是相同的,我们今天是漂洋过海带着歌声过来的。”节目先导片一开始就贯彻了第一人称叙事原则,以充分的亲近性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的情境。
节目中邀请的采访嘉宾往往是音乐的制作人,或者是见证了台湾音乐发展的亲历者,他们的发言在具有权威性的基础上,更具备了怀旧感。台湾音乐的时代影像配合着嘉宾们的娓娓道来,展现了台湾音乐文化浩浩荡荡的发展史,引申出了国人自强不息、用我语唱我歌的时代记忆,让观众们沉浸在浓浓的怀旧氛围中。
节目在音乐舞台之余将大量镜头用于历史回顾,分别通过主持人、采访嘉宾、歌手等人的视角完成主旨的抒发。观众通过他们讲述这些平凡故事时所展现的普通人的一面而充分共情,在怀旧的过程中完成个体的身份确认,形成强烈的集体认同感。
(二)大型传播仪式烘托受众情绪
“象征人类学中仪式被定义为信仰的表征,是参与和分享,是情感唤起和精神感召。”[8]詹姆斯·W·凯瑞则将传播学的仪式观定义为“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除了利用个体记忆召唤集体认同进行情感怀旧之外,节目秉持着自己作为一档大型情怀类节目的本位,通过选取承载时代记忆的叙事空间、构建音乐狂欢仪式、策划全方位的宣传策略,将受众的情绪得到最大限度的烘托。
《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录制空间采取了主会场和分会场模式。主会场即湖南卫视演播厅,分会场则会每期选取一个台湾文化意义深刻的地点,这些地点的分布表达的是台湾向大陆的逐渐靠近。演唱过程中节目借助新媒体技术使两岸歌者进行歌曲共唱和实时连线,开启一场金曲的时光旅程,构建起一场隆重的音乐仪式。
在每期节目的最后环节,现场观众与歌手们以“大合唱”的方式演绎本场的时代金曲,并在录制完成后收录于节目特别设计的金曲唱片中,以充分的仪式感将受众地位等同于演唱者甚至节目制作方,让观众参与每期节目最后的“狂欢”,助推气氛和情绪走向高潮。节目组每一期精心设计的合唱仪式不仅有利于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认同,更以一种十分郑重的方式强化了观众一场竞演下来积累的情感共鸣和群体认同感。
《声生不息》宝岛季节目组还打造了一场首尾呼应、上下结合、“意见领袖”引导的大型宣传仪式。在节目未播之时,就有微博大V对节目组率先发布的海报进行解析:一台黑胶唱片机连接大陆和台湾,唱盘部分是海岸线轮廓清晰可见的大陆,唱头部分则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而且这块“宝岛”的形状和一种中药材“当归”极其相似,大赞节目组的匠心。节目播出过程中,官方微博账号更新每期节目的歌词海报,在节目收官的时候更是推出了给每位歌手的手写信。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上百家主流媒体、地方媒体都纷纷发表文章,点赞节目的立意与价值;更有千千万万的观众发表弹幕和评论,大呼“音综还得看芒果”。如此全方位的宣传模式让观众即使脱离节目也能沉浸在节目构建的情感仪式中。
(三)轻松娱乐氛围助推价值观内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幽默且柔和的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节目为使“两岸一家,命运与共”这一大型“神话”的构建更加自然:首先,弱化了音乐综艺惯用的竞技模式,取消淘汰机制柔和化歌手之间的关系,降低歌手与观众之间的利益联系,很大程度剔除了歌曲演绎过程中的“杂质”;其次,节目面对如此正向的主题,恰当地使用了综艺元素,“轻”娱乐化的表达做到了既不影响主旨又不会使节目古板严肃而影响传播力。
戏仿又称谐仿,是指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或致敬的目的,属于二次创作的一种。《声生不息》宝岛季独辟蹊径,依照文化的接近性对台湾知名综艺《康熙来了》进行戏仿,设计出了“声生不息·请回答”环节,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增强了节目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致敬了观众们的时代记忆;节目的播报声选择了三金颁奖典礼司仪贾培德的声音,浓重的台湾腔渗透着整个节目,瞬间将观众们引入台湾记忆;每期节目开头都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与观众们进行交流:“请勿在演出过程中录影及拍照,如果真的很想拍,不妨应聘芒果TV相关职位,如果想欢呼和尖叫请找准调调。”在每个舞台之前对于音乐的VCR介绍并非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以幽默亲近的语调展示歌曲的背景故事……诸如此类轻娱乐化的节目模式不胜枚举,节目设计的巧思意在使“神话”的构建更加地平实浅近,自然而直观地提醒观众,海峡两岸的我们无比亲密地依偎在一起。
三、音乐综艺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挖掘音乐文化魅力,传达主流价值观
无论音乐综艺如何演化,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着传播优秀音乐作品的使命。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音乐文化的魅力,探索音乐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才是音乐综艺节目创新的正道。
(二)创新节目表达方式,实现高品质制作
无论是极富电影感的节目内容呈现还是充满怀旧感的个体叙事,都体现着当下音乐综艺对于节目表达方式的独到见解。后综艺时代,音乐综艺要摒弃对于竞技和赛制的依赖,根据节目主题选择合适的话语表达方式,以高品质的精良制作使节目出新。
(三)关注受众情感互动,促进媒介融合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强,票选模式的延续与合唱仪式的构建都体现着节目对于大众与日俱增的洞察力与主体意识的尊重。互联网传播时代,如何依托媒介特征更好地发挥受众的能动性、在尊重受众独立解读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社会价值观是大众传媒产品必须考虑的课题。
四、结语
“歌声响起的时刻,海峡会变窄,陆地和岛屿会变宽。”《声生不息》宝岛季用歌声串联起大陆与宝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唤醒了受众真挚的文化记忆,实现了“两岸一家,命运与共”的情感认同。以此为鉴,更多的制作主体都应当在大众传媒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平衡产品的市场性和社会性,寻求更好的话语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