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典型人物报道的“五心”路径
——以南昌广播电视台优秀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2023-02-10

传媒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五心典型人物南昌

王 庆

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任长霞、杨利伟、袁隆平……每个时代都有“英雄”,他们闪亮的名字和高尚的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亿万人中传扬,融入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典型人物报道在宣传领域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的极大进步意味着新闻传播的时代语境发生了变革。典型人物报道只有紧跟新时代要求,顺应语境之变,进行全流程优化,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价值引领、思想教育、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

一、用“忠心”阐释意义

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党媒对新时代制度文化进步最“忠心”的响应,就是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党媒姓党,忠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 明确指出,“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行,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决不允许对党中央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1]近年来,新婚之夜抄党章、孕妇坚守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一线、28天连续加班不洗澡、不换衣服等所谓“典型”不时出现;还有的媒体把曾经报道过的典型人物当作变形金刚,有什么样的宣传主题,就强行在既有典型人物身上找什么样的事迹,或者根据主观宣传需要,先随意确立主题立意,再找所谓“典型”对号入座等。这些变相失实的报道,有违典型人物报道的初衷,有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损害党和人民利益。

南昌广播电视台典型人物报道《太爷爷的军功章》,紧扣建党百年“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宣传主题,以老乡们帮助渡江战役“水上英雄”百岁老人陈训杨老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为切入点,讲述了老英雄深藏军功回乡务农,培养后辈三代党员,用72年的党龄坚守入党誓言的典型事迹。报道通过比对陈训杨老人家庭中每代人入党的情节,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初心使命。报道真实感人,获得第二十七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二、用“民心”视角选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度文化充分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至上”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作为记录时代英雄的新闻“图谱”,典型人物报道以“民心”为导向进行选材是必然选择。

(一)突出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从字义看,“典型”原指打样的模型或者模范,现在引申为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特征的人或者事情。典型性的原始指标就是代表性。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无论展示家国大爱,还是记录凡人小事,都要将人物置于大时代背景之下观察和描绘,才能呈现先进典型的时代特征,具有宣传价值。如南昌广播电视台典型人物报道《太爷爷的军功章》选取的主人公陈训杨,是出生于一个世纪前的百岁老人。报道从他的重孙辈满怀敬爱的视角选材,使整体叙事既在情感和细节上真实可信,又保持了主题立意上的端正深远。

(二)突出群众关切

以“民心”选取典型人物报道对象,就是要聚焦当下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聚焦可以作为复制模板的经验和智慧,聚焦人民群众对最切身利益的关切。

2003年,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小巷子里,万佐成、熊庚香老两口开始经营一间露天厨房,为附近医院的患者家属提供炉灶和炊具,做一道菜只收费1元钱。2017年3月,南昌广播电视台以他们为典型人物采制的报道《一元厨房》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中央文明办发函调阅相关资料。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三)突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2022年初,南昌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了解到南昌铁路局有个由“95后”年轻人组成的动车机械组。为了保证列车沿途污废水排放正常,他们每天都要身背20多斤的氧气瓶,下到充斥大量有毒气体和污废水的15米深井里,进行设备检修维护。虽然他们只是一群普通的年轻机械师,但恶劣的环境与娴熟的技术、乐观的态度,集中呈现在典型人物报道《十五米深井下的奋斗者》中时,汇聚而成的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令人动容。

《一元厨房》《十五米深井下的奋斗者》的报道对象,只是身边平凡的劳动群众。但一滴水也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小人物”身上有大时代的烙印,将他们作为参照物,更能引起同样过着平凡生活的亿万人的情感共鸣,增强典型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三、用“慧心”体察个性

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是共性特征,但先进性本身就意味着和其他个体相较而言的差异化。因此,典型人物报道如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也就失去了突出先进、树立标杆的意义。

(一)呈现差异化的细节

细节是人物典型报道成败的关键。抓住人物独特的个性细节,是讲好人物故事、刻画人物形象的基础。

在2023年新春走基层时,南昌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南昌市湾里大山深处的上坂村,采访一对驻守村庄29年的村医夫妻。在6天拍摄时间里,记者和村医同吃同住、细心观察,捕捉到很多细节:村医为给每个输液管都贴上暖宝宝;看诊前先把手在火盆上烤热或在自己的身上捂热,再接触患者身体……此外,村医家陈旧的家具、不冒一丝热气的饭菜等特写镜头,都被一一呈现在典型人物报道《村医夫妻的“最后一公里”战“疫”》中。报道以强烈的代入感,充分展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魅力和仁爱情怀。

(二)接受“不标准”的答案

在《村医夫妻的“最后一公里”战“疫”》采访过程中,记者询问了村医坚守29年的理由。村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慢悠悠地说起他21岁从卫校毕业就被分到村里,赶鸭子上架开始给产妇接生的趣事。29年过去,村里很多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他亲手接生的……这一段的处理,用的是村医同期声,也保留了同期声之后无言的自然留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虽然村医的回答不是“乡亲们是我们的亲人”之类的标准化套路表达,但正因为“不标准”,使典型人物既有常人的真情实感,又体现出非常人的宽广胸怀。

四、用“匠心”精心剪辑

匠心,是创作者对精品创作的执着信念,也意味着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平。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做好后期剪辑是为作品画龙点睛的关键环节。

(一)设置次要人物

剪辑一个优质作品的基础,是设计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抓住主要人物及其故事主线固然重要,合理设置作为参照物的次要人物,也能够起到或烘托或反衬或印证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如在南昌广播电视台对公安部一级英模、江西南昌民警邱娥国的典型报道《我为群众办实事:筷子巷派出所里的邱娥国》中,除了主要人物邱娥国,记者还报道了他照顾了几十年的临终呼喊他名字的辖区居民、向他书信求助的狱中服刑人员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对他又爱又怨的家人……多侧面的次要人物,共同构成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环境,多视角地讲述他们与典型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

(二)创新剪辑技巧

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作品的一种,但这并不代表其只能固化地运用常规新闻剪辑手段来处理。要呈现“技术+艺术”的精品效果,就必须打破常规。在视频元素剪辑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非新闻镜头的叙事类别和层次关系,包括用有视觉冲击力的延时镜头,体现时空的更替;用充满情绪意蕴甚至隐喻意义的空镜头,增强意犹未尽的氛围营造;用聚焦细节的特写镜头,吸引注意、表达强调等。在音频元素剪辑方面,除了新闻叙事常用的画外音和同期声外,也可以合理运用典型人物所在的现场环境声。《村医夫妻“最后一公里”的战“疫”》中的咳嗽声、呻吟声以及孩子的哭喊声,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此外,恰当使用声画分立技巧,也能起到反衬强化意境的效果。例如典型人物报道《雕塑家刘焕章》的片尾,镜头从刘家的近景变成远景,而从刘家传出的刀刻斧劈声却音量渐大,强化了主人公对艺术执着热爱的主题表达[3]。

(三)运用第一人称自述语态

从适应精神文化进步的角度看,将“高高在上”的说教式宣传语态,转变为平等互动的传播语态转变;从旁观甚至俯视的第三人称叙事为主,向尊重自我意识、个人亲历视角的第一人称自述语态靠近,是构建高度话语认同、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南昌广播电视台采制的典型人物报道《一元厨房》《村医夫妻“最后一公里”的战“疫”》等,都采用了主人公第一人称画外自述的语态,不但增加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层次,也增强了报道的接近性和感染力。

五、用“痴心”迎候用户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4]对比持续降低的电视收视率和开机率,媒体传播对象已经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媒体和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典型人物报道要按照“主力军占领主战场”的要求,重新谋划“移动优先”环境下的产品形态和传播路径,提高宣传效率。

(一)以网络形态为主,做强主打产品

1.首选网络短视频

经过官媒、网络头部平台和自媒体账号的共同努力,目前网络产品形态丰富,包括H5、短视频、互动游戏、话题、直播等等,充分满足了用户移动传播需求。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5]这是短视频用户数据连续五年上涨的结果。网络短视频产品可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的首选项。

契合重大主题和社会热点,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精品短视频创作,和广电媒体具有的视听专业优势匹配度很高,是获大奖、出爆款的重点。2017年,南昌广播电视台的典型人物报道《一元厨房》,在“二更”短视频平台首发。不到5分钟的短片中,有现场的人间烟火气、有戏剧冲突的故事细节、有厨房里患者家属跌宕的人物命运,有主人公质朴的语言和习惯性动作,典型人物形象丰满真实,直抵人心。短视频上传48小时播放量即超过1200万。

2.重视融媒体复合“二创”

融媒体复合“二创”是较容易忽视又较为有效的再次传播办法。南昌广播电视台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典型人物报道《一颗枣的梦》讲述了来自新疆的90后党员米拉迪力·麦麦提阿伍拉用一颗红枣打通了从新疆和田到江西南昌的创业之路的故事。作为融媒体报道,主创团队对广播电视以及官网图文素材进行了二次剪辑创作,同时整合央媒对同一对象的报道,以全媒体的报道反响为侧重点,二度创作生成全新报道,推动再次传播,全网阅读量近百万。

(二)打通全网传播路径,形成规模效益

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传播效益,必须以“移动优先”为原则,采取合纵连横的方式,守候用户出入的每一个端口,推动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产生“大流量”。纵向打通中央省市县四级通路,加强央媒聚合、省域统筹以及市县联动,实现纵向传播的四级贯通;横向强化多平台分发,建立和网络头部平台、网络自媒体大V的广泛合作,借力进行全覆盖传播。其中社交媒体渠道、网络大V是不可忽视的两大路径。

1.社交媒体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传声筒”,是因为人人都有社交媒体账号。近几年,以广泛而便捷的人际传播为主的社交媒体,如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等,极大地拉动了私域流量,是唱响典型人物报道的交响曲大舞台。

在2018年第三届南昌国际马拉松现场,南昌广播电视台用短视频《爸爸完成了约定你在天堂看见了吗》,记录了一位中年参赛选手手握已故儿子的照片,按照与儿子生前的约定,跑完全程冲线后跪地痛哭的瞬间。视频只有1分18秒,但戳中无数人泪点,引起央媒、全国头部网络平台及全国网友的高度关注。江西省委宣传部评价这则报道:“将正能量内容有效推向全国和世界,既宣传了南昌国际马拉松比赛,又传播了江西普通民众的深切情感。”

2.网络大V

信息时代,虽然人人都有“传声筒”。但要留意的是,扮演“意见领袖”角色的网络大V的呼声往往更引人注目。因此,媒体业与具有同样价值观的网络大V建立联动合作关系,是扩大典型报道的有效途径。在《爸爸完成了约定你在天堂看见了吗》的传播过程中,多位南昌本地网络大V的关注和转发成为引爆全网流量的重要力量。这个短视频在全网分发后,阅读量达到3.4亿。

六、结语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英雄”,也都需要立标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典型人物报道具有取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源泉,也对典型人物报道不断提出新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个光明的典型指引前行的路,认真做好每一篇典型报道是每一个媒体人应有的责任与觉悟。

猜你喜欢

五心典型人物南昌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独“数”一帜,五心并至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治理——鄠邑区推行“五心工作法”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南昌护桥记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