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新闻业时代”的打假视频与新闻价值的新维度
——从王海到“superB太”

2023-02-10

传媒论坛 2023年24期
关键词:王海新闻业价值

王 泽 陈 谦

20世纪90年代,国内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猖獗,消费者怨声载道。199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3·15”晚会,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1995年,山东青年王海以打假为职业,在已知商家售假的情况下故意购买假货,继而依照法律条文向商家索赔。当时互联网技术尚未普及,处在传统新闻业时代,王海打假的行为在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体热传,继而引起消费者对此行为是非曲直的广泛议论。如今,类似事件已呈现出新的特征。

新的特征出现源自时代的更迭。学者杨保军认为,区别于传统新闻业,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构成的技术丛,开启了“后新闻业时代”,形成了新的多元化新闻生产传播主体[1]。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一批“后新闻业时代”的打假人活跃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以一位名为“superB太”(以下简称B太)的博主为代表,他的打假视频的重点在于探查商家是否存在缺斤短两的行为,涉及场所包括菜市场、路边摊以及火锅、麻辣烫等实体店。相关视频发布后,博主本人也引发了媒体的极大关注。

如果用以往的新闻价值来衡量,打假行为本身符合一定的价值要素,可被媒体作为新闻予以报道。但我们也能够看到,随着传统新闻业向“后新闻业时代”变迁,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不同新闻价值要素的比重也有所不同。不仅如此,新闻价值还在“后新闻业时代”延伸出了关系价值的这一新维度。结合不同时代背景,笔者以王海和B太的打假事实为研究对象,从新闻价值的内涵与要素层面分析它们对媒体与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跨越30年的打假人:为何能成为媒体焦点?

(一)关于王海和B太

王海生于1973年,山东人,曾在商场柜台工作过两年,具备一定的商品知识。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第49条规定,售假的经营者要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准,加倍赔偿消费者的损失。注意到该法条的王海,开始在北京市各大商场知假购假,主要购买名牌票夹、腰带、皮鞋等商品,然后向商家索赔,从中获利。此后,王海去过数个城市的中大型商场,专职从事打假行动——“卖假索赔”。为此,他曾与商家打过多场官司,经常胜诉,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赔偿,之后更是成立打假公司,以“卖假索赔”为生。王海的行为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也引来了一些人的模仿。近年来,王海仍活跃在微博上,仍以打假为主题输出内容,保持着较高的更新频率。他还曾将罗永浩、疯狂小杨哥、辛巴等知名主播作为打假目标,但是反响平平。本文以王海打假事件为起始,通过对比,集中论述“传统新闻业时代”的打假实践。

B太是一位网络视频博主,本名不详,于2018年开始发布视频,在目前主流的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均开设账号。截至2023年4月初,其全网粉丝总量超2000万。B太原本的视频定位是美食的制作与分享,后因一次路边购买榴莲“不够秤”的经历,遂将产出视频定位转向打假,核心诉求是探察商家在销售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近些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B太揭露各地商贩问题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热潮,博主本人也登上了央视《新闻周刊》,并由此引来了大批模仿者。

(二)打假过程中作为标准的新闻价值的嬗变

以往被奉为标准的新闻价值,是指传播主体选择新闻事实、接受主体选择新闻文本的标准,体现为新闻价值包含的要素[1]。1965年,加尔通和鲁格归纳出新闻价值的十二个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价值五要素说逐渐由国内学者所接受,其中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2]。然而在“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价值的要素悄然发生着变化,围绕媒体在王海和B太的打假实践中所充当的角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作为标准的新闻价值在不同时代的差异性。

1.时效性转变:从风靡一时到明日黄花

20世纪90年代初,为改善市场环境,《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先后出台。然而在王海之前,社会上未曾出现如此高调、频繁的打假行为,王海也因此被称作“打假第一人”。1995年8月4日,《中国消费者报》首次报道王海打假的事迹,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随后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二十出头的王海俨然成为社会焦点人物,引得很多人投身打假热潮,王海也成为褒贬不一的“现象级”人物。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邀请王海参与节目录制,他在荧屏上戴墨镜、粘胡须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以时效性为标准,“知假买假”的打假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生事物,对于民众而言有着很强的新鲜感,因而新闻价值较高,热度也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1999年的一篇文章声称:“王海知假买假正是在打击对消费者的‘欺诈’,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3]王海被媒体报道后,公众对于“王海现象”展开了长期的讨论。

2023年的“3·15”晚会已经是第33届,打假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整体上更强,维权渠道也更加多样。在此情形下,B太的视频能够成为新鲜的话题,大体归因于以下两方面:第一,发布时间贴近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成功与媒介事件相联系;第二,当今公众对于打假的认知,主要停留在专业记者的暗访揭露,而B太属于自媒体打假,形式上较为新颖。然而,“后新闻业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议题涌现,集中于某一议题的讨论可能会迅速被新生议题抢占热度。因此,在传统新闻业时代议题有限的情况下,贴近公众生活的王海打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长期的讨论,“时效性”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相较之下,B太的视频在3个月后引发的讨论度明显有所下降。

2.“接近性”向“亲近性”的演进

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上接近,二是心理上接近。王海的打假范围很广,从北京到杭州,从广州到扬州,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且他所选择的打假场所多是当地的人流量大的商场,从地理层面辐射到的人群较为广泛。从媒体受众的心理层面,王海虽是以赚取利益为目的,但的确起到了震慑售假商家、净化消费市场的作用。当时市场上假货猖獗,为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于1992年联合相关部门一同发起了“中国质量万里行”的活动,以期扶优治劣。对于受众而言,王海的行为虽然有一定的接近性,但他也只是一个活跃在报纸与电视上的人物,且打假的行为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因此与受众之间有着较大的距离感,导致社会上对于王海的评价褒贬不一,更是有人称他为“刁民”[3]。

但是,B太的打假行为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对于“后新闻业时代”的用户而言接近性更强,且有深化成为“亲近性”的趋势。首先,相较于王海专注对名牌商品的打假,B太将目光投向了与民众联系更为密切、消费次数更多的菜市场、景点摊位、火锅店等场所,生活化气息更浓厚,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更重要的事实在于,B太虽然可能会为获取流量从事带有炒作性质的活动,但他在所发布的视频中均强调“为消费者发声”“为诚信商户发声”,表明自身是以维护消费者利益、净化市场为导向,而非借打假来索赔、谋利,这与王海打假的目的并不相同,因此B太视频下方的评论多为积极肯定的评价。最后,得益于社交媒体的盛行,用户可以与B太本人相互沟通,也能模仿拍摄类似的打假视频;B太也能凭借庞大粉丝基数所形成的影响力,转发用户拍摄的打假视频,以此强化共同立场。如此,用户与B太之间通过社交媒体产生情感连接,用户对于网络博主及其发布内容产生的心理上的接近性就演进成为“亲近性”。事实上,王海如今也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注册有账号,且有着“打假人”的官方认证,但他所发布的打假视频得到的反响与B太相比要逊色不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王海如今所发的内容不能很好地顺应“后新闻业时代”的传播规律,自说自话、语言生硬、形式单一,永远戴着墨镜的形象也难以让用户产生“亲近感”。

3.话题延伸性:从打假延伸到市场监管和网络消费和地域

话题延伸性,指话题自身能够被勾连到其他更具有社交性话题的可能性。话题延伸性是“后新闻业时代”具有社交性的新闻价值要素,凸显了社交媒体对于传统新闻价值的重构[4]。从现有资料来看,“王海现象”风头正盛时,媒体上的讨论集中在王海打假获利的事实上,包括“王海能否被认定为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是否合法”“王海的行为是否值得提倡”等等。当时,由于媒体版面、时间有限,对于王海打假的相关讨论更多是在就事论事。而在“后新闻业时代”,话语权的下放,人们对于B太的打假延伸到了其他话题。从商家是否缺斤短两延伸到市场监管是否缺位、实体店与网店消费的差异等方面。技术赋能让普通人也有了社会议题发声的权利,带来更强的话题延伸性,但同时也自然会有非理性、情绪化的声音掺杂其中,甚至会由此引发网络群体极化。因此,话题的发起者需引导舆论的走向,避免舆论失焦。

二、关系价值:从新闻价值的新维度审视打假行为

“关系价值”是指新闻能够构建关系的价值。新闻作为一种动态、鲜活的中介桥梁,将人与现实世界的最新变动勾连起来。在“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传播主体从单一变为多元,共绘新闻世界的新闻生产图景得以形成。人们在传播和接受新闻的过程中,通过新闻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受限于传统媒体传播的单向性与滞后性,王海打假的新闻,在勾连人与现实之间的变动方面起到的作用有所欠缺;而在B太的打假视频中,关系价值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新闻构建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力度比以往更强

第一,通过生产新闻,构建着人与现实世界变动情况的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加入新闻生产中。B太并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但他发布的内容却成为诸多传统媒体转载的新闻。这些揭露商家缺斤少两的新闻,构建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并且推动现实世界的变化。在B太发布“海鲜塑料袋压秤”的视频后,上海市宝山区江阳市场管理人员在“3·15”期间整顿了该市场存在的“天价”塑料袋,且在每个摊位前都张贴“去皮称重,明白消费”的警示语[5];浙江宁波则在3月20日发布了《菜市场经营管理规范》,对菜市场交易区、公共区域、自产自销区等的经营管理做出详细规范[6]。

十几年间,有《南方都市报》一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促进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也有《新京报》一篇《悬崖上的村庄》帮助改善落后村庄的面貌,B太的打假行动虽然暂时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但非专业新闻工作者能持续产出带有建设性新闻色彩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关注。

第二,通过接受新闻,构建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B太以自身行动提醒人们:缺斤少两的商家大量存在于市场中。但仅凭一人发声,仍不足以达到很强的传播效果与舆论效应。当更多的用户作为传播主体分享相同的经历时,接受信息的人们开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重新构建自己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二)新闻建构了更为复杂、紧密的人际关系

第一,新闻通过沟通传受主体,实现传播需要与收受需要的匹配,使传、受主体成为新闻活动的共同体。B太的打假视频发布后,一众用户纷纷希望他能去指定的市场探察。有人提出了大学食堂的假称问题,但B太表示作为社会人士不方便出入大学。最后,有大学生用户自发拍摄录制了视频,发现大学食堂的商家也存在着缺斤短两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与传播主体的身份发生转换,构成了新闻活动的共同体,共同揭露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

第二,从宏观上看,新闻成为大众之间展开交流的关系桥梁。新闻以中介方式沟通不同圈层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文化群体、文明群体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新闻特有的关系价值。20世纪90年代,“王海现象”作为新闻出现,也让大众展开了交流,但交流的范围局限在人际传播中,被广泛听到的声音大多来自专家、评论员、大学教师等掌握传播资源的职业人群。而在“后新闻业时代”,不同身份、职业、文化程度的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围绕新闻展开交流,共享着新闻符号世界、意义世界,新闻以中介方式沟通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在B太的打假视频中,人们以不同身份展开沟通,不仅有消费者,也有经营者分享自己售卖商品时所使用的“套路”,还有在餐厅后厨工作的用户表示“会多给顾客切一些食材”。在相互沟通中,新闻的关系价值得以显现,人际关系的勾连也显示出其紧密性与复杂性。

三、作为效应的新闻价值:打假报道有何现实意义

作为效应的价值,指新闻文本在传播过程中所可能取得的传播效果,也即“新闻的价值”。王海与B太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公平,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但在“后新闻业时代”,B太的视频带来了全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舆论监督主体进一步泛化

传统上,舆论监督主要的监督对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职人员[7]。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在实践范围内有扩大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概念认知上,以“维护公众利益”取代“对公权力的监督”[8]。受限于传播资源的匮乏,公众在舆论监督过程中的话语权相对有限。“后新闻业时代”中,微信朋友圈的存在,让每个个体都有着小范围内的监督能力,而抖音、微博以及B站等更加强调公域流量的社交媒体兴起后,个体的发声能有更多得到广泛关注的机会。

在众声喧哗中,小部分人积攒起了一定的粉丝量,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在揭露问题方面,他们有着比肩甚至于超过组织化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能激励更多普通民众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譬如,一位名为“神探唐仁杰”的美食探店博主,曾因一条披露食品问题的视频,让重庆万州烤鱼博览馆遭到口诛笔伐,最后停业整顿。B太的视频引发巨大关注后,不少社交媒体用户纷纷模仿,全程录像,探察周边商贩是否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其中有的用户会声明具体的购买地点,告诫他人不要上当。如此,更多人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对破坏消费公平的行为予以抵制。宏观上,舆论监督的力量如果能够运用得当,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普及法律知识。

(二)引导舆论,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B太发布的视频获得正向评价的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出现,B太本人也遭受了一部分人的指责。巨大的舆论风波不断发酵后,传统媒体入场,给事件作定性。《济南时报》刊发报道《美食博主转行“打假”被人“悬赏”》;《中国青年报》以大半版的篇幅刊发了两篇文章《消费维权还要跨过哪些路障》和《对话SuperB太:自媒体人道德底线、法律“红线”不可逾越》;2023年3月18日,B太登上CCTV13《新闻周刊》,成为周刊人物。在“后新闻业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了,但其在广大民众间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仍旧值得重视。传统媒体以褒扬的态度对B太进行报道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将舆论监督的权利下放,鼓励民众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二是保护B太本人的人身安全免受侵害。以B太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心的新媒体从业者,在本次打假系列视频中与传统媒体都发挥了各自的优势,针对社会弊病,精妙配合,形成合力,引导舆论的同时净化消费市场,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四、结语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至今已有30年,在此期间,社会上涌现出无数打假人,但能够获得广泛关注的寥寥无几。而王海与B太之所以能掀起舆论热潮,离不开媒体所发挥的作用。

媒体是否将事实选定为新闻,需要参考新闻价值的标准。从王海到B太,新闻业从传统新闻业时代跨越到“后新闻业时代”,新闻价值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第一,公众对于新鲜话题的感知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第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呈现出向“亲近性”演进的趋势。此外,在“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构建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力度比以往更强,新闻也建构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在B太的打假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关系视野中的新闻价值,超越了从单纯价值客体的维度来认识新闻价值的窠臼,这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是未曾出现的,值得进一步去关注。

猜你喜欢

王海新闻业价值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我猜你是开玩笑的
我 猜 你 是 开 玩 笑 的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M 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Sheet by Friction Heating Single Point Incremental Form ing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