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闻叙事中物象设计与选用的多维价值
——“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研究

2023-02-10黄家雄

武汉广播影视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物象

黄家雄

“物象”这个词,在我国古代的诗文创作中早已运用,如“耽虚好静,羡此永生。独驰思於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1]“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2]“摹写景物,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3]。用现在的话说,所谓物象,就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目之所见的一切事物,其有形有体、有颜有色、有声有音。它大至山、河、湖、海、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小至一花一草、一鸡一狗;它大至楼、堂、馆、所,小至一瓢一盏、一衣一巾。在“中国新闻奖”新闻报道作品(以下简称中新奖报道作品)中浏览,会看到很多作品在写作或制作中,注重物象的设计与选用,如《在大中永生中》[4]中的大海、《相思正是吐黄时》[5]中的相思树叶、《王氏兄弟的曲线人生》[6]中的曲线木地板、《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7](以下简称《任长霞》)中的嵩山与颖水、《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军医——记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主治军医吕士才》(以下简称《吕士才》)[8]中的手电筒、《12本护照上的“20年”》[9]中的护照……让人过目难忘。从新闻写作构思和整体内容表达来看,记者重视物象的设计与选用,这些物象一经进入作品内容,就与之融为一体,具有多维价值。

一、引爆、凝聚、高涨:物象的设计与选用,使构思的思维运动实现质的飞跃

当作者在社会生活中众采不同人物的特点,逐步孕育成自己在某一篇小说中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并围绕着这一人物形象构思好情节,找到了丰富的细节时,一种创作的欲望就涌动心头。可是当举笔为文时,却难以下笔,不知从哪里写起,只好搁置起来,后又在一个偶遇的场合,听到别人提到某一物象,或在某一场景看到某一物象,突然受到启发,使之构思得到引爆,原先模糊的东西一下明朗起来,于是提笔成文。很多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在谈采写体会时,也提到自己经历过类似的情形。

2002年,《河北日报》策划了一次报道河北省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成就的大型报道活动,其目的是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献礼。报社安排记者石磊报道本省交通领域里的建设与发展成就。石磊本来就是长时间跑交通的记者,对本省公路发展的历史、建设的现状,非常了解。特别是近几年,他非常关注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报道高速公路建设的信息,对这方面的信息如数家珍,了然于胸。他在考虑怎样报道交通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成就时,首先收缩,将笔力放在高速公路建设上,用这个侧面来反映全省公路建设与发展的整体图貌。虽然将题材收窄了,但将这个侧面独立出来后,由于涉及全省,体量也很庞大。他再作思考,认为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与测绘有关,是否可通过写测绘人员的辛苦与繁忙,从侧面来报道该题材的内容,可究竟怎样下笔,怎样写第一句话,记者还是模糊的。应该说,石磊从测绘这个角度找到了折射点,但测绘也是一个笼统的工作,这使他又陷入构思的苦闷时段。直到一个星期后,他同几个熟人聚会,听一个人很感慨交通地图变化太快才豁然开朗。他马上找来新旧两张交通地图,一作比较,构思得以引爆,挥笔写就《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10]。

又如邓小平去世后,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担负报道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仪式的任务。他们认为,邓小平一生波澜壮阔,为中国作出了伟大贡献,要运用通讯的形式将其丰富多采的人生充分展现。资料是有了,怎么表达呢?开始时,思路不清晰,不知如何下笔。“在查阅资料中我们得知,早在1920年,邓小平16岁就越洋过海,到欧洲大陆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此时,我们的思路豁然打开:从走上革命道路到骨灰撒入大海,邓小平与大海有不解之缘。”[11]于是,构思写作《在大海中永生》的突破口找到了,“大海”成为记者写作的引爆点。

深入写作心理考察时发现,某一物象之所以成为记者构思写作的引爆点,是因为它与新闻题材的精神结构、记者的情感达到了同构,这时的物象就走进了记者的心里,具有精神意识、思想意识,它激活了记者在苦闷时所沉淀下来的一系列信息材料;这个物象蕴藏着思想能量,它的到来唤醒了记者暂时搁置下来的思考记忆,并对要报道的新闻题材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一般来说,在引爆点没出现前,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材料虽然丰富,但在大脑中存放时还是无序的、杂乱的。通过苦苦的寻找后,某个具有价值的物象出现在记者视野中,使其模糊的思路变得清晰,原先杂乱无章的材料马上奔赴笔底,并自觉地站在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上,变得有序。当记者能内视作品的清晰轮廓,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就将作品创作出来了。例如,石磊在对比新旧两张交通图时发现,过去的高速公路图是一横一竖,现在的高速公路图是呈“井”字形,眼前一下就清晰地呈出作品的轮廓,原先堆放在头脑中的杂乱的画面信息、事实信息、数字信息很快来到笔底,各自按照逻辑顺序站好队:交通图上,高速公路的线路由一横一竖变为两横两竖;河北省投资639亿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563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带动了客运、货运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使“铁老大”难称大,民航降低门槛;高级客运班车已达1169辆……这些信息材料这样有序地排列着,只等记者去表达。

物象能使记者的构思思维运动实现质的飞跃,是因为它帮助记者迈过了构思的难关,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思想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也使新闻题材的价值得以提升。

二、个性、多彩、鲜活:物象的设计与运用使人物表现可触摸、有深度

怎么也忘不了,严监生在要断气前还伸着两根指头,众人问他还有什么事放不下,他还伸着,直到赵氏将灯盏上的两根灯草挑灭了一根,才放心而满意地撒手人世。一根灯草微不足道,却将地主老财吝啬守财的本性暴露无遗。

怎么也忘不了孔乙己,每到咸亨酒店,就要一碟茴香豆;逗小孩玩时,与其分享茴香豆;卖弄学问,教酒店伙计“茴”字的几种写法。鲁迅小说《孔乙己》中“茴香豆”这个物象的运用,将孔乙己这个封建知识分子的迂腐与善良的本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

物象——灯草、茴香豆,本是客观存在之物,但一经进入小说人物生活的精神世界,就将人物的心灵、个性亮透出来。在生活中,很多物象已融入到人体的血液中,是生命组成的一个部分。如某人喜欢使用某一物件,是某人性格、爱好、身份、地位的象征;某人喜欢海洋、高山、喷薄而出的朝阳,是其性格大气、心胸开阔的符号;某人喜次穿着唐装,拿着紫砂壶品茶,是其儒雅、注重养生的表征,因而客观物象也是一个渗入了人的精神的社会存在物。这样,在小说的精神世界里,具有特征的物象的设计与选用,可以折射、反映一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看到了物象的这种作用,在表现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时,也设计和选用了物象。如《王氏兄弟的曲线人生》[12]报道的是武汉市汉正街早期走出的两兄弟:一位是名响全国的王仁昌,一位是因发明曲线木地板而走上人民大会堂讲坛的“再就业明星”王仁忠,但这两兄弟有着不同的人生道路。王仁昌曾拥有百万资产,因其长篇小说《风流巨贾》被改编成8集电视连续剧《汉正街》名声远扬,生意更加红火。此时,他开始“飘”了,心中不再是生意,不再是写作,而是沉浸在那些读者来信的溢美之词中,跟妻子离婚,折腾得只能以店铺租金和文章的稿费为生,又因卖了一次“水货”,彻底垮了,后来在弟弟的公司打工。而王仁忠早年下岗,却成为身家4000万的公司老板。他发明的曲线木地板销往海内外,曾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后又进一步扩大市场,让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记者在构思这篇新闻佳作的内容时,嵌入了“曲线木地板”这一物象。这一物象的运用,联结起二人在精神上的人物关系,映照出兄弟二人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征。王仁忠所走的是上行的人生曲线,其性格特征是自强、有毅力、有冲劲,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自律不放纵,不懈怠事业,追求卓越,而王仁昌走的则是下行的人生曲线,能奋斗但容易满足,且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曲线木地板”这一物象的运用,一下将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亮透,比用直白的语言进行直接揭示更具再现力。又如《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13]中的电筒和卡尺,彰显出外聘专家格里希的科学、严谨、严格的性格特质;同是这类测量工具:指南针、皮卷尺、规划图出现在《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追记湖南桂东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14]中,表现出贫困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一心一意谋划教育事业发展的孺子牛精神;而《上医之境》[15]中的“制服”这一物象的运用,则透视出王争艳朴实无华的心灵美。

新闻记者将“物象”这个客观存在的外在之物引入作品中,不仅可以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拓展人物的精神世界,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如《任长霞》一文在报道河南省登封市人民群众在哀乐声中沉痛送别任长霞时,选用“嵩山”和“颖水”这两个物象来写任长霞的性格特征。她挺拔刚毅如嵩山,在2001年4月调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对内她用铁腕进行整风肃纪,大胆进行重大改革,很快建立起一支勇于担责、敢于出击的公安队伍;对外她向黑恶势力铁拳出击,摧毁一个个黑恶势力团伙,还给人民群众安定的生活环境。用“颖水”写尽任长霞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在办理群众受冤、受苦、受欺凌的案件时,为市民百姓受到的苦难而潸然泪下。作品在表现任长霞这样的精神世界时,选用“嵩山”与“颖水”这两个物象作为叙事的寓意之物,写出了她性格的丰富性:惩治黑恶势力,刚强、不惧生死;治理内部组织,威严、果断;对民众则是侠骨柔情。这样多彩性格的展现,表现了记者对现实黑恶势力的憎恶,对美好人性的礼赞,让激动、愤慨、赞美之情交织成一支合奏曲,激扬时代潮汐,使受众读来心旌摇动。又如《追求——记社会主义的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16]中,既写了卡片与栾茀朝夕相伴的情景,又写了栾茀喜欢花与小动物的小情趣——他说紫萝兰的小花盆是他的西双版纳,他见到小猫,会抓起它的两只前爪跳起舞来。这三个物象的设计与运用,表现了栾茀的性格不是扁平的,而是圆形的——作为知识分子,他治学执著、严谨;作为普通人,他食人间烟火,呆萌且有情趣。

物象的运用,还可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鲜活。如《索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17]里写王顺友把邮包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全部,“邮路上的每一天,他都像保护命根子一样保护着邮件,白天邮包不离身,晚上邮包当枕头,下雨下雪,他宁肯自己淋个透,也要把邮包裹得严严实实”。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两个劫匪,他首先想到的是护住邮包,然后拿出柴刀,吓退劫匪。还有一次在雅砻江用溜索过江,快滑到对岸时,挂在索道上的绳子断了,他摔到江滩上,邮包却掉到水里。“王顺友疯了一般,不识水性的他抓起一根树枝就跳进了齐腰深的江水中,拼命地打捞邮包,等他手忙脚乱地把邮包拖上岸后,人一下子瘫倒了。”这里的邮包,将王顺友恪尽职守的工作精神具象化,它将乡邮员在20年的时间里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大地当床,星天当被的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地隐现出来;也将人物不惧生死,在命悬一线时,始终抱着为乡民服好务的赤子之心和舍身取义的气概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又如《吕士才》一文中,记者将吕士才在前线战地手术中使用的手电筒置于作品的开篇,用其妻潘荣文在参观对越自卫还击战展览室时睹物思人开启新闻文本的叙事,按照“手电筒”承载的精神意义的逻辑去追忆人物的事迹。作品描述他在山沟里仅用手电筒的光亮为伤员做血管缝合手术的场景,让人看了,内心一方面是感动,一方面是流血。“借着光亮,吕士才从自己的行李中取出缝合血管的针线,侧转着身体,半个屁股坐在凳子上,摘下近视眼镜,双眼瞪得大大的,额头低得离伤口只有几寸远,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一针一线,细心地修补着血管。”伤员苏醒后露出微笑,而吕士才坐了的凳子上却留下了他因肛瘘破裂而淌出的血水。在此,我们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一支手电筒虽微不足道,但当它进入作品的信息空间,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就映照出了人物的面容、动作、神态与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表现出吕士才的精湛医术,也使吕士才舍命救伤员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

三、装篮、联缀、聚焦:物象的设计与选用,使新闻作品的构思获得严谨的美感

新闻作品写作或制作的构思,主要的功夫是花费在谋篇布局上。谋篇布局,就是要处理好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将构置内容的各种材料安排在各自应该所在的位置上,并运用技巧将所有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构成紧凑的整体,具有严谨的美感。欣赏中新奖报道作品,我们看到很多记者巧用物象,或框定整体内容,使所谋之篇内容的组合严谨;或以物联缀,使所布之局的整体严谨;或以物作焦点,吸附所有材料的能量,使全篇内容严谨。

1.把物象作花篮,把散落的鲜花插装起来,使布局严谨而精致

早年,笔者被外国短小说《半张纸》作者的机智与才华所折服。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在租居了两年时间的房间里,建立了很多人物关系,发生了很多故事,有的欢乐、有的悲伤,有的甜密、有的苦涩。这样庞杂的内容,是可以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展开的,可作者却使用短篇小说的体裁,只用了1500字,就穷尽了主人公丰富的生活,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构思的巧妙,他切取主人公离开房间时拿起电话机旁写有各种电话号码的半张纸的情境,写他在两分钟的时间里,一边看电话号码一边回忆电话号码后面的故事,在两分钟里又回味了这两年难忘的时光。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半张纸”当作花篮,并把两年内发生的有意味的事装在这个花篮中,有秩序地插放,就成为严谨而精致的艺术品。

这样的方法,一些记者在报道那种时间跨度很长、空间跨度很大的新闻题材及抽象性的新闻题材时,也有体现。如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李全中夫妇在不同的列车上工作,同时在家休息的机会很少,其女儿又在外地上学,一家三口聚少离多。有一次,记者到兰州火车站采访时获悉:这一家三口将在这个火车站会面37分钟。期间记者获知,这一家安排的这次会面,不是通过手机电话或微信,而是通过家里的“留言本”上的三个人的留言。随后记者了解到,尽管后来有了手机和微信,但他们还是习惯写留言,并且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一用就是23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见字如见面,十分温暖与亲切。记者对获得的这一线索很感兴趣,之后,在费尽周折登门采访时,翻阅了那记了23年的12本“留言本”,被这一家三口人传达出的爱情、亲情所打动,便选用“留言本”作花篮,将23年里所发生的故事装进这一花篮中,使其作品《“见字如面”23年》[18]成为严谨的新闻佳构,与小说《半张纸》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湖北宜昌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追随中国入世的脚步,生意一年比一年做大,到入世20年时,其产品销往63个国家。这是一个极好的新闻题材,但其时间跨度长达20年,空间横跨63个国家,怎么布局?怎么组织材料?记者打听到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劲松收藏着12张护照,立即前往采访。刘劲松对记者讲述了每一张护照背后的营销故事,记者便将“护照”这一物象作为盛装题材的花篮,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具体讲述了四个生动的故事,写就《12本护照的“20年”》。再如改革开放的国策刚实施一年多,全国就改善了副食品供应紧缺的问题,人们在市场上可随意买到所需要的物品。这个题材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怎么报道?新华社记者顾月忠写作的《从邮局看变化》[19]中用“邮局”这一物象,描述这样的情景:春节前夕,从新疆寄往内地的汇款单少了,从内地寄往新疆的食品包裹几乎没有了,而邮局职工分拣的是人们订阅的书刊报纸。现在,邮局这个花篮里盛装的是知识、现代信息、时事新闻、娱乐,以及精神食粮,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2.用物象联缀成线

在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中,还有联缀线的问题。联缀线在谋篇布局中可起到化零为整,箍散成聚的作用,它是把一个个具体材料联结成一个整体,这如同将散落在地的珍珠收拾到盘中集中,再用一根线穿起来,使其成为华美的项链。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在组织、运用材料时,善于选用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象,让其反复出现在文本内容的不同位置,成为一条彩线,把事实、场景和细节联缀起来,使其所谋之篇的前后联系紧密,段落层次有条不紊,内容既集中又紧凑。

如《今日“两地书”》[20]报道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山前线打仗的战士们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还在思考和讨论着国家大事,诸如拉关系走后门、改革遇到阻力、部队干部提级了却不安心工作、有的地方办个事要盖一百个章……战士们在讨论这样一些问题时有许多疑问,于是就写信给中央军委办公厅干部张立同志,希望他能予以解答。张立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尽力回答前线战士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几年时间里,他给战士们回了130多封信,表现出了部队干部与战士的和谐关系与民主氛围,也反映了解放军青年战士的生机与思想活力。这个题材的内容横跨两地,时间长、内容多样。马文科、罗同松对此予以报道时,选用“书信”这一物象作为线索,将所有的内容串连起来,使全文所运用的材料多而不乱,整体感极强。

用物象作为联缀线时,它不是纯物理性的,而是具有精神的蕴藏,将之置于文本的某一部位,其内在的意蕴能推动故事情节朝前演进。如《603枚红手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洪文和叶家坡村的故事》[21]报道的是驻村干部李洪文到叶家坡村扶贫,在六年里,他以“三牛”精神狠抓党的基层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建没、特色产业经营,使叶家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很快脱贫,他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按规定,扶贫干部一般任期是两年,可每当任期届满时,叶家坡村的603名村民就集体给组织部门写挽留信,按上603枚手印。李洪文三次任命到期,村民三次给组织部门写挽留信。记者对李洪文的事迹作报道时,将按有“603枚红手印”的挽留信置于村民送别李洪文和组织部门婉拒村民要求这两个地方,作为全文的联缀线。这一物件为什么能成为联缀线?因为挽留信贮满了村民对李洪文的感激之情、无限的信赖,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为挽留信像光碟一样刻下了李洪文六年的战斗身影,储存着李洪文在扶贫工作上所取得的业绩。将挽留信先放在村民送别李洪文的场景中,就自然而然地会将“光碟”打开,放映出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第三次的挽留信放在组织部门的婉拒处,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面的内在逻辑,又表明上级组织部门对李洪文的关怀。在此,我们看到,物象在之所以能发挥联缀作用,关键是其内在意脉与新闻题材的内在意脉相切合。

3.用物象聚焦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品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它应当有一个焦点才成,就是说,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22]中新奖报道作品内容建构的各种材料都有自己意义的光线。记者在布局谋篇时,能用一种类同于透镜或曲面镜的东西安设在文本中,成为“精神所团聚处”[23]“精神所发源处”[24],使各种材料所发出的有意义的光线得以汇聚,使其运用的各种材料高度凝聚在一起。

怎样安置焦点呢?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运用了很多方法,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设计与选用物象。如《王氏兄弟的曲线人生》中的“曲线木地板”就是记者设置的一个焦点,它把王仁昌、王仁忠二人在沉浮人生中所演绎的各种故事的意义光线凝聚在一起,使全文的结构紧凑。又如《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25]中,选用会场悬挂的挽联:“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孺子牛亡汗未消”作为全文的焦点。这个焦点能散能聚,散是散开,记者根据对联概括的词句,用辐射思维追忆金山同志的革命经历、平生业绩;聚是聚拢,记者用收束思维把散开的各个材料的意义光线聚在一起,揭示主题:金山毕生为党的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人民永远忘不了他。全文的内容看似铺陈得很开,由于有“挽联”这个焦点,使得内容紧凑。

四、形象、情感、交融:物象的设计与选用使新闻作品隐入诗意的栖居

去年,当水利部把一枚镶嵌着“功在禹上”四个大字的勋章授给他时,他默默地将它放在“花果山”边妻子的坟前,他在心里轻轻地和妻子交谈着:“这几十年我对不起你,让你受苦了,但我知道,你是能够理解我的,我是心里急啊,恨不能一天当两天用,早日让黄土高原变绿洲。”

风轻轻吹动他发白的双鬓,象妻子温柔的抚摸,又象她的低诉,他又听见她说:“这辈子嫁给你虽苦无怨。”

这是《勋章背面的未了情——记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保站总工程师徐乃民》[26]中的一个场景描写。每次品味,总有一种深沉的诗意触动心灵。记者笔下所写的,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在我们心中叠印的、眼中所辐射出的画面却是无限广阔,让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已,这就是诗意,而这个诗意的承载物是“勋章”。这枚勋章承载的是徐乃民长年在黄土沟里滚打的身影,妻子辛勤守望后院的光景,夫妻二人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真挚爱情;这枚勋章,也是用妻子的心血铸就,是人民对妻子的奖赏;这枚勋章的设计与选用,也表现了记者对徐乃民及妻子的敬爱之情。这样一些信息融合在一起,就给新闻作品带来诗意的栖居,让人读来兴趣盎然。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生活中,有些物象本来没有什么社会性的意义,但由于它长期与人们在一起,它的外部特征、或自然属性与人类的某种情思、特性、行为方式相似,于是它就成为人们情思的寄托物、表达物。于是,人们就赋予它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象征意义,让其社会化。例如:鸽子寓意和平、红豆寓意相思、并莲蒂寓意同心不离、狗象征忠诚、柳象征生命力、大象寓意强大与力量、寒蝉则寓意悲凉……当记者将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选用到作品中,与题材内容、记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就给作品以诗意的栖居。台湾有一种青翠的树,靠海生长,嫩黄的叶子高高翘起,西北风吹到南国时,它吐出一串串小黄花,人们称它为相思树。东风为媒,它又在闽南沿海落地生根,随风繁殖。它与海峡两岸的人民朝夕相处,人们就形成一种习俗,把它作为离别的亲人长相思的象征物,离别的人常常摘一片相思树叶,收藏起来,以寄托相思之情。1987年,海峡两岸解冻,台湾省首批年迈的同胞踏上回家的土地,连锦添对此以《相思正是吐黄时》为题作题报道时,选用了“相思树”这一物象,并让其反复出现在文本的叙事中,让作品贮存着浓浓的诗意。二是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物象,虽然只有纯粹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但并没有寓意,而一经记者选取,该物象就被心灵化,成为记者情感的物质形态。因为记者在最初接触新闻题材时,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当要写作或制作作品时,分析题材,提炼题材,更是情随神动,但记者明白,在行文中不能直白其情,必须讲究艺术。于是,他们就借鉴诗的手法,设计与选用某一与新闻题材内容相契合的、能折射自己情感的某一物象。如家里的“留言本”本来是错位回家的人在离家前留下的简洁语言,以告诉后面回家的人要办什么事,注意什么,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再没有其它什么寓意。可是,记者听说李全中一家人是通过家里的“留言本”相约,好不容易在火车站会面37分钟,瞬间动情。后经过周折,终于可以到李全中家采访,当记者翻看李全家的12本“留言本”,看着那每条带情韵以行的相互关爱的文字时,感慨不已。于是,记者选用李全忠家的“留言本”这一物象,让它成为新闻叙事的主体,因为它在新闻人物和记者的情感的汁液中浸泡过,就不是纯自然之物,而具有象征意义。它再不是躺在写字台上的静态之物,而是折射出李全中夫妇的奉献精神、家人牵肠挂肚的挚情及记者的感佩之情。

设计与选用物象,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具有体物之力。《素书》本德宗道篇[27]中有言:“明莫明于体物”。所谓“体物”,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去体察客观事物的变动状态,用自己的分析与理解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关系,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体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报道的题材,二是设计与选用的物象,然后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即:二者在本质上相通,二者所承载的情感基调一致。如何平、刘思扬写作的《在大海中永生》,就体现了两位记者体物的能力。体察新闻题材——邓小平16岁就飘洋过海,走上革命道路,他一辈子喜欢在大海游泳,搏击大风大浪;平生政治生涯三起三落,像大海的潮涨潮落,但他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复出后,心怀复兴伟大祖国的理想,赴美国访问,回来后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开放国门;体察物象——大海广阔无垠、海纳百川、胸怀博大、具有向天举浪的伟力,它能够体现宏图大志,具有远大的理想,它不畏狂风巨浪,因为汹涌的波涛正是其激情的喷发。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体物,记者看到大海的本质与邓小平的精神品质是如此的相似,于是选取“大海”这一物象,用以烘托伟人的革命情操,表达对伟人的敬仰之情。又如写《任长霞》的记者体察新闻题材——任长霞铁骨柔情,对恶势力铁拳出击,勇猛刚毅;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柔情似水;体察物象——登封市的嵩山,顶天立地、阳刚挺拔、宏伟壮观,登封市的颖水河,不知疲倦、昼夜流淌、四季奉献,滋润着人们温馨的家园。由此,记者看到:“嵩山”与“颖水”简直就是任长霞精神品质最绝妙的象征,于是选用这两个物象,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人民群众的悲痛情感:“嵩山无言,颖水低徊。雨象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并将其反复四次出现在文本叙事的内容中,一种刚朗与柔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让人读来如听锁呐的哀唱,如闻呜咽的泣诉。

结语

综上所述,中新奖报道作品运用物象进行叙事,其物象是新闻记者心灵化的意象。它能触发构思,是因为它贮藏着一种深刻的思想,在新闻记者处在苦闷期时,给予其某种思想暗示,使原先混沌的思维一下子明晰起来,有了明确的报道主题,在主题的导引下去选择材料,使作品的轮廓变得清晰;它能再现人物丰富、鲜活的个性,是因为它被人格化,是人物个性的外化;它能使新闻作品的布局谋篇做到严谨,是因为它化入作品的内容后,本身藏寓的思想逻辑线与新闻题材的精神结构线相切合,具有联结力、吸附力;它能使新闻作品具有诗意美,是因为它能承载新闻题材中人物的情感、新闻记者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从侧面表达,有象征意味。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和运用物象进行新闻叙事,是中新奖报道作品的记者的一种能力。

猜你喜欢

物象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从物象走向图像——以《自行车写生》为例谈基于视觉语言养成的儿童写生策略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花卉藤本课徒稿(九)
意象油画风景写生中物象的营造技巧
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看艺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