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难点与路径

2023-02-10何海华吴卫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立德

何海华,吴卫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文件要求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以实现各类课程“立德树人”的使命,构筑全面育人的“大格局”。[1]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明确强调“立德树人”为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任务。[2]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推动课程思政高水平发展,将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大格局”。[3]此后,高校各学科专业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从“大思政”角度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应当契合“大思政”理念,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构建育人“大格局”,共同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现高质量育人赋予时代内涵,树立标准,指引方向。

一、“大思政”的内涵

“大思政”是在21世纪高等教育、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崭新思想和目标。尽管国内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定义,但普遍认同“大思政”涵盖历史和时代两个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基于此,本文认为,“大思政”主要指通过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的合作,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有效运用各类资源如组织、课程、政策、人力和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思政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形成思政教育的“十大”育人体系,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和多维协同工作观为支撑,达到必然的状态。

“大思政”体现了高校育人工作的综合性和协同性,促使各方合力合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育人格局。它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主体。同时,“大思政”体现了多元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大思政”呼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形成合力,使思政教育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体系,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

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思政工作,也为此多次举行了会议,并出台了许多有关文件。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其他学科和思政教育学科要同向同行、共同发力,[4]这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肯定。《纲要》的提出既是课堂思政建设工作的指令,又是有效策略,吹响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冲锋号。在此背景下,学校要积极推动各学科思政建设工程,增强学科思政建设工程的有效性,要建立一个政治意识强、情感深、思想新、眼界宽、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育人能力,以适应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核心任务,亦是当今高校教育核心目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教育会上强调“育人之本,重在立德铸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核心在于深度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思政要素,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无缝对接。这种整合将“立德树人”与“真善美”理念贯穿于高校育人共同体的价值共鸣之中,旨在通过挖掘体育课程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潜在影响,塑造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扎实的社会担当。因此,全面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基于“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的体现,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代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教育要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著名教育家马约翰认为:体育是一套全面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仅促进身体健康,更在育人上发挥关键作用。体育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有助于知识增长、情感调适和意志强化,对内在素养如性格、道德、能力和意志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为介质,将价值观引导融入体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协助学生在增强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2]这一举措旨在将体育教育融入更大的育人愿景中,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提供有力支持。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审思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基石,而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则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整体建设也缺乏系统性。首先,缺乏明确的课程思政目标,导致课程目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其次,课程内容纵向上重复建设,缺乏系统性;横向上各体育项目配合松散,难以构建覆盖广泛、贯穿全程、多方位的课程培养体系。最后,课程评价体系陈旧未有创新。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偏向技术技能评估,未充分评价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且较少考虑思政教育等人文成效。这些问题需深入思考,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水平不足,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不深

《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推进,也强调了教师的关键作用。然而,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刻认识。一些教师将其视为管理层任务,忽视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其次,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需加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教育的深入了解,影响了思政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再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内化能力有待提高。存在体育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未能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执行能力相对较低,无法有效实现体育与思政深度融合。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确保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形成同频共振。但在实际中,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第一,协同育人理念淡化。学校体育部门和思政部门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管理主体,缺乏统一协同育人理念,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受影响,影响实施效果。第二,缺少支持保障。尽管地方高校制定了符合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但在组织、经费和激励等方面缺乏可靠的支持保障,难以调动师生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也难以形成良好的建设氛围。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保障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组织领导、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影响了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战略,使其难以在学校教育事业中得到应有重视;缺乏明确的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导致执行机制效率不足;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和资金投入,制约了教师参与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缺少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导致成效评估不全面,过于侧重技能和体能水平,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价值观评价等。[5]

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大思政”理念,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树立“大思政”理念是关键的出发点。这意味着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课全过程,使其成为课程的灵魂和核心。目标设计方面,划分知识传承、技能实践和情感发展等类型,紧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建立健体与育德、精技与强能、凝心与铸魂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上,逐步提升情感认知,增加体育史、冠军精神等思政内容;教学方法实施上,通过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强调与体育知识深度融合;效果评价方面,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检查机制,从多个视角、维度评测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同时,收集师生反馈信息,建立双向反馈机制,使课程评价温情兼顾理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优良品行、品格、品位的“大先生”。在“大思政”视域下,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师应增强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强化德育责任,加强政治素质、理想信念、理论素养培训,以提升育德能力。其次,要提高专业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成为博学的饱学之士,以学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构筑以“伟大事物”为核心的教学共同体,吸收各种教学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融合。同时,通过集体攻关和个性化探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体育与思政有机融合,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更有力支持。

(三)多元协同发力,打造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共同体”

为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教师应转变独自作战的角色,深化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合作联动,充分发挥多元合作育人的协同效应。体育课程思政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引领体育课程思政体系,这是体育教师集体育人的合作范式,也是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学习机制。公共课程思政共同体,强化体育学科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联系,通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等手段,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师生共同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了解学生思想困惑,听学生诉求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使思政建设理念在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戮力同心,让公共体育课程在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等方面发挥更大育人作用。

(四)增强配套支持,投资保障“所需”与“所给”

确保“所需”与“所给”平衡,加强资源配置与教师动力激发。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建设专用场地和科研办公条件,激发教师深情投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评比活动,树立典型,以示范引领全体教师参与,营造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氛围,凝聚正向舆论力量;推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学科支撑;加强教科研团队建设,设立专项课题,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以科研推动教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助力高校思政建设。

五、结束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理论深化阶段。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育教师应准确理解“大思政”建设的育人诉求,坚持“三全育人”的实践向度。[6]激励各方真抓实干、群策群力,搭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优化育人渠道,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联通、全要素创新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解决体育课与思政课“两层皮”问题,促进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立德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