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探析

2023-02-10屠臣阳

云南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茶业高素质师资

屠臣阳

(国家开放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1)

茶产业是我国农业体系中重要特色产业,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厘清茶业高素质农民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当前培育过程中存在培育主体系统合力不够、潜在选育对象不足不优、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培育形式灵活性不足、支持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尝试提出搭建全国性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挖掘潜在培育对象、拓宽师资渠道、建设特色课程等优化路径,培育具有爱茶懂茶的高素质农民,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茶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1]。茶产业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关系着千万茶农生计,带动了三产融合发展,是茶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其发展程度对茶区乡村振兴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产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培育一大批具有爱茶懂茶的高素质农民,对促进茶叶生产增产增效,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茶区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茶业高素质农民的内涵特征分析

2019 年9月,《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首次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高素质农民不仅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具有复杂的技术技能和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者、新经济新政策的实践者、新产业新业态的开拓者[2]。茶业高素质农民是依托茶产业而定义的农民类型,与普通茶农差异较大。以生态茶园建设为例,普通茶农对于生态茶园的建设还停留在少打农药、少施化肥等简单化操作层面上,而茶业高素质农民能够较好地掌握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在农业生态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有效开展生态茶园的建设实践与示范化推广。据此,茶业高素质农民是茶产业链各环节中高素质农民的统称,是指具备一定文化素养,掌握现代茶叶生产技术和一定经营管理能力,能够扎根当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农民。

二、存在问题

(一)培育主体系统合力不够

当前,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主要由农业系统牵头,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机构、协会学会、社会培训机构等均有参与。由于各机构主体隶属关系不一致,加之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沟通,出现培育规划各自为营、培育资源一拥而上、培育对象积极性下降等不利局面,导致协同育人动力不足、平台重复建设、培育内容同质化、与生产实际脱节等系列问题,各类分散的教育资源未得到系统整合。

(二)潜在培育对象不足不优

由于茶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不少茶区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速度加快,且留守老茶农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可供培育对象来源不足。加之培育时间与农时冲突、培育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培育方式单一、培育宣传不到位等不利因素影响,导致主动参与培育的学员数量不足。此外,由于遴选培育对象主要依赖强大的行政推力,机械地采取逐级推荐或自主报名方式,叠加潜在培育对象不足,致使很难对接茶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实现精准选育、优质培育的目标。

(三)师资队伍力量还很薄弱

由于茶产业自身局限性,专业化师资力量还很不足,尤其是茶产业领域既具有茶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师资极其匮乏。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丰富的茶业理论知识,但在技术指导和实践操作方面教学能力不足,难以解决学员提出的茶业生产实际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具有多年的基层一线实践指导经验,但由于年龄普遍较大,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一定程度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度也不敏感,难以单独承担培养满足茶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的任务。

(四)课程内容适应性不强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缺乏项目导向性,且与时俱进不足。课程内容特色不突出,存在与茶叶生产实际贴合度不够、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有些教师直接用原本给普通高校学生上课的课件,理论内容多,实践知识少,间接经验多,直接经验少,未充分考虑到学员实际需求和在接收理论知识上存在的特殊性困难,造成培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课程内容泛泛而论,力求面面俱到,但由于茶产业链涉及面较广,致使每项内容均未能讲好讲透。此外,结合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现场实操或观摩学习的有关内容也存在不足。

(五)培育形式灵活性不足

虽然培育茶业高素质农民的形式多样,但突出新发展阶段下农民需求特点的有效形式还不足,尤其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培育模式还不成熟,灵活性也不够。很多时候是教师线上讲,学员跟着学,师生间互动少,有效辅导也不到位,致使学员很难真正学好掌握好某项知识或技能。此外,由于培育过程中重理论讲授而轻实践教学的形式广泛存在,很多学员对实际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还不能通过培育来得到有效解决。

(六)支持服务保障不到位

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仍不够,针对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力度还很不足,无法对培育工程提供系统性保障。培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市级财政拨款,其他社会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宣传与后续服务保障还有待加强,政府往往简单传递报名信息等,很少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矩阵式宣传,致使农民对培育工程的知晓度低,认识也不到位。培育实施中重当下培训,轻训后服务还很普遍,未建立可持续的跟踪服务机制。

三、优化路径

茶业高素质农民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必须创新培育模式,结合茶产业链各环节人才实际需求和农民自身发展实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路径策略,有效推进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一)搭建综合平台,提升培育的系统性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搭建全国性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协调统一,流程结构重塑,坚持政府搭台和主导,形成以农林高校、农广校、开放大学、职教中心、农科院所、基层农技推广站、茶叶协会(学会)、社会培训学校等机构为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体系。注重茶业高素质农民核心素养的形成,各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政府部门从顶层制度设计及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优良的培育环境;农林高校整合自身较强的师资资源,联合各培育主体共同打造适应性较强的课程体系;农广校、开放大学发挥远程教育特色和系统办学优势,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实时输送到培育末端,提高学习的灵活性;职教中心、农技推广站、农科院所利用各自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在培育需求调研、实践教学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茶叶协会、学会等在精准识别乡村振兴对茶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方面发挥作用。

(二)挖掘潜在对象,提高培育的精准性

有效挖掘潜在培育对象,做好当前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保障充裕的培育对象,一是挖潜本土农民,包括涉茶合作社负责人及骨干、涉茶企业负责人及骨干、茶叶非遗传承人、部分茶叶种植大户、茶叶农场主等。二是挖潜城市回流乡村人员,包括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新农人等,以设置荣誉村民、非遗传承等方式吸引更多外部优秀人员回流。充分发挥茶叶协会、学会等组织在识别市场机会和精准选育方面的作用,从乡村振兴下茶产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按照培育对象不同禀赋和需求,建立差异化培育机制。筛选一定比例的茶业高素质农民“头雁”,开展后续跟踪培育,以“头雁”带动当地群体形成“雁阵”,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依托国家“学分银行”平台,打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衔接的通道,为培育对象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多重的学习机会[3]。

(三)拓宽师资渠道,注重师资的专业性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茶业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效果。茶产业链条较长,涉及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质量安全、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包装与储运、茶叶经营与贸易、茶艺,以及茶叶深加工、茶园生态旅游、茶文化推广等有关衍生领域,链条各环节知识跨度较大,对相应师资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很高,必须注重教师的智能结构和实践经历,充分发挥不同来源师资的专业优势。通过建立全国性茶业师资库系统,以农林高校师资为主体,整合各培育主体师资资源,共同打造服务于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综合师资矩阵,师资团队中包括来自于涉农高校、农广校、开放大学的茶学教师和农业专家,服务于基层一线的茶叶专家和技术人员,来自于社会或茶企中的茶叶大咖、制茶大师、品茗专家、非遗传承人等,依托茶产业链不同环节实际师资需求,分类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团队。

(四)建设特色课程,突出内容的适应性

课程是培育取得成效的关键部分,实际建设中应减少低水平重复,按照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构建课程框架,打造具有实用性、适应性的精品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和开发各类有关教育和培训资源,从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项目化的特色课程,形成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质量安全、茶叶加工与审评、茶艺、茶文化等一批简学易用的课程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期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或更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员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加大5G、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商直播等数字技术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促进学员在茶叶生产与经营中往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突出学员创新创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育,开发具有接地气的创新创业、品牌建设、经营实践课程。

(五)优化培训形式,增强学习的灵活性

线上理论和线下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全国性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效方式,有助于缓解工学矛盾问题,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增强学习的灵活性。结合茶区地域特色和茶产业发展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实现对学员一站式、移动式学习和多元化学习的支持服务[4],让来自不同茶区、不同茶业“生态位”的学员,通过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线上交流互动,提高积极性和参与度,丰富知识和信息来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5]。遴选具有潜力的优秀茶企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线上教学的有效补充,满足田间授课、实地观摩、实践实训等需要。聘请茶树种植能手、茶园管理能手、制茶大师、品茗专家、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等担任专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指导质量。此外,通过构建国赛、行业赛和专项赛等不同层级茶事竞赛活动,提升学员技术技能水平。

(六)强化政策支持,做好资金投入保障

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供给和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大力度的宣传和长周期的跟踪服务等措施安排。国家层面上要针对茶业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优化茶产业人才培育的内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各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并积极改善潜在培育对象不足、有效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等现实困境。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的踊跃投入,从而扩大培育资金的总量。充分利用好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培育政策、报名动员、培育过程、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培育工程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专项考核评估,遴选一定比例的潜力学员进行常态化跟踪服务,定期开展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学员训后现状,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便实现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茶业高素质师资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贵州茶业大事记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茶业新星——“冷泡茶”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