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EM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2023-02-10张永领梁闫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3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灾害救援

张永领 梁闫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0 引言

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灾难性和继发性的特点,给事故发生后的抢险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大量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与处置表明,仅仅依靠事发单位的力量难以实施有效的救援,还需要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多主体应急救援力量的协同参与。因此多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同不仅受到应急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金浩等[2]从系统论的角度,设计了多元救助力量协同调度系统;马晓东[3]从政府、市场、社会合作的角度,阐述了灾害应急协同治理的逻辑、运行机制和路径选择;朱敬聪等[4]利用解释结构模型识别出工业园区突发事件应急协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必要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应急救援协同的各个因素对应急救援效果的作用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故本文采用SEM(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应急救援协同因素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模型,阐明了应急救援协同影响因素对应急救援效果的作用程度,以期从协同的视角为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间的关系模型

1.1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的确定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最关键的环节是生命救援和事故处置,因此,仅从应急救援的角度,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确定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包括救援准备协同、指挥决策协同、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5个方面,具体见表1。

表1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及应急救援效果测量变量

救援准备协同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成功的前提,可以有效减少事故损失,救援准备协同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和完善协同救援的机制,确保救灾的畅通性和有效性,此外,需要加强各救援力量联合应急演练。救援准备协同包括信息数据平台协同、联动机制协同、救援能力建设协同。

指挥决策协同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成功的关键,可以科学地指导应急救援,指挥决策协同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决策主体对事故进行有效预判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救援预案,指定一位总指挥对应急救援行动进行统一指挥,其他各个参与主体分工合作。指挥决策协同主要包括事故研判协同、目标决策协同、制定救援方案协同、选择最优方案协同。

生命救援协同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核心,首先生命救援协同需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协同疏散现场的人员;其次是各专业救援队伍在全力搜救被困人员过程中需要通力协同协作;最后是各医疗卫生部门相互配合抢救被困人员生命。生命救援协同包括人员疏散协同、人员搜救协同、医疗救治协同。

事故处置协同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重中之重,首先事故处置协同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救援力量合力清除救援障碍以及恢复现场设备设施、电力、通信等;其次为减少灾害损失,及时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而协同联动;最后是为了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而通力合作。事故处置协同主要包括现场清障协同、危险源控制协同、防范次生事故协同。

救援保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服务前线救援工作,救援保障协同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支撑力量,是指为了保障救援行动的快速高效进行,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救援队伍、救援装备、救援物资和信息资源的协同保障。救援保障协同主要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协同、应急救援装备协同、应急救援物资协同和信息资源协同。

1.2 初始模型的建立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验证性因子分析工具,它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潜在变量当成可测变量来测量,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误差,可以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度[5]。根据SEM的理论知识,外生潜变量是自变量,内生潜变量是因变量,外生潜变量会对内生潜变量产生影响作用[6]。因此,笔者将救援准备协同、指挥决策协同、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作为外生潜在变量,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作为内生潜在变量。据此,建立如图1所示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图1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分析初始模型

1.3 数据调查与收集

选取某重大煤矿灾害事故为例,根据表1观察变量的说明,设置问卷调查的题项,问卷共包括6个组、20个题项。调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将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影响作用按照满意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5—非常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非常不满意。问卷通过现场发放的形式,共250份,其中回收238份,有效问卷226份,符合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影响作用分析所需样本数量要求。采用克隆巴赫Alpha值法对问卷质量进行信度检验,利用SPSS 23.0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得出各变量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值均大于0.7,说明信度是可以接受的[7]。采用KMO检验法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对问卷质量进行效度分析,得出各变量的KMO均大于0.6,表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且具有很高的效度。

1.4 模型验证

为验证结构方程模型是否具有解释力,需要对模型拟合度进行检验,模型拟合度检验主要包括卡方检验、GFI、AGFI、PNFI、PGFI和RMSEA检验,通常卡方自由度比(CMIN/DF)小于3,GFI、AGFI指数大于0.9,PNFI、PGFI指数大于0.5,RMSEA指数小于0.08,认为模型拟合度较理想[8]。由表2可知,PNFI和PGFI值均大于0.5,CMIN/DF<3,指标均达到模型拟合适配度要求,但RMSEA>0.08,GFI值为0.857,AGFI值为0.806,均小于标准值0.9,未达到模型拟合适配度要求,由于模型拟合度受理论模型、样本容量、问卷质量等多方因素影响,适配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只是反映模型的适配度不足,但适配度的指标值绝对不反映模型的可靠程度[8],因此该模型仍处于可接受范围。

表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指数

2 结果分析

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影响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及显著性等模型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对应急救援效果影响作用计算结果

经过上述模型分析,救援准备协同、指挥决策协同、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正向影响。

1)救援准备协同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救援准备协同和应急救援效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4,P值小于0.05,表明救援准备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正向影响,救援准备协同每增加1个单位,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就随之增加0.124个单位。救援准备协同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联动机制协同(0.89)、信息数据平台协同(0.88)、救援能力建设协同(0.86)。可能因为应急救援更加强调事故发生后整个过程的救援,而救援准备更加强调灾害发生前所采取的措施来减小事故损失,此外,由于重大灾害事故的差异性,前期的救援准备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灾害应急救援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所以救援准备协同对应急救援效果影响较小。但联动机制协同、信息数据平台协同、救援能力建设协同的内部相关性较高,说明可以从联动机制协同、信息数据平台协同、救援能力建设协同这3个方面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

图2 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分析拟合模型

2)指挥决策协同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指挥决策协同和应急救援效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88,P值小于0.05,表明指挥决策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指挥决策协同每增加1个单位,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就随之增加0.188个单位。指挥决策协同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制定救援方案协同(0.97)、选择最优方案协同(0.91)、事故研判协同(0.88)和目标决策协同(0.38)。指挥决策是整个应急救援过程的大脑,事关应急处置的方向和成败,因而,指挥决策协同对应急救援效果的影响较大。其中,由于应急预案对不同灾害事故的适应性的差别,需要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各决策主体根据事故的特点迅速制定出多种可能的方案,再通过对事故合理研判并结合当前的救援环境和救援力量选择最优的救援方案,因此,制定救援方案协同、选择最优方案协同和事故研判协同对指挥决策协同影响程度较大,目标决策协同对指挥决策协同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可能是因为在制定救援目标时没有考虑目标的多元性,寻求多目标的最优化。

3)生命救援协同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生命救援协同和应急救援效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80,P值小于0.001,表明生命救援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生命救援协同每增加1个单位,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就随之增加0.380个单位。生命救援协同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医疗救治协同(0.87)、人员搜救协同(0.82)、人员疏散协同(0.53)。由于灾害事故救援中抢救被困人员的生命是第一要务,因而生命救援协同对应急救援效果影响最大。其中,医疗救治协同和人员搜救协同是保证高效生命救援的关键,因此对生命救援协同的影响程度较大,人员疏散协同对生命救援协同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也是生命救援最基础的工作。

4)事故处置协同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事故处置协同和应急救援效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36,P值小于0.001,表明事故处置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事故处置协同每增加1个单位,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就随之增加0.336个单位。事故处置协同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危险源控制协同(0.94)、现场清障协同(0.89)、防范次生事故协同(0.57)。由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重点在于对突发事故处置协同上,因而,事故处置协同对应急救援效果影响比较大。其中,危险源控制协同和现场清障协同是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最关键的环节,对事故处置协同影响程度较大,由于良好的危险源控制协同一定程度上会防止次生事故发生,故防范次生事故协同对事故处置协同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5)救援保障协同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救援保障协同和应急救援效果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41,P值小于0.001,表明救援保障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救援保障协同每增加一个单位,与应急救援效果的关系就随之增加0.241个单位。救援保障协同因素中的指标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专业救援队伍协同(0.90)、应急救援装备协同(0.81)、应急救援物资协同(0.80)、信息资源协同(0.37)。由于救援保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前线救援服务,是应急救援的支撑力量,因而,救援保障协同对应急救援效果影响较大。其中,专业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核心力量,因而专业救援队伍协同对救援保障协同影响程度较大,应急救援装备、应急救援物资和信息资源供给的及时性为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保驾护航,故应急救援装备协同、应急救援物资协同和信息资源协同对救援保障协同影响相对较小。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从应急救援的角度分析了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同因素,包括救援准备协同、指挥决策协同、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5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为17个二级指标。

2)救援准备协同、指挥决策协同、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效果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生命救援协同对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效果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380,其次分别是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指挥决策协同、救援准备协同,影响系数分别为0.336、0.241、0.188、0.124。

3)在生命救援协同中,医疗救治协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人员搜救协同和人员疏散协同;在事故处置协同中,危险源控制协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现场清障协同和防范次生事故协同;在救援保障协同中,专业救援队伍协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应急救援装备协同、应急救援物资协同和信息资源协同;在指挥决策协同中,制定救援方案协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选择最优方案协同、事故研判协同和目标决策协同;在救援准备协同中,联动机制协同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信息数据平台协同和救援能力建设协同。

3.2 对策

从整体上来说,要综合考虑生命救援协同、事故处置协同、救援保障协同、指挥决策协同和救援准备协同因素的影响,从多维度做好应急救援协同能力提升工作。具体来说,针对生命救援协同因素,可以优先通过完善灾害事故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受灾人员的医疗救治,再通过制定科学的救援预案和培养专业的救援队伍提高对被困人员的搜救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无人机的辅助作用,实现通讯网络中断情况下快速搜救被困人员,此外,还需要保护好现场未受灾的人群,协同有序疏散现场人员从而强化应急救援效果。针对事故处置协同因素,强调危险源控制协同,可以首先控制根源危险源,从源头上消除或隔离危险源;其次对那些无法控制其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源要将其弱化,减小发生事故所需具备的条件;最后强化对专业救援人员和救援专家的培训教育,提高危险源辨识与管控协同的能力,进一步防范次生事故发生,对于影响现场救援的障碍,可以充分调动各层级的救援辅助部门合力实施清障工作和电力、通信、交通抢修抢险工作,优化应急救援效果。针对救援保障协同,更加强调落实好专业救援队伍协同和应急救援装备协同,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事故多发地专业救援队伍和救援装备的储备、调配体系,从而进一步提升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保障协同能力。针对指挥决策协同,可以通过完善快速高效制定救援方案协同和选择最优方案协同的流程,优化指挥决策协同的行动力。针对救援准备协同,需要依托完善的协同联动机制,构建数据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对应急救援起到基础的保障作用,首先需要制定良好的救援联动机制,确保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其次建立完善的重大灾害事故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管理平台,明确各方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后需要定期组织救援人员培训演练,提高各救援组织行动能力协同。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救援行动
突发事件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