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2023-02-10

学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章节名著

张 艳

(甘肃省通渭县陇山学校,甘肃通渭 743318)

阅读名著能够扩展视野,提高表达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名著的时间尚短,教师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调动起学生名著阅读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现状,为学生推荐名著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文学名著是具有历史积淀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瑰宝,研究和传承价值都非常高。“新课标”将名著阅读纳入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教师在名著阅读指导方面要倾注更多精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借助名著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文学审美意识。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有信心进行整本书阅读。从学生过往的语文阅读经验来看,大部分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普遍都以短篇文本阅读为主,日常在网络中还会接触到繁杂的碎片化信息,鲜少有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阅读整本书名著。而对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益处,进而学会自觉阅读。如学生认为名著篇幅太长,阅读时畏难情绪比较强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彩的导读情境,使学生发现名著内容的精彩,吸引学生主动钻研名著,探寻其中耐人寻味的故事和妙笔生花的语言,这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

第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有助于向学生渗透科学的阅读技巧。文学名著篇幅更长、谋篇布局更庞大、语言知识更充裕,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深层阅读。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理解性阅读。不同名著语言风格各有千秋,语言构建和运用也不拘一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品析语言、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独到的写作技巧表达方法等,扩充学生的感性语言储备,使学生面对长篇文学作品也能有的放矢地阅读。

第三,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有助于拓宽学生文学视野、完善综合素养。文学名著是一个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名著内容是社会和历史的投影。与此同时,名著中还会出现性格迥异的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其特有的品格特征,作者借由人物传递人生哲理和思想价值观念,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效果的最好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名著人物性格、解读名著的思想内涵,或是联系现代生活去感受名著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名著中汲取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韵味,体悟名著人物的思想情怀,从而获得文学艺术修养的升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趣味化导读情境,调动学生的名著阅读期待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渴求意识,只是缺乏自主阅读的契机。而名著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能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与文章的创作者隔空对话,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趣味的导读情境,将学生引入阅读之门。教师通过趣味导读,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名著的奇趣和可读性,调动学生的名著阅读期待,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深入地沉浸在名著阅读中。

第一,创设名著和生活实际对接的导读情境。名著内容和现代生活存在相通之处,教师创设导读情境时,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切入。如名著描写的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故事,教师就可以将现存的历史遗址、建筑图片等展示给学生,同时跟进阅读导语:“同学们,想必大家一定对这些历史遗迹有所耳闻,能说说你了解的见闻吗?”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名著主题:“在这片历史遗迹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所要阅读的文学名著就讲述了这些故事,大家想不想倾听历史的回音?”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致,从而达到导读情境创设的目的。

第二,利用名著精彩章节创设导读情境。学生阅读名著主动性不强,一般是畏惧名著的大篇幅,教师创设导读情境时,可以利用名著精彩章节,起到抛砖引玉的激趣作用。如教师可以甄选名著中1—2 个精彩章节,在名著导读阶段,先呈现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妙语连珠的人物对话的章节内容供学生阅读。学生读到惊心动魄处章节结束了,纷纷向教师发问:“老师,后面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顺势引出导语:“欲知后事如何,大家需要亲自到名著全本中寻找。”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自主投入名著整本书阅读中[1]。

第三,采用影视剧片段创设名著导读情境。名著以纸面文字为主,学生无法第一时间建立具象感知,教师创设导读情境时不妨加强引入影视剧资源。如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影视库中搜集整理和名著相关的影视剧作品片段,导读时使用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自发地讨论剧情和角色,教师作小结:“影视剧是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和翻拍的,原著中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致入微。”这样,在影视剧情境的启发下,学生研读文学名著的热情被迅速点燃。

(二)渗透科学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名著阅读能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应遵循授人以渔的原则。除名著阅读课之外,学生阅读名著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外,教师必须着力向学生渗透名著阅读技巧,才能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名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课内外名著阅读能效。

第一,渗透章节概括技巧。一部文学名著通常由多个章节构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向学生渗透章节概括技巧是第一位的。如学生初读名著某章节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互动讨论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提炼出名著章节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然后再概括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若章节中描写静物,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概括静物或环境特点,学生表述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将章节概括语句记录在名著阅读笔记上,这样学生就顺利掌握了梳理、概括名著章节内容的阅读技巧。

第二,渗透语言品析和摘记技巧。在渗透该技巧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画出名著中的特色语言,引导学生分析描写对象。常见的描写角度有人物外貌、心理、对话描写等,以及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学生答出描写对象后,教师提问:“大家画出的语段中,语言风格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突出了描写对象的哪些特点?”如语段的描写对象是景物和环境,学生品析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具体的词、句,说明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然后品味作者这样表达是烘托景物环境幽静/喧闹/绚丽/清新等哪个特点,是否起到象征/暗示/抒情/深化思想等作用。学生品析语言结束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品析结果批注在名著原文旁,并把具有借鉴价值的辞藻和句子誊写在读书笔记上,注明词句常用的描写对象,这样学生就习得名著阅读的语言品析和摘记技巧,日后也能运用这些语言收获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2]。

(三)开展名著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阅读体会的互补

学生对文学名著思想情趣的解读是千人千面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应该加强开展个性化解读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名著阅读感想的机会,促进学生阅读体会的互补,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对名著主题内涵深度探究的思维品质。

名著个性化解读活动可以在学生读完一章或整本名著后开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名著阅读内容设计话题,吸引学生参与名著解读活动。如名著以人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教师可以拟设话题:“同学们,读完这章/这本名著,大家认为书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从人物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作者借人物经历颂扬/批判了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教师提供的话题非常丰富,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展开个性化解读。学生交流阅读感想期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说清、说精。如学生认为名著中的主人公具有爱憎分明、意志坚毅等精神品质,教师可以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能否用书中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活动举例说明?”再如,学生认为名著中反映出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的状态,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出身、遭遇和结局具体说明。若学生在对名著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观点发生冲突,教师不应一语断言学生观点的正误,而要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应用名著内容、语段论证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实证论述、集思广益,从而使学生懂得解读名著内涵时应求同存异,培养学生全面、深度研析名著的习惯[3]。

(四)链接名著的人文背景,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性认识

上文我们谈及,开展名著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想要切实发挥这一功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应该重视链接名著的人文背景,通过向学生渗透与名著有关的历史、社会情况等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性认识,从而实现有效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导。

教师基于名著阅读链接人文背景时,可以从作者背景、历史及社会背景、后世影响三方面入手。如学生正式阅读名著之前,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搜集名著的人文背景资料,以图、文、短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制作名著背景课件,把重要的名著背景信息浓缩到微课件中,然后让学生自主观看课件,总体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名著的历史厚重感。再者,文学家在创作名著的过程中,会运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阅读名著时会不明所以,教师可以适时链接相关背景资料,以填补学生的知识缺口。如作者在名著中采取“用典”的写作手法,书籍并未给出注解,教师就可以搜索相应的历史典故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典故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时遇到类似的背景困惑时,也可以自主使用多媒体引擎查阅资料,从而厚植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细阅读文学名著[4]。

(五)引导课后持续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

文学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活动,语文阅读课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全程督促学生读完名著整本书,这非常考验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必须重点引导学生课后持续性阅读,使名著深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阅读名著的优良习惯。

第一,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订名著阅读计划。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名著阅读技巧后,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余活动情况,制订适宜、可行的名著阅读计划。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每天抽出1 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名著阅读,周末或假期的阅读时间可以相应增加。在读书笔记上做好每日课余活动和阅读活动的安排,优先保障阅读时间,绘制名著阅读计划表,完成当天的阅读目标就画掉一格,提高学生课后持续阅读名著的执行力。再者,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名著章节为单位制订课后阅读计划,如每天读2—3 章,确保一周15章左右的阅读量,这样也能分散学生课后阅读名著的压力,培养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名著的习惯[5]。

第二,倡议家长在家庭中陪伴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学生制订名著课后阅读计划后,教师可以将计划表发送到家校群里,同时说明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倡议家长积极陪伴孩子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并把每天的阅读情况反馈到家校群内。教师集中回复亲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是根据家长反馈在语文阅读课上为学生精细解答相关问题,借助语文教学和亲子阅读合力,增强学生课后持续阅读文学名著的质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名著阅读技巧,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完善综合素养。在实际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趣味化导读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沉浸在名著阅读中,加强阅读技巧渗透、开展名著个性化解读活动、链接名著的人文背景,同时引导学生课后持续性阅读,深化学生对名著内涵的体悟,促进学生的观点互补,从而提高文学名著阅读能效。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章节名著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国外名刊名著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