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分析
2023-02-10赵理珍
赵理珍
(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甘肃通渭 743300)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极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性问题之一。近年来,各地学校高度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的心理建设缺少系统性的安排,更多情况下所追求的是在某一方面的“单点突破”,如增加心理辅导课程、实施“心理导师”制度等,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对全面把握并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贡献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案,供学校按需要进行选择。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现状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调研结果表示,超过70%的高中生感受到压力,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压力适中且没有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压力较大的学生群体往往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两个极端”(学习成绩前10%与后10%)的学习压力反而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学习压力虽然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来源并不相同。具体而言,这一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家庭、学校、教师等外部压力,学校等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导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其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生对自身成绩的升降较为敏感,当长期没有进步甚至出现退步时就会产生较大压力;其三是社会带来的压力。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较为单一,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压力较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来源于社交焦虑。学生在时间与空间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疏离,正常的社交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加上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熟期,对于交友、恋爱等均具有正常需求,这些需求如果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了解与满足,容易影响心理健康。
(二)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高中阶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受到教学时间与师资力量的影响,教学成效并不尽如人意。当前,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进行。
首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在课堂中会讲解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意义,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行为与思想,使其遇到困难及问题时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与排解等。其次是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活动中融合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强化。最后是以心理健康教师或校外第三方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为主体开展的其他活动,如宣讲会、心理干预训练、座谈会等,在了解学生心理诉求及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开展心理干预。
上述三种方式是高中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进行选取。其中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选项”,是教委对学校课程建设情况的考察内容之一,因此应用范围最广。后两种方式无论是在应用范围还是在应用效果上均参差不齐,对于解决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贡献差异较大。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教育缺少体系化建设
心理教育依然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来进行。无论是学校增设的心理教育课程,还是利用宣讲、辅导等课外模式,均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形成持续性的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也缺少持续性的干预。基于这一现状,高中心理教育很难调动起有效的资源,也无法得到其他学科教师的有效支持。例如班主任虽然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担负起监护的责任,但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班级管理事务,很难调动精力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在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或出现异常行为时,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心理辅导教师虽有意愿,但也常常受到时间、精力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而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形成有效的干预效能。
(二)心理教育模式缺少创新
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是通过专项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如增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此种模式多以理论教学或案例分析为主,学生很难产生共情,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心理健康课程还存在课时较少、学生集中度不高、缺少实践等客观问题。其二是以个别疏导的方式来进行,如开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然而高中生群体对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敏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十分有限,以至于辅导工作很难发挥实效。其三是以各类活动为载体,例如进行心理讲座等方式。与课堂教学类似,此种方式存在时间随意性较大、学生集中度分散、缺少实践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
(三)没有形成有效的课堂融合
无论是心理教育课堂还是心理健康活动,都无法有效解决课时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主要精力依然是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辅助学生成长的一种工具。当前,教师群体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学科教育中未对心理健康进行有效融合,使得“双育”教学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学内容,也无法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引导;其二是教师缺少课堂融合的概念与意识,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也缺少融合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关于学生心理教学的案例、理论等内容来源较为有限,使得部分教师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
(四)校园环境有待优化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依靠心理教师的辅导、干预等仅能够做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动防守”,即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对其进行处置。而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如果校园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与建设,则有助于降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概率。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师、家庭及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依旧以单一的成绩为主,学校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展开,缺少课外活动及其他非考试项目的辅导,导致学生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学校环境对学生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学生无法及时获得校外信息,基本的社会交往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五)缺少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缓慢且隐性的转变过程。学生在学校感受到的压力与挫折并不会第一时间显现,而是在长期难以自我排解与增压过程中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因此家庭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观察和识别。当前,家庭教育的关注点更多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在校表现上,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重视不足。部分家庭即使在收到心理教师的健康“预警”后,也往往片面地认为是学生阶段性的表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这也是大多数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及恶化的原因之一。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构建网格化心理教育体系
针对片面化心理教育所带来的力量不足等问题,学校要通过建立具有联动功能的立体心理辅导体系予以解决。
具体而言,要达成高中阶段是心理健康问题多发时间段的基本共识,学校要明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思路,将更多的师资力量融入体系建设之中。如建立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的网格化心理管理体系,心理辅导教师作为第一层级网格,主要负责对学生指定干预方案,对重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与干预。班主任及教导主任作为二级网格,需要对所属班级内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对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予以识别与上报。各课教师作为第三级网格主体,需要配合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细分,通过交叉认知及重点关注的方式提高识别比例,并配合心理辅导教师完成干预实施。除此之外,学校也要有意识地将家长纳入观察网格中来,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共建”体系。
(二)构建三级创新干预模式
针对心理教育缺少创新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提高教育的多元化。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可以通过如下三个层级来予以教学。
第一层次为普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内容以减压为主。学生的各类压力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因此学校在心理教师的规划下可以定期开展减压活动,让学生的压力得到科学的宣泄。第二层次为谈话教学,面向重点学生群体,活动内容以心理教师谈话为主,通过此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态变化,并利用倾听等方式进一步疏导学生的压力并找寻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第三层次为综合干预教学,面向重点关注学生,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运用心理学手段解决学生的心理将康问题。
(三)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元素
针对缺少课堂融合的问题,学校要主导体系建设,为教师的课堂融合提供平台与基础,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理论水平,为教学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之间要形成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交流,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学校还要构建以心理教师为主的教研团队,对心理学在学科中的融合方法、内容、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研究,指导一线教师的融合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评估教学效果,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点。与此同时,学校要以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内容,将其纳入教师的教学创新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导。
(四)打造无压力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优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设更为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能够消除或减缓学生的压力,并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获得更强的心理“抗性”,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问题。具体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对学生开展立体评价,允许学生在非学习层面上取得成就并获得应有的认同,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避免学生出现过大的学习压力。其二开展更为丰富的校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在艺术、体育、文艺等方面的多元发展,建立学生学习压力的舒缓机制与方法。其三构建学校与社会的互通平台,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在表达、展现自我的过程中完成心理的健康成长。
(五)构建家校一体的心理教育模式
针对家庭教育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配合的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打通家长这一“关卡”,通过家长会、宣讲会等方式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让家长掌握必要的心理建设与干预知识,构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平台。通过上述建设,家庭能够有效承担起学生校外时间心理健康“观察员”的角色,并在必要时能够紧密配合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此种方法不仅能够解决高中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庭关系,避免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可能。
四、结语
针对当前学生抗压能力较弱、心理健康情况较差等客观问题,学校及社会有必要高度重视对高中生的心理建设辅导。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产生理想的心理辅导效果,学校需要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利用体系化建设形成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网格化体系,对师资力量进行有效补充;利用模式创新与课堂融合,弥补学校心理建设中的软硬件不足,并形成全动员的基本范式;通过对校园环境的改善以及家校模式的应用,将学生的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更为轻松地投入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