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2023-02-10郭兴福

学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华初中语文

郭兴福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和平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初中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最佳平台。因此,教师应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根据语文课程创设多姿多彩的人文情境,拓展学生对传统人文知识的认知面,引导学生吸纳传统文化的优质思想和精神养分,从而厚植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初中语文课程中蕴藏着优渥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精心开采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疏通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渠道,使学生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经过语文学情调查和理论实践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助于弥补初中语文缺失的教育结构。在新课改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根本导向。从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来看,大部分教师将教学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力度明显不足。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刻的意义就是有助于弥补语文教学缺失的教育结构。在抓好语文基础教学的同时,适度引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人文历史资料,或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传统风俗和人文思想,能使语文教学内容得到更合理的设计和分配,从而凸显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机体和育人职能。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是初中语文教学培养的重点素质维度,教师重视在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作用显著。比如,在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验传统文学作品的意境,领略古诗词和文言文语言凝练隽永、情味哲思深刻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便能腹有诗书、含英咀华,同时认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得到培育的重要标志。

第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才能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但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受到碎片化信息的侵扰,关注点和思想不再集中于传统文化。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民族英雄故事去感化和激励学生,使学生从中体悟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还可以设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亲身感知传统文化的无限精彩。这样,学生即便接触多元文化,也不会降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兼容并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研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自主了解传统文化的意愿是第一位的。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年代久远,所以欠缺探索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情境创设符合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需求,同时也能为语文课堂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师应联系语文课程、学生的生活实际、互联网教学素材,创设生动直观、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设计导学问题、话题驱动学生参与探讨,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产生亲近感和求知欲,从而点燃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第一,创设信息化语文教学情境,建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感知。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刺激学生思维感官,适用于传统文化情境的创设。教师应根据传统文化渗透方向,在互联网平台搜索相应的图片、视频类材料,将其编辑成信息化微课件播放给学生。比如,在关于名胜古迹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就可以在互联网信息库中搜集整理名胜古迹的摄录影像,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名胜古迹的风貌、气势等具有真切的感受。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3D 虚拟旅游软件,化身为导游角色,一边操控软件一边呈现和介绍名胜古迹的细节部位,如精巧的建筑结构、意态生动的景观壁画等,学生势必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紧接着,教师提出导学问题:“同学们,观赏名胜古迹后,大家有什么心得体会?”学生探讨后反馈:“古人的生活富有情趣,古代的能工巧匠有巧手和智慧……”教师作小结:“的确如此,名胜古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自然的灵韵,下面我们就一起饱览文学家笔下名胜古迹的风姿吧!”这样,在信息技术和教师的有效导学下,学生主动研习课文和传统文化的意愿极为强烈[1]。

第二,创设生活化语文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身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基于传统文化渗透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视野。比如,教材语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关联,教师就可以先借助图片、短视频材料,为学生重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同时拟设和提出生活话题:“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传统文化现象吗?能否分享出来?”学生随即回忆生活、展开激情交流,列举生活中蕴藏传统文化元素的事物。教师适时揭示文本主题:“虽然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洗礼,但是并未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只要同学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身边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今天的文本作者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我们一起去了解他最喜爱的传统文化吧!”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求知欲被迅速勾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情境的融合[2]。

(二)深耕教材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探究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是深度融合和渗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用简短的语言粗略带过,而是要紧密围绕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方能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必须深耕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精准定位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技能,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

第一,深耕古诗词课程,开展古诗文美读和赏析活动。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在深耕利用这项资源时,应该依托古诗词课程,开展古诗文美读和赏析活动。如在古诗词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符合诗词情感和意境的古风动漫,以及传统乐器演奏的乐曲,同时发布诗文美读任务:“同学们,在如梦如幻的古风意境中,请大家将自己想象成古代的诗人才士,随乐声吟诵本课的千古名篇。”学生美读期间,教师需要巡堂指导,让学生用“/”画出诗词语句的朗读停顿处,美读时抑扬顿挫地涵泳其情感,促进学生通过美读活动表现古诗词的韵味。美读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语言。比如,在多媒体投屏上出示诗词中的炼字,让学生合作查阅工具书、讨论解读炼字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拟、夸张、顶真、衬托、通感等,向学生讲授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古代诗人词家高深的文学和艺术造诣,积极地在古诗词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意蕴之美[3]。

第二,深耕古代寓言、神话故事课程,开展课本剧扮演活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是绝佳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应该借助这些故事,开展角色扮演形式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如在古代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发动学生合作初读故事内容,掌握故事角色和情节。随后,教师揭示课本剧扮演活动:“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请大家分组做好角色、旁白的分配,用自己的方式将教材神话故事演绎出来!”学生立即拿起道具和服装,热火朝天地开展课本剧编排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点拨学生对角色性格、心理的表现,提点学生给表情、体态和说话语气作一些修饰,传达出角色的思想和精神品质。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表现能力会得到发展,真切体会古人的才智和奇幻的想象力。

(三)钻探课文传统文化美德,塑造学生文化自信与德育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蕴含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的母体,语文课文中充溢着传统文化美德和丰富的人生哲理,落实传统文化的渗透,就意味着语文德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大力钻探语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美德,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和历史人物身上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德育素养,从而促进学生修身立德、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达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

教师在钻探语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美德时,可以引入和课文有关的拓展性历史人文资料,辅助学生感知文章或人物传达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如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呈现作者遇到的人生挫折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等资料,同时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作者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坦然的心态,取得传扬千古的人生成就,他身上的哪些思想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自主悟出作者身上的闪光点,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浸润。比如,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课文阅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剧作品片段,带学生重走中华民族艰辛卓绝的发展历程;或是根据课文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故事、红色革命故事等,然后引导学生探讨:“你被这些民族英雄和红色革命人物身上的哪些精神所震撼?这些英雄人物前仆后继、舍生取义是为了什么?”学生探讨后汇报:“民族英雄和革命人物身上具有舍生忘死、不畏强暴、愈挫愈奋的精神,他们的奉献和捐躯是为了民族大义和救亡真理。”这样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就得到了培养,产生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和国家使命感[4]。

(四)组织传统文化课堂实践,培育学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和实践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想要增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力,必须策划和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课堂实践,使学生在眼耳口手脑的共同参与中,深刻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要义,从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育学生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语文课堂实践,第一宗旨是让学生的身体、思维和情感都动起来。比如在关于传统节日风俗的阅读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实践材料发放给学生,同时发布课堂实践任务:“同学们,课文中的传统节日提到一些装饰品,假如我们要举办一场节庆活动,请大家动手合作,利用材料创意制作节日装饰品。”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到互联网平台搜索装饰品的花样、纹样,使学生感受到亲手制作传统节日装饰品的乐趣。再比如,如果阅读文本中涉及传统民族歌舞文化,阅读探究完毕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歌舞表演视频,鼓励具备文艺特长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载歌载舞,让课本上的传统民俗图景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教师最后再引导学生品评传统民俗歌舞的风情和特色。这样,传统文化课堂实践活动得到高质量的开展,学生势必会付诸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弥补语文课程缺失的教育结构,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的培养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改中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渗透目标,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研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深耕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钻探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美德,组织传统文化课堂实践,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的精神视域得到文化养分的润泽,从而塑造学生文化自信和德育素养,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教学改革质效。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华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我和古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