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3-02-10刘春雷
赵 灼 , 刘春雷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505;2.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在初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面对目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就业心理压力不可避免,这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如何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动力,探究农村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引导其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并为其就业压力提出可行性的疏解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2]。
1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为解决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调节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坚决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与工业全面对接,拓宽“三农”问题的解决渠道并优化解决路径,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支撑,要解决人才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留住人才,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目前,农村面临着乡村振兴主体缺位、创新性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号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凭借大学生长远的目光、开阔的眼界、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意识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领农民挖掘潜在经济发展资源,完善产业结构,进一步开拓互联网市场,拓宽增收途径,促进产业融合和优势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3]。
2 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压力表征
2.1 就业现状
从2000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了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4]。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庞大群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毕业生总量大、竞争力不足、社会资本缺乏等严峻考验。加之近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部分企业缩减用人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即失业”“低质量就业”使得高校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2.2 压力表征
1)出现持续性的就业焦虑[5]。就业焦虑不仅出现在临近毕业的学生群体中,在对全部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初期就出现对未来就业和发展方向焦虑和逃避的情况,尤其突出在自身经济水平较落后、就业岗位和渠道选择较狭隘的地区。在对农村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时发现,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部市场形势的不明朗使得部分学生过早地产生就业焦虑。
2)自我认知的消极心态[6]。尽管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年,但农村和城市的资源差距依旧很大,在判断自身是否具备应聘所需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时,消极对比而产生的压力会使农村大学生习惯性从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家庭支持无优势等方面衡量自身价值,导致出现自卑和落差心理。
3)认知不足的盲目自信。对自身和外界环境认知程度过低,缺乏衡量和考虑的能力,无法对自身精准定位。研究发现,由于学历提升等外部条件的出现,部分农村籍学生急于寻找一份好的工作去分担家庭负担,但由于缺乏就业资讯、期望过高、对就业市场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其在就业时出现挑剔、被动的情况,反而增大了就业压力。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归因分析
3.1 返乡就业对人生价值的实现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与适宜就业岗位量的不足导致了就业供需不均衡。近年来,虽然各地方针对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但效果有限。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更多倾向经济较为发达但就业选择较少的大、中城市或省会地区[7],对于人才稀缺且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则不会过多关注,同时认为经济落差较大的中、小城市对于年轻人的价值实现无法提供优质的资源。然而近年来,部分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通过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村融合发展等有利政策,推动了家乡的发展,为反馈家乡、建设家乡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人力资源回流农村,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推动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3.2 家庭期望对农村大学生乡村就业抉择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处于心理发展不完善、极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年龄阶段,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8]。对于部分农村大学生家长而言,传统的乡村理念是考出偏远落后的家乡,在大城市找到一份“铁饭碗”的工作,这才是光耀门楣且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在此思维模式下,非但无法帮助大学生缓解由于很难找到适合工作而产生的就业压力,还会在其考量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事业的意向时,进行干涉和反对。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就业政策和形式在不断积极调整,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台了系列政策与措施,尤其是对偏远基层岗位都有一定的待遇倾斜。但如果大学生还是按照传统观念片面寻找就业岗位,盲目跟风、摇摆不定,就很容易错过就业机会,反而加剧就业压力。
3.3 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认为就业单位会侧重考量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但出现明显就业压力的高校毕业生往往认为自己缺乏实践能力,并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的机会和经验的积累。因此,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缺乏人脉资源、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人文和经济环境等问题,滋生了高校毕业生的负面消极情绪。农村大学生出生在农村,多年成长的情感沉淀让他们了解农村的人、事、物,熟悉家乡的发展优势和不足,这一得天独厚的实践经验让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政策优势,也更容易抓住机会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3.4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抉择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便捷的网络和多样化的信息渠道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和错位情况,对乡村就业出现认知偏差。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仍处于判断观念不稳定的阶段,对社会的认知容易受到如“网红带货”“粉丝流量”“躺平”等网络现象中的价值观影响,加之家庭的过度保护、各类就业政策的宏观影响,大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最新的就业政策,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出现虚荣心理,并未深入长远思考自身的职业生涯应如何规划。在出现就业焦虑时,也并未思考如何解决和面对,而是选择逃避和持续散播焦虑,直至出现“慢就业”等现象。
4 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4.1 树立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认同感
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方法在于需要让农村大学生科学合理全面地认识自己,最大水平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规避和弥补自身的劣势,并完善高层次的发展需要。以高校作为主导,结合现代大学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就业缺乏明确方向性等特点开展各项活动,引领其树立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农村农业发展,引进技术培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用“‘三农’+互联网”的全新销售模式在家乡搭建发展平台等,彰显自我价值的同时合理缓解自身就业心理压力。
4.2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社会环境
引导大学生正视就业压力,首先要完善其社会支持系统,寻找有归属感的成长和工作环境。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以强烈的乡土情结作为联结的工作有利于他们在支持系统中与父母、亲友共享生活,在压力面前增强心理系统弹性,快速进行重建与恢复。同时,乡村振兴、大学生基层就业是需要通过实践行动开展的,乡村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完善宏观社会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近年来,各地乡村处于结构转型优化和创新驱动带动乡村振兴的攻坚阶段,产业占比优化、紧缺项目建设,提供优秀创业项目,包括水电通信等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设,都是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客观支持的重要前提。在对支持的利用度进行衡量时,面对危机的信心和稳定的就业前景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压力调节最好的保障[9]。
4.3 重视媒体舆论,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扶持力度
拓宽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家庭及学校在就业选择中的渠道,做好就业政策的解读和掌握工作[10]。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虽然依旧落后于城市地区,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下,农村生活及精神文明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新农业领域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增强,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潜能。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各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平台,对农村发展的新面貌、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惠民政策以及建设新农村的新时代使命进行充分解读,以消除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担忧和焦虑,增强其农村创业就业的信心。
4.4 因势利导促进乡村人才区域平衡发展
引起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和学生本人由于成功升学而产生的过高评价,导致其在就业选择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在部分学者对疫情前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其呈现缓和现象,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求稳心态更为突出。在此形势下,因势利导推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势在必行。疫情导致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择中、小城市就业的意向增加,各地区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力度推行“大学生村官”项目、“三支一扶”项目等,进一步鼓励农村高校毕业生选择返乡就业、基层就业。同时,各地区在布置实施经济复苏计划时,应针对农业农村建设、中小微企业建设进行政策倾斜,结合学生求职就业心态,提供就业优惠服务,落实对应的福利待遇,灵活运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扶持策略,在税收减免、项目审批中发挥自身优势,坚定学生就业选择的信心,加大力度吸引更多有意愿的大学生留在农村就业。
5 结语
总而言之,缓解农村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家庭、高校、社会、政府多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拓宽就业渠道,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做好人才资源的平衡与合理化,多维度促进就业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才能实现农村大学生的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