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山核桃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2-10郭为聪张杰康
郭为聪,邓 慧,张杰康,王 伟
(滁州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Koch]也称长山核桃、碧根果、薄壳山核桃,属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落叶阔叶乔木,是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干果树种之一,也是一种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功能[1-4]。林下经济是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在不影响原有土地使用方式的大前提下,借助已建成的林地特有立地条件,将有发展前景的其他动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新的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是对资源高效、循环、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5-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合理利用林下土地和空间,促进经济林与林下经济产业共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当下关注热点。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为前提,遵循生物学特性和规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种养殖综合体系和模式[7]。科学配置林下经济能有效解决美国薄壳山核桃生产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本慢、单一林业资源利用率过低等问题,也对提高林农育林积极性、促进林下经济向着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美国山核桃概况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已有100 多年历史,种源地为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在我国亚热带东部、长江流域和西南省份等最先开展了引种试验和推广种植,到2017 年,美国山核桃在我国的栽培面积约4 万hm2[8-10]。云南省于1974-1999 年陆续引种美国山核桃40余个品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自1974 年开始从江苏、浙江等地连续多年采集不同种源的种子,在乐山县平兴国营林场建立了四川省美国山核桃优良种源试验基地[11]。近年来,安徽省滁州市大力开展美国山核桃推广工作。截至2020 年底,滁州市规划美国山核桃1.17 万hm2,创建了国家林业局美国山核桃良种基地和国家林业局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滁州市将全椒石沛、来安半塔、定远蒋集打造成为3 个碧根果特色小镇,全椒县获批“中国碧根果之都”称号(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颁发)。截至2021 年,发展美国山核桃林地面积已突破0.47 万hm2,拥有7 个国家级示范基地。于2019 年,全椒县的美国山核桃产量100 多t,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
2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需要因地制宜,采用科学配置的方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等经营项目,从而形成一种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化产业协调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现代林业经营模式[1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助于促进传统型林业产业向现代化林业产业的高效转型,并能实现生态环境提升与经济增长的目标[13]。美国山核桃作为果材兼用树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林种植,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4]。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单一化种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增加林农收入和快速发展林业产业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以及促进林业产业生态化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林业的重要课题。
与传统单一的美国山核桃林地经营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立体复合生产配置的林下经济模式可以缓解美国山核桃因营养生长周期长而导致的前期投资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问题。林下养殖动物可以有效抑制林下杂草生长,防止其与美国山核桃幼苗竞争养分;动物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促进幼苗的生长[15];林下种植的农作物、观赏花卉、中草药等为林农开辟了增收渠道,丰富了农田景观。林下经济对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林下经济模式
以林地及其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进行指导,美国山核桃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观光旅游等[16]。
3.1 林下种植
林下种植是指利用林下空地资源,间种、套种适合当地生长的其他农作物,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主要包括林药、林菌、林粮、林油等[17]。粮类作物一般属于浅根系,而美国山核桃属于深根性树种,二者根系分布层次不同,吸收不同层次土壤的养分,美国山核桃甚至可以吸收利用许多土壤中农作物难以利用的矿物质元素[18],因此,在这种模式下避免了林木与作物争肥争水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据报道,对美国山核桃幼树林和初果林进行林下套种,夏、秋季可以选择大豆、花生和玉米等,冬、春季可以选择小麦、碗豆、蚕豆或绿肥[19-21]。研究表明,在美国山核桃林间行距4m,田间荫蔽度为15%~20%时,采用紫山药-黑大豆-紫山药种植方式要优于紫山药-紫甘薯-紫山药的种植方式,而第2 种方式可能引起土壤连作障碍,需要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除林粮外,林药和林菌模式在林下经济领域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林药模式的药材主要为盘叶忍冬、连翘、黄姜、柴胡、黄连、金银花、桔梗等。林菌模式种植的菌类主要有天麻、黑木耳、香菇、茯苓等。并且,种植菌类的效益要高于药类植物[22]。
3.2 林下养殖
林下养殖是指利用林下特有的立地环境来养殖畜禽和水产等,例如林禽、林畜、林蜂、林渔等[23]。山核桃林下立地环境可为鸡、鸭等禽类活动以及觅食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禽类排出的粪便又可以作为林木的有机肥料,进而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群落关系。据研究表明,在山核桃林下养鸡,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24],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pH 值升高,速效磷含量下降。
3.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林产品加工业在我国林业产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通过林下产业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林下产品加工多处于对竹笋、食用真菌、野菜、中草药等的采摘和初加工阶段。在加工流程上,应引进现代工艺对初级产品进一步深加工,通过创新型技术手段,增加产品工艺含量及提高产品附加值。林产品企业也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企业产品种类,从而打开新的市场。这将有效促进林下产品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5]。
3.4 林下观光旅游
林下旅游是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延伸,是最具潜力的林下经济模式[17],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作用[26]。林下森林旅游将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创造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康养等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27]。
4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不完备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道路、水利、电力以及通讯网络等[28]。林区尽管具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在一些硬件设施基础上较为薄弱,限制了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2 投入不充足
林下经济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小规模企业和林农家庭来说是极大的困难。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林业发展投入的资金占比较少,如果后续资金链短缺,对于林下养殖、种植以及各类林产品研发及制作等各类林下经济模式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9]。
4.3 特色不突出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林下产品相似度过高,缺乏地域特色,增大了产品滞销的风险。大部分企业均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再加工、深加工,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30]。此外,在市场流通体系中,各产业未能形成集聚效应,无法发挥产供销一体化的低成本、高效益的优势[31]。
4.4 技术难落地
科技能力水平是决定林下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而人才引进又决定着科技能力水平的层次。科技研发方向只有来源于生产第一线,并与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人才队伍水平紧密对接,才能持续将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落地生根。
5 林下经济发展建议
5.1 创新林下经营模式、优化产销推广体系
根据美国山核桃林区及周边地域产业特色,创新和升级林下经济模式,提高产品质量,通过产品设计和深加工,不断提升林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利用自产自销的优势为林农获得更大的利润。采用“互联网+”的模式,聚集特色产品,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的模式,扩大所销产品分销范围,从而增大交易订单数量,减小农副产品因为滞销带来的损失[32]。
5.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林下资金投入
改良优化水、电、通讯设备基础薄弱等问题,打造出生态、绿色、可信赖的林下经济产业形象。重视产业物流系统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切实保障林下产品的销路畅通。资金方面,首先引导林农投入自有资金;其次,提倡金融机构开发出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让林农们根据自身需求选取合适的贷款方案[33],合理用好各项财政补贴和奖励[34]。
5.3 推动人才引进、加强科技支撑
林下经济产业能否妥善经营管理与众多学科领域是息息相关的,合理的科技应用会更好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应重点培养相关科技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以及研究院等开展广泛合作,从中吸纳人才,培养出专业的林下经济科技人才队伍。其次,政府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关于林下经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最后,将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于实践中,让科技成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5.4 培养消费场景、打造区域特色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绿色消费逐步成为市场的热潮。人们开始渴望原生态、无公害的绿色健康食品,而林下经济作物产品符合绿色健康食品要求。只有培养出良好的产业形象,才能让品牌深入人心,占领市场。企业不仅要从原产品入手,以健康、安全为第一要义,还要注重产品的包装,可适当添加地域历史、人文等特色文化,提高林下产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