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看见高效心理课里的“慢艺术”
2023-02-10苏巧妙福建省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厦门361000
苏巧妙(福建省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厦门 361000)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相当高,目标达成理想的课堂。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对“高效课堂”很困惑,毕竟在开始思索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之前,多数人都曾受过“教育是慢的艺术”和“静待花开”等“慢教育”理念的熏陶。长久以来,也有一些心理教师粗浅地采用类似二元论的方式,将此二者置于课堂教学天平的两端,似乎提及“高效”就很难“慢下来”,也就更难抱持守望的态度去静等每一朵花的绽放,心理课也因此进入了“发展瓶颈期”。
作为一名愿意深度探索心理课效度的师者,如果曾走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启发式提问,聆听他所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的思想”;如果曾走进杜威的“做中学”体验式教学,就能觉察到,他其实早已睿智地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从得到教师的共情开始的”;如果曾走进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循其奥义,转变长期以来问题解决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关注对人的优势、美德与幸福感的培养,也就能借此窥见教育对“人”的理解的发展历程,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领悟“高效课堂”的真谛,理解“我们越是慢下来,就能越快地找到改变的源头,缓慢就是最好的快速”,看见高效心理课里也蕴含着“慢艺术”。
一、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见化于高效心理课里的“慢转变”
高效课堂,向先进的理念要高效。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觉察到,帮助学生获得沉浸体验以及建立积极关系等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幸福与主观幸福感[1]。高效课堂需要师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提到“以生为本”,便离不开作为师者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深度认知和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指导。在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里,科学的数据已经向当下的心理课发出直观警示——单靠听讲、阅读、视听、示范等“以教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内容平均存留率不到30%。因此小组讨论、实践、教会他人等“以学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更好的选择”。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这样的主动式学习,自然离不开群体协作的积极力量,因此如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科学组建小组合作并发挥其真正的效用,成为高效课堂着力突破的重要方面。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行为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生活环境是构建积极品质的支持力量之一[2]。研究表明,当学生生活在充满关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围中时,他们更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合作秉持“便于教师无障碍地走到每个学生的身边”“让学生无障碍地起起坐坐”“位置相对固定”等原则,这些“目中有人”的小原则里蕴藏着一个师者对积极心理学理念“接地气”的运用,也彰显着一个师者在教学中秉承的“人与人的尊重”“亲其师,信其道”“理论化为实践”等大智慧。心理课上,先有了“人”,才有了一切的积极可能性。
二、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见系于高效心理课里的“慢关系”
高效课堂,向和谐关系要高效。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是积极助益的共同体、积极回应的同盟体、积极体验的共通体[3]。近年来,教育心理圈的同仁们都奔跑在探索心理课2.0 的道路上,也竭力想勾勒出能真正对接新教改要求的心理课该有的样子。从精神分析走向人本主义,从近代认知行为疗法到后现代具身认知,心理教师团体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汲取,统整,试图集所有的流派和技法于一身。但只要心理教师愿意站得远一点,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样貌,便不难发现,这终究不是改变学生的学习认知的关键点和发展自身学力的新台阶。如果一个心理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过硬,但始终无法与学生形成信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心理课将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内心,高效课堂也将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追求。觉察,而后诱发针对性思考。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老师说:“教育学,就是一门关系学。”这句话恰是关于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最好的诠释。
诚如心理学界的行话“关系大于技术”,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课堂,也倡导唯有在流淌的团体动力场里才能生成高效的课堂,即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我”与他人的对话、“我”与“我”的对话,是构成课堂良性互动氛围的重要方法。而要营造出这样的团体动力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咨询理论与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能为心理教师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支持[4]。倾听、共情、真诚、澄清、价值中立、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核心技术,恰是“织出”师生之间情感联结最好的针线,一针一线慢慢织,才能织好师生关系网。换言之,也才能有效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法,在师生之间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进而促进双方的关系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以保障心理课堂的有效推进,进而高效达成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见置于高效心理课前的“慢准备”
高效课堂,向课前准备要高效。《积极品质和美德:手册与分类》一书中描述了各种能使人获得幸福感的积极品质与美德,其中包括几乎世界上每个文化都认同的六大美德(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正义、自制和超越自我)和二十四种积极品质。心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到,备课是一个需要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目标,依据相关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基石,用心设计,精益求精的过程。但现实中却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往往很快,快到只要一个老师多留心加入几个群,关注几个公众号,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无限的教学资源,拿来即用。这样的备课“目中无人”,教学效果不得而知。
一名拥有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的心理教师,懂得享受备课的“慢过程”,明白自己想上什么样的专题,想用哪些素材,都需要在“人”字上多点思量。备课不是简单拼接一堆琳琅满目的素材,备课是认真书写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因此,心理教师在备课中,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慢慢备”。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叶芳院长曾在其讲座上呈现一位语文老师的日常一课——语文书上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这便是“请站在课程标准的高位俯视你自己设计的每一节课”最好的体现。因此,高效心理课堂的准备,绝不是快餐式的“拿来主义”的复制粘贴,更不可沦为“媳妇熬成婆”式的“尽吃老本”的老调常谈 。它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站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高位,找到与课堂相接的心理发展具体目标与学段要求,对标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教学效果才不至于沦为“夸夸其谈”的伪高效,心理课堂才经得起检验,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育人目标[5]。
四、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见藏于高效心理课后的“慢协作”
高效课堂,向团队协作要高效。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能更客观地认识到团队里的每个成员“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快慢之别;没有缺点被标记,只有特点被看见;没有差生的存在,只有差异是常态”,也能更加立体地看待一个人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与需求,并能更加柔软地与其相处。这一点,在教师面对学生群体时是如此,对于师者融入成长共同体也是如此。一个师者对高效课堂的求索,如若选择了孤身只影地苦苦寻觅,往往容易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因此,维系好共同体的互助协作关系,让每个人在团队中因有了对人更深刻的理解与共情,愿意开放自我,悦纳他人,乐于与不同的人结伴同行,做到彼此欣赏与鼓励,包容与扶持,进而在集体教研中肯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1+1”大于2 的合作效益。高效课堂的探索之路,方才能走得长远长久。也只有在这样的同甘共苦中,才有机会聆听到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听见课堂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而推进“人人都是心育者”的理念落地实施,实现2.0 版心理健康教育课“课课掷地有声”的美好愿景,迎来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所描绘的“技”和“心”相结合的“妙花”绽放的一天。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发展心理教师团队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需要有意识地促成团体成员具备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热情”“友善”“仁爱”“团队精神”等积极心理品质,助力团体顺利经历目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的“慢过程”,助力个体获得集体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形成向上向善、积极稳定的发展性团体。
五、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看见高效心理课里的“慢艺术”
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原点聚焦于“两率”问题,即降低课堂的精力流失率和提高学生的高效学习率。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心流体验就是回答“两率”问题的最佳答案。心流是指个体全身心贯注于某种活动时所获得的一种积极心理感觉,而心流体验是感受这种愉悦、充实及忘我等独特感觉的体验[6]。心理教师在心理课中要有“慢”的教学艺术,能根据产生心流体验的 “四要素”,渐进地创设引力十足的活动,让学生课堂上精力集中;内容设置符合发展需求,学生能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清晰可达,学生能即时获得反馈结果;任务难易程度适度,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实现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助力学生感受心理课中心流状态的“慢美好”,同时辅以“产婆术”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获取积极力量,并在课后“做中学”拓展活动中形成优势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