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炜小说《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
2023-02-10冯潇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冯潇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独药师》是张炜在2011 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五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基督教徒登陆山东半岛,传统教育与医疗被西式学校及西式医院所干扰,半岛的养生世家季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小说以长生秘籍为背景,将时代与革命相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神秘色彩,将季府传人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倔强追寻描述得淋漓尽致,并一以贯之涉及张炜小说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本文将分析张炜长篇小说《独药师》中流浪意识的内涵、形成原因及体现。
一、流浪意识的内涵
(一)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你在高原》《九月寓言》《我的田园》等作品都展现出主人公对自由的倔强追寻。《你在高原》中的宁吉虽然年事已高,却执着于寻找醉虾,不远万里骑着大红马跨越南方,有着令人无法理解的痴狂。《九月寓言》中的小村人不断奔跑、停留、再奔跑,漂泊、栖居、再漂泊,实际上也是对心中理想的倔强追寻。小说《独药师》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倔强心灵”。张炜的流浪意识并不是单指单纯的“倔强”,不是简单地与性格相关,而是指一份倔强追寻纯洁的流浪心灵,是指对真理的爱与自由追寻。有着这种心灵的人不会搞机会主义,他们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对真实和纯洁度有着至死不渝的追求。《独药师》中季府老爷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追寻都与这种生命品质有关。张炜怜惜有着这样心灵和品质的人,愿意把心血之作献给他们,他作品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无不表现出其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二)对人类精神构建的思考
精神是一种能够自由活动、有生命迹象的属于生物范畴内的存在形式,而构建人类精神一般指构建人类良好的品性。张炜本身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快节奏的生活逐渐成为潮流,一部分人变得急功近利,本应自由纯真的人性逐渐被改变,也不再对质朴美好的事物进行追寻。张炜曾说过,人一旦陷入物质潮流中,再想葆有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敬畏之心,将是十分困难的。功利化的、太切近和太直接的文学表述,将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物欲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张炜希望人类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提防盲从盲信的潮流,不能失去原则,要自立自为,对传统的至善至美进行倔强的追寻。张炜的《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实际上包含着对人类精神构建的思考。
二、流浪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作家本身的价值取向
张炜1956 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市,与三毛、余华、朱文、王朔、巴桥、李博、林芙美子等作家的流浪意识不同,他身上充满着山东人质朴的气息,他崇尚追寻自然和传统,反对现代急功近利的风向。张炜笔下的流浪客体更多的是一种构建出的精神寄托,而非实体,这些流浪者是张炜构建的倾诉内心的寄托,能安抚不安的心灵,让人充满快乐。张炜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涉文坛,在长篇小说《古船》发表后,他的作品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2011 年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后,更是引领了一股“张炜热”。张炜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他的作品坚持民间立场,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张炜本身追求自然和美好,坚守知识分子的本色。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现代社会,他常常思考如何呼吁人们构建精神文明,如何对苦难进行救赎,如何在流浪中走向美好。张炜笔下的主人公常常对自然大地有着难以言说的热爱,对于美好的爱情有着非凡的渴望,对家族精神和家族使命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流浪意识中有着和乌托邦类似的精神寄托,将流浪作为作品的切入点,通过对不同作品中主人公不断流浪、不断漂泊、不断出走的精神之旅的描述,表达出张炜自身对于理性精神、传统文明和更深层次的美好人性的呼唤。流浪是张炜笔下知识分子进行自我解脱、完成自身使命、得到自身升华的必经之路,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炜流浪意识的形成与其个人的心路历程和价值观密不可分。
(二)现代人对苦难的救赎
张炜起初是带着田园风格闯进文坛的,他的一系列作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温暖,让人们感受到真善美。但从《古船》开始的后期创作中,张炜的写作风格从清新秀丽、对爱与真善美的歌颂转向了对苦难生活的叙述,其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流浪意识。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对生命意义的评价。苦难的价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学会怎样去面对,与其说是一种做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张炜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有各自的苦难,苦难抑制了他们身心的自由,但是苦难也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的抗争精神,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在种种苦难面前,张炜拒绝随波逐流,他坚定地迈向自己心中的山川大地。张炜用自己的笔构建了一个以流浪者为主体的世界,建立起自己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他的流浪意识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而是以流浪者主体的角度完成作品,将自己作为流浪者本身,深入描写流浪者生活的各个角度,从家族历史、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将流浪者寻找苦难、体验苦难、在流浪漂泊中尝试解决苦难等心理都融入作品,从流浪角度实现对苦难的救赎。张炜认为这些主人公在经历苦苦地思索和追寻以后,找到了救赎的方向,他们虽然出于不同的原因开始流浪,但是都通过流浪到达了心中的理想之地。张炜的文学创作中也处处体现着儒家文化的精义。他笔下的人物经历着时代巨变,饱经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苦难,他希望通过流浪意识让人们铭记历史,并以史为鉴,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向美好生活追寻。《独药师》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主要人物之一是徐镜,他在革命带给自己的苦难中选择去流浪,虽然一开始他对革命的了解甚微,但在不断探索中,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最终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即使最后被杀害,他也通过流浪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张炜的其他作品也都表现出了现代人对苦难的救赎,这也是张炜流浪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流浪意识在《独药师》中的体现
(一)对长生的追寻
中国人对长生的渴望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历朝历代上至天子,下至贫民,都对长生有着迫切的渴望。古时的人们常常通过炼丹,将一些对身体滋补有好处的药材炼制在一起,以祈求长生。据说,在胶东半岛大概每一个城市或村庄里都有专注修炼长生的人。《独药师》便是以胶东半岛的养生世家作为叙述对象,讲述了养生家季昨非的故事。季昨非等养生家对长生的追寻,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流浪意识。季昨非使用祖传的丹药配方配合打坐,追求长生。季昨非生活在革命时代,注定无法心平气和地钻研长生;而处于严格管教下的季府少爷,在继位后受到了美色的诱惑,更导致他无法静下心来。在受到西式医疗方式的冲击后,他虽然一开始拒绝,但最后选择接受,中西并用,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他没有放弃,在不断流浪,不断漂泊中,追寻自己长生的理想。
(二)对爱情的追寻
季昨非从小被严格管教,对爱情和性有着朦胧的期待与追寻。在他继承家业,决定重振家族产业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爱情。朱兰是从小陪他长大的侍从,是与他联系最密切的女性。养生家要注重心灵的稳定,心平气和,能放下世间万物,爱情是所有季府主人都要面临的一关。在季昨非青春萌动的时候,朱兰是唤醒他性意识和爱情的女人。在邱琪芝得知了这件事后,派出鹦鹉嘴和季昨非发生关系,让季昨非体验到性,希望他以后放下冲动,不被爱情左右。可是邱琪芝为季昨非安排的仅仅是“性”的体验,季昨非仍然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寻和向往,邱琪芝安排“酒窝”与他发生关系,希望通过“性”的体验转移他对爱情的向往。不同于鹦鹉嘴的彪悍可怕,“酒窝”温柔甜美,季昨非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一天在街上,季昨非偶然碰到了“酒窝”,并决定跟随她到她的住处——小白花胡同,于是与“酒窝”发生了进一步的关系。从此季昨非流连于小白花胡同,而胡同中的女子皆为普通人,对养生一窍不通,季昨非向她们传授养生之道,她们却不以为然。在小白花胡同,昼夜颠倒,饮食不均,季昨非逐渐憔悴。朱兰看见季昨非逐渐消沉,极力劝说他不要再前往小白花胡同。季昨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沉溺于朱兰的温柔体贴,向朱兰真心告白,可朱兰却以自己向老爷夫人许下承诺为由拒绝了他,这让他痛苦不已。在经历了两段情感的流浪后,季昨非也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寻,而是选择继续流浪。后来他遇到了真爱——麒麟医院的陶文贝。在革命年代,他愿意为了陶文贝四处漂泊,在得知陶文贝要调往燕京工作后,他决定追寻陶文贝的脚步,前往燕京。季昨非对爱情的追寻历经坎坷,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他选择为爱情倔强地流浪,最终收获了真爱。在《独药师》中,季昨非对爱情的追寻充分体现出了张炜小说中的流浪意识。
(三)对革命的追寻
《独药师》的创作源自张炜偶然之间接触到的一些关于长生与辛亥革命的资料。历史上,大家知道“南黄北徐”,“黄”是指黄兴,“徐”却知之甚少,“徐”指的是徐镜心。《独药师》中徐竟的人物原型就是徐镜心,徐镜心短暂的四十年生命中把全部热情都放在革命上,想的事情全是革命,也随时可以为革命献身。而小说中的徐镜也一样,他想通过革命来解救苦难的人民,为了革命,他甘愿放弃季府安逸的生活。虽然徐镜在革命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到处漂泊,但他仍然倔强地坚持,在流浪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季府主人季昨非,虽然一开始对革命不理解,对徐镜不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革命的意义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兄长,为了革命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见《独药师》无论是从历史背景还是虚构人物上来说,都将革命与流浪意识相交织。
四、结语
流浪意识贯穿张炜的小说创作始终,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流浪意识,张炜本身对流浪意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自身的价值观和当下现代人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苦难都对他流浪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小说《独药师》中,主要人物对长生、爱情、革命的追寻,无不体现出流浪意识。流浪不意味着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追寻心中的理想,即使是远方的理想世界,也需要有流浪的心。张炜希望通过流浪意识,呼吁人们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要忘记自身最质朴的情感,小说中的人物尚且愿意为了美好去流浪、去漂泊,现实中的人更应如此,要具有流浪意识,勇于流浪,不被急功近利蒙蔽双眼,要通过不断探索,追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