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的文化意蕴

2023-02-10王旭泷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郊游教化王阳明

⊙王旭泷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作为诗人,王阳明善于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各类典故及其相关人物形象,以他人他物来披露自己的内心。而通过探寻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的文化意蕴,或可从中一窥王阳明内心的所思所感,感受王阳明诗歌的文学和思想风采。论及王阳明诗歌中的“曾点形象”,其出自《论语·先进篇》中曾点鼓瑟的篇章。面对孔子的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回答了自己的打算如何在施展自我才华去治理国家的理想抱负。而曾皙未言自己之所能,只是描述了一种无忧无虑、人们和乐相处的快乐生活,并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之情。

曾点之语,在后儒中渐渐形成“曾点气象”的体系化理解。朱熹曰:“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①这大概是从个人角度,对曾点之答的理解,即“自然洒落”之心;程颐曰:“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②这可以理解为从社会教化角度,对曾点之答的理解,认为曾点符合孔子礼乐教化以期各得其乐的教育目标;程颐又曰:“曾皙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孔子之志……”③这可以说是从社会理想的角度,对曾点之答的理解,即认为曾点言行是符合孔子不畏世俗、意志高远的理想追求;程颢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若知‘为国以礼’之道,便却是这气象也。”④这则是从国家治理角度,对曾点之答的理解,即一种对尧舜理想社会的治国追求。

简单来说,对于曾点气象,以宋儒为代表的士人从中感悟,大致形成了个人、社会、治国等角度的思考。在个人角度来讲,曾点的鼓瑟咏歌,是通过郊游嬉戏,形成的一种自然洒落之情,是一种个体愉悦之乐;从社会教化角度来讲,“浴沂”“风咏”“舞雩”象征一种通过名山胜水的环境,通过自然涵咏,达到成德成圣的教化之乐;从社会理想角度来说,是一种追求圣学之道的理想追求,面对世俗不解仍志意高远的狂者胸次;从治国角度来讲,这暗合儒者“发乎情,止乎礼”的生活情境,无疑是一种尧舜气象的治国理想。

本文以《王阳明全集》中包含曾点形象的十五首诗、组诗为文本去分析。一代大儒王阳明,其对曾点的理解,有宋儒理解曾点气象的共同的特征,也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

通过梳理分析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的文化意蕴,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的文化发展:从仕之初,王阳明在郊游之嬉中面对贬谪之难,获得自我解脱;而后,王阳明在山水间给弟子讲学,感悟在闲适中现化育、洒落中现礼乐的教化之乐;经历磨难后,王阳明在追求圣贤之道时领悟胸怀天下,无惧世俗不解的狂者胸次;最后,王阳明在追求尧舜治国理想的过程中孕育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王者气象。

一、曾点形象与郊游之嬉

王阳明一生乐于郊游嬉戏,在郊游嬉戏间寄托了自己洒落、悠然、闲适、隐逸等思绪,也孕育了嬉对苦难的文学气度。在郊游的洒落之中,王阳明领悟:“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耳。”⑤可以说,在郊游之嬉中王阳明获得了“心体不累于欲”之愉,其诗歌有自然之气度。

在贬谪期间的郊游中,王阳明在山水之间孕育了一种嬉对苦难的洒落自得之愉。

“溪风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开。”⑥赴谪途中,王阳明来到杭州南屏山,此刻王阳明虽遭受贬谪又患有疾病,但并不妨碍他观看湖光山水,进而调适心情。在短暂忘却贬谪之苦之,王阳明自有一种闲适情怀。在“春服初成”中,王阳明以曾点浴沂咏归典故,在朴素的笔触中,展现了自身一种脱离苦难追求单纯无虑的人生境界。

“童冠尽多归咏兴,城南兼说有温泉。”⑦同样是在“赴谪路上”,“暮春”时节,王阳明赴谪途中经过袁州府治(现今江西省宜春市)。此时,他登台抒怀观看自然山水,已然有一份“无入而不自得”的悠然洒脱情怀。在登台观山水中,王阳明感悟到在“春风欲暮天”“童冠归咏兴”之中,人可在与自然合一中获得逍遥自得。诗中,王阳明寄情于此处山水,不眷恋人世间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态度不言自明。

“顾谓二三子,取瑟为我谐。我弹尔为歌,尔吾我与偕。”⑧赴谪路上,王阳明登上岳麓书院,其志趣大发,弹琴鼓瑟追思起先贤求贤论道的过往,在先贤祠中,王阳明遥想琴瑟之乐,追慕颜回之志和曾点之乐,并留下《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二首》。“吾道有至乐,富贵真浮埃!若时乘大化,勿愧点与回。”⑨在追寻先贤的过程中,王阳明表达自己对道敬畏,其愈发坚定的求道之心和追求先贤的脚步显露无遗。在山水间鼓瑟的豪情中,其诗句也是那么的从容洒落和豪气十足。

王阳明不仅是在贬谪之难中,通过山水郊游,获得心体的解放,并诉诸笔端。在后来的平乱中,王阳明亦通过郊游之嬉,获得了更广阔境界上的不累之愉。

正德十年(1515)九月,王阳明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并着手处理当地匪患。正德十三年四月,王阳明平三浰诸寇,彻底平定当地匪患,回军途中经过龙南玉石岩。此刻,王阳明已平定寇匪之乱,加上又发现了自然洞天,内心平乱后的喜悦和对天巧化工的洞府的喜悦,融于一体。于是,他写下《回军龙南,小憩王石岩,双洞绝奇徘徊不忍去因寓以王阳明别洞之号兼留此作三首》。“欲将点瑟携童冠,就揽春云结小斋。”⑩此时,王阳明有着治世之后的出世之念,并将其在诗中转化为一种在治理地方成功之时而悠然物外的调节之愉。

正德十六年(1521)后,王阳明虽平定宁王叛乱有功但受到排挤,最后赋闲归越。王阳明晚年身体抱恙,在郊游山水中获得别样的生命之愉。

嘉靖三年(1528)冬天,王阳明朋友来访,王阳明与友人共游秦望山,夜宿云门僧舍。对王阳明来讲,此次踏访秦望山,已隔二十七年,虽然身体已经年老力衰,但在王阳明仍不减此兴,留有《嘉靖甲申冬二十一日,再登秦望,自弘治戊午登后二十七年矣。将下,适董萝石与二三子来,复坐,久之,暮归,同宿云门僧舍》,王阳明在远离多年羁绊的俗事,重新寻怀往路之际,王阳明面对夕阳、飞鸟、群壑风光,不禁又想起曾点浴沂咏歌的境界:“悠悠观化意,点也可与偕。”⑪在大自然所赋予的造境之中,历经人生磨难的王阳明在自然风光中明悟曾点之行的新意义——感悟自然生命之乐。

总的来说,在郊游之嬉之中,王阳明体悟曾点通过郊游嬉戏获得的“自然洒脱”之感,体悟到三种不同的“心体不累于欲”之愉。

二、曾点形象与教化之乐

自弘治十八年(1505)起,王阳明与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讲学中,王阳明特别喜欢用以一种“点化同志”的教育方式,通过师生共游山水、随处体悟、以诗相赠等方式,在闲适中现化育、洒落中现礼乐,激发弟子内心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的光芒,从而让师生之间互相精益,师生各得其乐。

在赴谪途中,王阳明在长沙遇到前来求教的周生,遂与他共游岳麓山,并作《长沙答周生》赠勉来求教的周生。从王阳明的这首诗中,我们了解到这位长沙周生,年少而有才气,对于兵法、射艺等,皆是深造而有所得,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其是因为仰慕王阳明先生而特来求见。

故而王阳明,在游历名山大川、访问前贤故地的过程中,进行“点化同志”,完成了对周生的提点引导。在共游岳麓山、拜访岳麓书院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孔圣固遑遑,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关。”⑫王阳明认为圣学之道,颜渊随继承孔子圣学之道,但终究不够大气。且颜渊死后,圣学之道最终是由曾点继承并发扬光大。故王阳明在诗中,戏举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和颜渊“用舍行藏”的典故,进而劝勉周生能与他共立圣贤之志,追随曾点的脚步,直面世间困难,弘扬圣贤之道。

谪居龙场期间,王阳明完成悟道,其以讲学教化门生弟子。既有在山水之间的灵性点化,更有对弟子致“实学”的劝勉。

《诸生夜坐》这首诗,记录了王阳明在群聚活动中表达情感,在自然中讲学,师徒各有体悟的教学场景。在诗文中,王阳明与弟子觥筹交错,并一同月夜沿溯溪、拂晓登丘林,师生在景泉石丘壑、林行洞游之中的悟道。可以说是阳明在闲适“点化同志”的经典场面。“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⑬在诗中,王阳明提到曾点“浴沂咏歌”之乐,便是王阳明自然涵咏成圣成德之念的文学体现。

“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⑭而在另一首《春日花间偶集示门生》诗中,王阳明引用曾点浴沂的典故,在展现自然教化之乐之外,还体现了一份关于求学之道的教学要求。

可以说,在教育门生上,王阳明充分发挥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悦乐境界,寓教于生活之中,随处点化,着意歌咏之趣。需要注意的是,“歌咏之趣”一般人或单纯视为游乐,但在王阳明的眼中却也为“实学”。因为对于成圣成德的工夫,王阳明极其强调“坐起歌咏”,教导弟子在实际修养中渐渐孕养而成。

而在滁州的讲学过程中,或是受欧阳修醉中见心的感悟,在教化弟子门生时,王阳明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又具体的自然场景,而是利用多种自然环境以想象融于一体,进而点化弟子。

正德八年(1513)十月,王阳明到滁州督马政,所谓“地僻官闲”,王阳明逐日与群弟子游于山水之间,仿醉翁之意,从游者众多。此时王阳明身虽有恙,仍“扶病强登临”,与门生乘兴共游。其作的《山中示诸生五首》,即是王阳明教化之乐的最好佐证。此诗,不仅展现了弟子门生慕名远来,王阳明与弟子各自分席,坐而论道,一片和乐的讲学场景,还充分体现了前文说过王阳明的教学特色和目标:在闲适中现化育、洒落中现礼乐,更有阳明新的教化感悟。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在师生俱乐,门下一片春风和畅,怡然自得的景象之中,王阳明自有一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喜悦心境。在诗中,王阳明或与门生环坐谈笑,或吟咏啸歌,以可乐教化来启发弟子门生,王阳明以借滁流而自比为曾点所浴之沂水为开头,先后引用了沂水、桃源、小亭、溪流、山影等景物,在欣赏这些景物之乐中,自然地劝勉门生“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⑮,要有“吾性自足”的心境。

总的来说,王阳明这几首包含“曾点形象”的几首教育诗之中,王阳明注重点化同志,注重用不同的体悟方式,与门生弟子共同感悟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志趣兴味,进而体悟人与大道、真乐相合为一,其诗整体意境和氛围也跃然纸上。

三、曾点形象与“狂者胸次”

作为一代大儒,王阳明对“狂者”的理解和自身的狂,是延续了孔孟对“狂者”的定义和期待,并继承这一精神后的选择。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⑯孔子是希望培养“中行之士”,进而弘扬圣学、治理天下,但难以达到。于是,孔子退求其次,追寻狂者,寄希望于“志意高远”的狂者,希望能够以“狂”来做到这些目标。对此,孟子曰:“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也。”⑰孟子认同孔子培养中行之士的最高目标,也认为中行、中庸并非轻易可达到,故赞同孔子退而追求狂者的做法。

阳明继承了这一想法,他认为 “狂者”是“一念克即圣人矣”⑱。同时,阳明赞同曾点之狂,认为“曾点中行之禀也,故能悟入圣人之道”⑲。王阳明领悟到孔子的期望,其诗文之中曾点之“狂”,正是展现了孔孟所说的这种进取的精神和勇气。

早在赴谪路上,王阳明的“狂者胸次”就有所展露。在《长沙答周生》的诗句中,王阳明曾写道:“孔圣固遑遑,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关。”⑳他肯定了曾点不惧世俗之“狂”,并以此展现自己对坚持圣学正道、不惧流言的肯定。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开始论讲良知学,更加呼吁狂者来承担社会责任。平定宁王叛乱后,面对权宦迫害,王阳明以“狂者”气度,傲然自处。王阳明在《江施二生与医官陶埜冒雨登山,人多笑之,戏作歌》写道:“解脱尘嚣事行乐,尔辈狂简翻见讥。”㉑王阳明大胆批判世人随波逐利,以自我高洁志向傲然自处。可以看出,王阳明本身就是有着远大追求的狂者。

正德十六年(1521)后,王阳明因奸臣谗言而返乡居越。此时的王阳明推崇曾点之学,便是坚守曾点之“狂”。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㉒王阳明选择以“狂者”态度,大胆批判先儒的缺点,弘扬心学良知之义。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诗,当属《月夜二首(与诸生歌予天泉桥)》。

在《月夜二首》第一首中,王阳明先写中秋月夜,“万里中秋月”。突然“四山云霭忽然生”,王阳明以此表达世俗对良知之学的误解。而后“须臾浊雾随风散”,王阳明展现了自己不为世俗偏见所动,傲然自立的自信态度。最后,“肯信良知原不昧”。王阳明通过对景色变化的描写,展现了自己追求天下共求圣学的“狂者胸次”。最后,王阳明图穷匕见,展现自信的原因是坚信良知之学。王阳明无畏世俗,自信地讲述良知学,大发豪兴,“老夫今夜狂歌发”。

“影响尚疑朱伸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㉓在第二首诗中,王阳明进一步批判汉代经学、程朱理学过于追求经文而学问支离破碎:“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并以一句“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来结尾。从诗文中,可见王阳明非常认同曾点的“狂”,王阳明毫不掩饰表达自己对曾点狂言的欣赏,流露出自己不畏流言、坚持良知学的高远意志,可见王阳明对心学良知的坚守和弘扬。

从诗文中,我们可看出王阳明的“狂者胸次”,是强调人要把自我从富贵声利场中解放出来,致力于追求圣贤之道,追求心学在天下的弘扬。同时,王阳明强调“狂者胸次”是意志高远但并不轻视世务事物的。王阳明注重在经纶世务中锤炼心灵,即通过事上练到达致良知,进而领悟圣贤之道。

四、曾点形象与“王者气象”

王阳明一生有着“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志向,十分赞同三代的礼乐之治。王阳明曾曰:“然三代之学,其要皆所以明人伦……是以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㉔王阳明认为尧舜时代的礼乐和乐、人性抒发源于“仁民之心”“养民之政”,认为尧舜是做到了 “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㉕。

而对于明代的人心之乱和解决之道,在《答顾东桥书》中,王阳明留下了充分的回答:“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㉖王阳明认为,有明一代的人心被个体私欲和物欲所蒙蔽,百姓失去了对天下万物的初心,王阳明希望运用圣人教化天下之法来克除人的私心,去掉百姓内心的蒙蔽,恢复人们的本心,从而让天下恢复大治之世。

在曾点“浴沂”“舞雩”中,王阳明领悟到曾点以身育百姓,当仁不让承担教化百姓的责任和担当。王阳明也意识到王者教化百姓是在日常事务中潜移默化地以德性之仁教化百姓,从而再现礼乐之世。为了做到这一点,王阳明对于官员士人,以诚其尧舜圣学之道之意,来互相劝勉;对于百姓,以诚其“温清奉养”之知,来自我教化。在勉励官员士人、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王阳明运用“万物一体之仁心”,去构建礼乐和乐社会,渐渐形成了仁心治世的王者气象。

反抗权宦刘瑾而被贬谪后,王阳明遭遇了仕途的挫折。其历经磨难不改其志,王阳明仁心治世的王者气象初步显露。

在赴谪路上,王阳明途经长沙,受到赵太守、王推官的邀请。在晚宴之中,王阳明作《次韵答赵太守王推官》,答谢二人的邀请。王阳明在诗中写道:“浴沂谅同情,及兹授春服。”㉗在宴酣礼乐中,王阳明愈发坚定政治理想:“令德倡高词”“努力崇修名”。在诗文中,王阳明认为仁民爱物之心才是最为可乐的,曾点浴沂于沂、着上春服,享受清风和畅的气象,才是应当追求的。他劝勉赵太守、王推官,一同以国家民众为念,施政做到德行远播,不负朝廷期望。

居夷的经历,孕育了王阳明坚韧的志节。王阳明重返仕途后,不畏困难,积极作为,思考治世之道,渐渐形成其王者气象。

正德八年(1513)十月,王阳明到滁州督马政,虽是说“地僻官闲”,但王阳明并未忘记礼乐教化。王阳明先是以静坐之法,教导追随的门生弟子。在送亲人归省的时候,王阳明作《送德观归省二首》,他劝勉亲友也激励自己坚忍不拔,追求圣人作为,要坚守自身的“德性”“仁心”。

“立雪浴沂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㉘在诗文中,王阳明以曾点“浴沂”故事,表达礼乐追求的仁心;以“程门立雪”的典故表达自身的坚韧志节;以程颐、周敦颐“吟风弄月”故事,表明“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以“孔子问津”的典故,借此而坚守回归儒家治国之道。王阳明展露了自己在一片纷扰的世事中,做到“天机动处即生意”,实时把握治国正道,莫要偏离的决心和担当。

王阳明的一生,也正因为坚持儒家对百姓的王者仁心,王阳明才在各种困境中把握住“天机动处”,其一生才没有在动乱和磨难中没有“世事到头还俗尘”“错问津梁”而误走歧径的遗憾。可以说,此诗实是表达王阳明对治理天下的追求和期许,仁心治世的王者气象已有显露。

正德九年(1514)四月,王阳明任南京鸿胪寺卿,沅陵郭掌教前来南京问学。在《与沅陵郭掌教》的送别诗中,王阳明写道:“别来点瑟还谁鼓?怅望烟花此送君。”㉙王阳明借送友之际,王阳明回忆昔日诸生、稚子、佛香、碧山的闲散生活,在“怅望”的背后,王阳明表达自己从未改变的从仕治国的志向,劝勉郭掌教与自己一样,在所任上,主动担当,用儒家之道,以仁心去实现尧舜的礼乐社会。

随着王阳明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运用“推其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去教化百姓,王阳明仁心治世的王者气象才最终成型。

正德十年(1515)九月,王阳明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并着手处理当地匪患。在处理匪患过程中,王阳明颁布《谕俗四条》、奏请《疏通盐法疏》,实行多项养民之政。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王阳明平三浰诸寇,彻底平定当地匪患。在《登云峰,二三子咏歌以从,欣然成谣二首》诗中,王阳明写道:“飘飘二三子,春服来从行;咏歌见真性,逍遥无俗情。各勉希圣志,毋为尘所萦!”㉚平贼患立功后,王阳明并未自满,他清醒地意识目前重任是“希圣志”。他在诗中劝勉随行士人,也告诫自己,当勿为尘世功名成就所扰,志满意得,扰乱本心之灵明,而追寻那些寻常私利,应当记住自身“推行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化天下”的责任。

同时,王阳明在追求礼乐和乐的过程中,在平匪患的地方执政中渐渐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认识到要实现礼乐社会,最终要的是去除人心的私欲。只有除人心弊病,才能复得尧舜气象。王阳明又意识这一切,都得从恢复人心的“良知”开始。

为此,王阳明自身践行作起,在施政中让百姓在生活中感悟世间万象,以万事万物拂去心灵尘埃、以天地灵性唤醒自身道德灵性。王阳明在自然中引导百姓,实行教化之道。

总的来说,在仕途上,王阳明感于社会弊端,坚持“推其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追求礼乐之治的尧舜理想社会,负起构建礼乐和乐、百姓安居乐业的责任,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王者气象。

五、总结

“曾点形象”在王阳明诗歌中的文化意蕴,随着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而不断丰富。在王阳明被贬谪、赴谪、居夷,到重返仕途、剿匪平叛,再到遭受谗言、返乡讲学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文化意蕴的发展:随着王阳明经历的不断丰富,曾点这一儒家圣贤形象,在王阳明诗歌中的文化意蕴从最初的个人修养、延伸到王阳明先生的教育思想,融入王阳明追慕圣学理想追求,到最后追求尧舜的礼乐社会,形成了郊游之嬉、教化之乐、狂者胸次、王者气象的逻辑意蕴。

可以说,王阳明诗歌中“曾点形象”文化意蕴的一步步深化,这是在王阳明特殊经历下独特的体悟与认知,进而焕发出的王阳明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的独特思考。王阳明将自身经历和情感融于诗文,以自然笔触展现,不仅让人感受到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人性之灵明,也令宇宙多了一层美好诗意。

①⑯⑰ 朱熹:《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 页,第147页,第374页。

②③④ 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9页,第369页,第136页。

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⑱⑲⑳㉑㉒㉓㉔㉕㉖㉗㉘㉙㉚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1页,第573页,第576页,第578页,第578页,第624页,第655页,第577页,第586页,第595页,第608页,第1058页,第1058页,第577页,第637页,第66页,第650页,第46页,第46页,第47页,第579页,第608页,第616页,第641页。

猜你喜欢

郊游教化王阳明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快乐郊游
从《大武》“乐”看戏剧教化人心之能效
快乐的郊游
走,一起去郊游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