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藤野先生》:陪伴逆流而上者的暗夜星光

2023-02-10周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藤野鲁迅情感

⊙周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是为唤醒国人之爱国情感以振兴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即认为《藤野先生》是作者爱国情感的集中表达。可是这样先入为主的理念真能准确涵盖作者的所感所思吗?钱理群先生在《〈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一文中就明确提及:“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就是写自己恩师的……这一点不应有什么怀疑。”由此可见,对于《藤野先生》一文最主要情感的表达是存在争议的。那么鲁迅到底想要透过《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达什么呢?是爱国情感的流露,还是对恩师的怀念与敬佩?抑或是作者在困境中进行自我激励?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须得探究藤野先生之于“我”的情感意义究竟是什么。

一、从《朝花夕拾》看《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于1926 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期间发生的事和遇到的人,回顾了在“我”遭遇精神与生存的双重困境之时,藤野先生对“我”的种种帮助。先来关注作者写《藤野先生》的这1926 年——对作者来说极不平稳的一年。

这一年,鲁迅的感情和工作不如意,身体也不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前面经历了思想启蒙运动的失败,已然在反抗中感受到了此路不通的绝望,决意与“正人君子”之流分道扬镳,作者的重心也由批判传统文化转向社会现实;又经历了“女师大风波”,作者也因此经受极大的精神压力,随后鲁迅去往厦门,因此作者与知心爱人也处于分离的相思煎熬之中;也因肺病缠身,多次求医,令他身心疲惫,感慨自己处于生死边缘(当然这里也有另一种说法:鲁迅多次去医院是为逃避军阀的追捕,表面求医,实则避难,事实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此外工作也不稳定,1926 年前后辗转于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任职,不管这多地任职是客观上的被迫还是主观上的选择,鲁迅终归是过着不安生的生活。

这一年,鲁迅还先后撰写了十篇以作者童年到青年生活轨迹为轴心的回忆性散文,其中就包含《藤野先生》,这些散文陆续发表在《莽原》的半月刊上。而后,鲁迅将这十篇散文进行整理,出版了《朝花夕拾》散文集。《朝花夕拾》可以说是鲁迅对童年生活和陈年往事的回忆与感悟、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亲切怀念,是处境艰难的“我”在追忆曾经简单纯粹的似水年华。里面虽也有表现其一贯批判态度的篇章,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但总体的叙事格调还是以怀念为主,具有文化寻根的意味。除下文将要细谈的《藤野先生》外,这里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为例进行简要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我”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和在三味书屋里读书虽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经历。在百草园里,有凶险的美女蛇传说、有冬天可以捕鸟的快乐;在三味书屋里,有拿着戒尺却不常用、对“我”最初很严厉,后来却也好起来了的先生,等等,这些事件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童真童趣。《阿长与山海经》则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却会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的长妈妈:知道迅哥儿很想要《山海经》这本连环画,便想方设法地帮“我”弄到手,这件事让“我”对长妈妈产生了极大的敬意,“我”的保姆长妈妈去世已有三十余载,如今“我”发出了“黑暗仁厚的地母呵,愿你在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的感慨,在文章末尾直接深沉地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缅怀。其余选篇此处不再赘述,然通过细细品味可看出,《朝花夕拾》里的许多选篇基调温馨,多是在回忆温暖的人和事。

“我”怀念藤野先生、“我”回忆童年美好时光、“我”缅怀长妈妈……为什么“我”要用笔尖触动内心的柔软,从而直击自己的心灵深处呢?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最容易缅怀温暖的人和事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这是在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在感悟作者写“藤野先生们”时所流露的情感。诚然,人在逆境中最为迫切的需要希望,而希望又常常来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种种温暖,以此来获取动力。作者回忆温暖的人和事或许是为整理心情,摆脱某些情绪;又或许作者想借这些温暖的回忆来告别过去从而迎接崭新未来。可不论如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不失为是一种于困境中进行自我激励的好方式。

二、从典型事件分析《藤野先生》

回到《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在其末尾点明:“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而且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反复品味这段文字,我们也能直观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一是对恩师的怀念与敬佩,二是鼓励自己要不忘初心、勇敢斗争。

由果追因,“果”即作者直抒胸臆所言之情,“因”即作者精心安排所叙之事。《藤野先生》所叙之事可概括为东京仙台生活片段、初见藤野先生、订正讲义、更正解剖图、担忧解剖实习、执着于中国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临别赠照和怀念藤野先生这十件事。这十件事又可归为两类:与藤野先生有关事件、“无关”事件。其中“无关”事件是指东京仙台生活片段、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其余均为有关事件。

文章虽题为《藤野先生》却交代了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三个事件。东京仙台生活片段展现了一些中国留学生花下成群的丑态,幻灯片事件则揭露出一些中国民众麻木不仁的看客心理,匿名信事件更表现了“中国人是低能儿”的深受日本人歧视之现状。这些让当时的作者更为深刻地懂得了光学习医术只能求国人之身而不能救国人之魂的道理,要进行思想启蒙才能从根本上救国于水火之中。因而作者着大笔墨写这三事件,看似无关实则步步相关。其一从意脉流动来讲就是在交代作者当时选择弃医从文的原因。其二则是将日本“上进青年”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进行对照,突出藤野先生的伟大。如果没有这处“闲笔”作为对照,我们能看到的恐怕只是作为一个学术严谨并且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却不能凸显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其三是交代“我”当时精神与生存双双遭遇困境。精神上没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奋斗,有的只是花下成群的中国留学生和冷漠的中国民众,他们都是一群看客,而“我”与他们不一样,“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至于藤野先生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时“我”感到羞愧难当、在遭遇匿名信事件及幻灯片事件后,“我”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不仅如此,“我”还一直遭受日本“上进青年”加以白眼,另眼看待;生存上既处于“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的睡不好状态,又处于“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吃不好状态,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处境何其艰难!另外,藤野严九郎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写道:“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有这样的一群人,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通过当事人藤野先生的叙述,更能辅助证明了作者当时的艰难处境。

再看与藤野先生有关事件,从先生为“我”订正讲义、更正解剖图、执着于中国女人裹脚事件,能看到他极具耐心和对学生负责的职业精神、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藤野先生不仅是在学业上帮助“我”,还在精神上也尊重“我”,担忧作为中国人的“我”敬重鬼而不肯面对解剖实习(注意这里用的是敬重二字,并不是害怕或是其他贬义词,这足以说明藤野先生对“我”个人的尊重,且这种对于民俗的尊重等同于对所有中国人的尊重,表现了藤野先生无民族偏见的伟大气节)。又从作者诙谐不失幽默的笔调对“初见藤野先生”的描述中能感受到藤野先生不拘小节的学者风范,还从临别时藤野先生赠照给“我”可看出藤野先生对“我”这个中国人的看重,希望“我”将所学传到中国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一文中还曾提及:“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也许在藤野先生看来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个老师的本职工作而已,但作为被日本“上进青年”歧视的弱国知识分子的“我”来说,藤野先生对“我”的照顾是尤为珍贵的。因此回想起当时的一切,都使得“我”对先生满含着感激与敬佩,到此处也就能理解为何先生于“我”而言是“伟大”的了——某种程度上来讲藤野先生的美好人格达到了作者心目中近乎理想的人性。如果说与藤野先生“无关”事件是“我”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直接动因,那么其崇高人格则是间接照亮了“我”,让“我”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行进有了光亮,藤野先生在那时出现,在“我”艰难的岁月中给予“我”温暖,让“我”时至今日想起时,那一股暖流仍在“我”心中泛起涟漪。

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这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就是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和事,但作者之所以去记叙和描写这些人和事,说到底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所感所思,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主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自然也不例外,它所描写的人(藤野先生)和记叙的事(十件典型事件的选取)皆有深意,其最终目的则都是为表达作者情感服务的:不论是藤野先生本人,还是与藤野先生的有关与“无关”事件,它的最终指向始终都是作者情感。“无关”事件主要描写了“我”当时所处的大环境进而折射出“我”的艰难处境,有关事件则记叙了藤野先生那时对“我”的种种照拂,锦上添花自是令人欢喜,可藤野先生于“我”而言的雪中送炭则更显弥足珍贵,使“我”现在回想起当年藤野先生为“我”做的种种时,胸中就更增暖意。

三、从情感表达品悟《藤野先生》

不论是“现在”的国内就职现状,还是过去的日本求学时光,鲁迅都遭受着精神与生存的双重困境。回想起当年面对播放杀戮同仁幻灯片却拍手叫好的中国民众,到写作之时他们却依旧是毫无醒悟之心的看客,此时的“我”仍旧是在孤军奋战!面对如此现状,“我”仍未放弃,还在用文字搏斗!“我”将藤野先生离别时送“我”的照片挂在墙上,用以提醒“我”继续写令“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不过是与“我”并无亲密私交的老师,就文中所叙之事,藤野先生也只是做了一个老师的本职工作而已,诸如此类的恩师,相信在“我”的生命中遇到过不少,但“我”单单是对藤野先生有此执念,认为他十分伟大。因为藤野先生是那段特殊艰难岁月里的独特生命记忆,回忆起藤野先生就能想到他给予“我”的温暖,提醒“我”要不忘初心,汲取勇气以作今日困境中的鼓舞,继续前进,继续斗争。且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也是令“我”最为感激和敬佩之处,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都希望中国早日强大,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要捍卫祖国的尊严啊!至此,可明确藤野先生之于“我”的情感意义:他有着“对抗黑暗的光明”的象征意义,是陪伴逆流而上者的暗夜星光。

当然,《藤野先生》一文并不是只表达了在逆境中的自我激励这一种情感。一篇散文,在作者表达他最想表达之情的过程当中,也许会牵扯出许多的人、事、物、景,也许又会夹杂着一些其他的情感,可即便如此,这些情感还是会存在主次之分。从《藤野先生》的“无关”事件叙述中,一些留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麻木不仁、一些中国民众的看客心理、“我”在异国他乡所遭受的屈辱和不公平对待,面对这些,“我”当然有嘲讽,有愤怒,自是恨铁不成钢。在回忆藤野先生于“我”处于极度困境中给“我”的温暖时,“我”的困境来源于那个特殊年代——被压迫的中国及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之下,自然在字里行间我们就能看到作者流露出来的爱国情感,可这种爱国情愫的表达并非《藤野先生》一文最主要表达的情感。若是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爱国情感,就不必叙述与藤野先生有关而看似与爱国情感表达无关的诸多事件。另外,与藤野先生有关事件的叙述中,可看出作者就是在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与敬佩,这一点也毋庸置疑,但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艰难处境和文章的结尾来看,作者又并非是止步于怀念和敬佩藤野先生,“我”怀念藤野先生,实际上是在回忆藤野先生给困境当中的“我”温暖,从而鼓舞“我”奋勇直前。倘若仅仅怀念恩师,也不必用多处闲笔去言说自己的困苦处境。

因此,综合来看,作者写《藤野先生》最主要是表达情感,是于困境中的自我激励。一篇散文,作者即使表达了多种主观情感,但必然有其最想表达的独特情思,这是他最为主要的写作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个“最”,当然找这个“最”的过程中需注意紧扣文本进行分析,一切都要有理有据,切勿跑到文本之外,切勿用读者自己的情感经验想当然地代替作者想要集中表达的情感经历。

猜你喜欢

藤野鲁迅情感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鲁迅,好可爱一爹
藤野先生谈鲁迅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