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及其形成原因
2023-02-10黄柳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黄柳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任侠精神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中体现的独特现象。承载“任侠精神”的侠客更是中华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侠身上的特质大致包括见义勇为、轻财好施、一诺千金、尚武轻儒、豪迈奔放等。①纵观中国文学史,初盛唐时期文人身上的任侠精神尤为明显。本文试以李白咏侠诗为例,论述李白的任侠精神。笔者认为,李白身上的任侠精神,是他追求自我自由、支配自我愿望、肯定自我价值的强烈意志。
一、李白咏侠诗的任侠精神之体现
从数量上来看,李白的咏侠诗作品颇丰。以中华书局1960 年二十五册《全唐诗》版本为据,可以看出李白作的咏侠诗达六十余首,根据其咏侠诗特点,做以下三种分类。
(一)以古代侠士为歌咏对象,寄托自身情怀
此类内容的诗歌以《侠客行》《结袜子》《古风·齐有倜傥生》等诗为代表。在李白的咏侠诗中,不乏以古代侠士为歌咏对象,同时寄托自身情怀的作品。在《侠客行》中,李白就借颂扬朱亥和侯嬴的壮举来表达自己对“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精神的赞许;在《结袜子》中,李白同样借高渐离和专诸两位侠士来抒发生命感悟及其豪情;在《古风·齐有倜傥生》中,李白赞赏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的高尚品质。“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通过这两句诗表露出自己的心迹:希望自己也能像鲁仲连一样凭能力建功立业,之后飘然离去,不受封赏,只留后人赞扬。此类诗歌,不仅仅是只为抒发对自由的追求,它更包括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家国情怀的影响。
(二)以侠客生活为描写对象,赞扬侠客精神
此类诗歌,以《少年行》《结客少年行》《白鼻騧》为代表。由此类诗歌可以看出,李白对侠客生活的热爱和对侠客精神的赞扬。《少年行》中,李白刻画了一位豪气少年和其“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的生活。诗中少年豪爽之精神形象跃然纸上;《结客少年行》中,李白写了一位行走江湖且身怀绝妙剑术的少年侠士形象,写他羞于模仿荆轲;写他喜与英雄结交:“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全篇展示了豪侠少年的豪爽气质;《白鼻騧》中的画面更加体现了李白对侠客生活的颂扬。诗中人物骑马直奔胡姬酒肆痛饮美酒的豪爽画面,读来让人顿感其豪壮之情:“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全诗都是洋溢着胡地风尚,胡气四溢,豪情万丈。此类咏侠诗,李白多以塑造侠客形象或描写侠客生活为手段,抒发其喜侠、咏侠、爱侠之感情。
(三)肯定侠客行为
此类诗歌,以《东海有勇妇》和《秦女休行》为代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字眼,是侠客身上鲜明的特征。《秦女休行》与《东海有勇妇》大意都是指两位女性人物凭借自己的实力,完成了复仇行为。《秦女休行》中,女子复仇的行为虽然不合律法,但是最后还是得到赦免死罪的结局。虽然全诗在叙述秦氏的壮举,但诗人在情感上对这种行为也是肯定的;《东海有勇妇》描述了一位女子为复仇而做出的举动,李白赞扬了她嫉恶如仇的任侠情怀。诗中的女子为报夫君的血海深仇,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虽然她“十步两跳跃,三步一呼兵”杀死了仇人,但是她最终却因“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而“舍罪惊风俗,流芳播沧瀛”,赢得了流芳千古的美名。
二、李白任侠精神之成因
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应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释李白任侠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政治方面:统治者的推举
细究唐朝的立国,与豪侠一类人的关系不可谓不轻。高祖李渊、麾下便有卢祖尚、丘和、唐宪、公孙武达等豪侠。此外,李渊在夺取长安后,又发布了《授三秦豪杰等官教》,号召那些侠客投奔唐军,并承诺以后加官晋爵。在聚义过程中,李渊是通过各种手段逐渐使各路豪侠归己所用,从而助他完成了灭隋建唐的大业。②这也从侧面表明了豪侠们对于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武力,便有了对抗的基础。
太宗李世民同样崇侠养士。《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就记载了他当时藏匿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文静等游侠之徒的举动。③刘文静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豪杰。在武则天为帝的时期,诸如此类行为,也并不少见。上层阶级如此看重豪侠,就为以后各类侠士获得政治地位立下了良好的认同基础。隋末李家得以登上皇位,很大原因就是有众多侠客相助,以此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因为历史的原因,政治上层人物对于豪侠人物十分重视,社会上的侠义风气也因此而浓重了起来。事实上,唐代的中下层人民才是侠义精神的实践者,是诗人们着重吟咏的对象。而李白,自然也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到天宝元年(742),大唐已然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强最繁荣的时代。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侠士漫游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繁华的市场和都市,也为其提供了活动场所。
侠士并不像农民一般,会被土地束缚。相反,他们只有不断游走,才能获得物质来源和精神满足,而这需要丰厚的物质支撑。从李白与其他唐代诗人诗中描写的侠客生活侧面可以看出,侠客们的生活基本都包含了豪饮买醉、挟弹飞鹰、轻财好施等高消费的活动,而初盛唐时代,恰恰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当时的扬州、广州是大都市,其中各国的商人和游客集中于这些地方,如此繁盛的都市生活自然为侠客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栖息所。郭沫若先生说过“游侠出于商贾”,这种论断不无道理。从生存方式看,商贾们需要四处游走卖货以获利,侠客们需要四处漫游以求资,两者是天然的互补关系。而当时的大都市客商云集,自然也吸引了侠客们的目光和游侠们的集聚。林香伶博士认为:“经济繁荣因素,乃诗人反映社会现实的必然现象。诗人漫游至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社会形象。再者,游侠少年的生活形态基本上也与经济因素息息相关,游侠诗歌记载游侠少年生活,自然不能与社会经济生活脱节。”④而天生喜欢游历四方的李白,足迹遍布四川、安徽、河南、湖北、山东、陕西、江苏等二十多个城市,无疑会在游历大好山河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了侠客们身上的游侠精神,再加自身的性格气质和漫游经历的影响,一代诗仙李白的身上自此多了一种自由飘逸以外的精神魅力。后人自然也就不难明白为何其身上拥有一种如此风格鲜明的任侠精神了。
(三)时代风气方面:胡风的影响和民组的融合
据史料记载,唐代李家宗室受胡风影响极深。李渊祖父李虎早年曾随北周文帝征战,立有赫赫战功,赐姓大野氏,死后追封唐国公。其子李昞、其孙李渊、其曾孙李世民都是娶了鲜卑族的女性作为妻子。因此,李氏家族实际上是汉族与鲜卑族共同融合的一个缩影,而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家那种尚侠喜好和天生的粗犷豪放性格了。
皇室的家族因素也促使他们施行的对外政策与前朝的不同。唐代实行的“汉蕃一家”的民族政策,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融合。而在民间,由于对外政策的改变,国门大开,各族人民与大唐王朝交往密切,异域风俗文化不断汇聚,与原有的汉族文化相互碰撞,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化之花。例如,在唐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洛阳家家学胡乐”,“胡音胡乐与胡骑,五十年来竞纷泊”。在陈鸿的《东城老父传》中也写道:“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⑤此外,在李白诸多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不同于汉人的面孔。“紫眼黄金瞳,啾啾摇绿鬓”中的少年,“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的胡马客,诸如此类的情况也足以说明胡风东渐对于唐朝民众的影响之大。
相比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兼容并存的唐朝时代,其余并未以儒家文化为尊的其他民族自然在文化上会显得较为粗犷豪迈。而这种“粗犷豪迈”恰恰是给接受了儒家“克己复礼”思想的儒家士人不一样的文化冲击。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便是在杂合了社会经济因素、儒家精神内核和个体自身因素三种材料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精神、一种新的思想。霍志军认为:“任侠风气确是有唐一代弥漫四野、风行全国的社会潮流,是仅次于儒、释、道的第四种社会思潮。”⑥唐朝的大时代因素是孕育此类精神的温床,胡风东渐和民族融合则加剧了进程。
这个时期的唐朝,儒释道相互包容并存,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松弛,整个社会显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四)李白的家庭及个人因素
家庭也是促使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李白的父亲李客,据现有史料和研究记载,也可以算是一位侠客。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并序》就写到了李白一家是宗室之人,为躲避仇人而无奈客居巴蜀。⑦安旗先生在著作《李白纵横探》中也指出李客是一名侠士,他是因为做了侠义行为杀了人而避仇。⑧
《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中所说的赵客,其原型是谁?那“十步杀一人”的飘逸壮举,是否潜隐着他父亲李客的身影?我们不得而知。但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除国家和社会的原因外,其家庭影响恐怕也是重要的一环。
细究李白的人生经历,每一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精彩,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才成就了李白的侠义人生,成就了他的“任侠精神”。
《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先祖因犯法选择逃到西域,后来全家客居巴蜀。其虽天资聪颖为人称道,但并没有选择进入仕途,而是选择成为一位游侠,交友广泛,行为自由。巴蜀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的任侠风气对李白的影响极大。年少的李白虽然有极高的天赋,却喜欢纵横术。他的行为上也是与寻常侠客一般,轻财好施,与朋友们四处游历。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追求个人自由,支配自我愿望的思想在巴蜀之地时就已形成。青年时期打下的思想基础为后来的举动提供了方向。从他二入长安,到老时还希望可以建功立业,下山追随永王的举动,都可以看出这种精神对他的巨大影响。
在巴蜀生活二十余年后,李白选择了离开家乡,游历神州。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就写了许多自己所做的侠义行为:在游历维扬的时候,只要有落魄公子,他都会慷慨解囊,资助落难者;后来友人死于旅途之中,李白太过于伤心,眼睛都哭出了血;为了能妥善安葬友人,更是尽心尽力。⑨此间种种,足以看出李白的轻财好施、重情重义。这也恰恰是其任侠精神的体现。
而在游历过程中,这种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安史之乱”爆发后,对于李白来说,任侠精神的含义已经不仅仅限于自我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更将其上升到了处事态度和家国情怀方面。这是李白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向报效国家利国利民的转变,也是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是其思想成熟的表现。
李白的任侠精神,是追求自我自由、支配自我愿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意志。如何才算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这就与李白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而他所接受的思想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思想是其价值追求形成的主要来源。
李白的纵横思想。在《新唐书·李白传》中就说到了李白“喜纵横术”,这固然少不了一个人的功劳:赵蕤。《唐诗纪事》中就写到赵蕤“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长短经》一书主要内容为纵横思想和王霸之道,李白向他学习了一年有余,自然受其影响颇深。纵横思想在李白的多篇作品中也有体现。
李白的儒家思想。李白的咏侠诗作品中,不止于赞扬侠客精神,更多的是想要借揄扬“任侠精神”之口来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而建功立业恰恰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积极入世的体现。李白文中提到的“达则兼济天下”就很明确地表现出了李白的政治理想。
李白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无为”与“飘逸”,在李白身上更是十分明显。从李白个人经历来看,青年时隐居大匡山求学,与道士多有交往,其思想便留下了道家的印记;中年时,隐于终南山,想要借玉真公主推荐之故结交上层;后被玄宗赐金放还,从高如贵道士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这些过往都表明李白受道家思想极深。对于道家来说,“功成身退”是必要的。而在李白的作品,此种观点也是极多。如“功成身不退,自古多衍尤”(《古风·天津三月时),“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齐有倜傥生》)。
事实上,可以说李白所秉受的纵横家、道家、儒家的思想最终都似乎统一在李白身上的任侠精神之中。青年时期,李白追随赵蕤接受了纵横思想的影响,期望以才学游走君侯之间;而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又渴望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即便是“隐”,也是为了之后的“现”;后来他在道家思想的天地遨游,建功立业的理想就转为追求功成身退和傲岸不羁的洒脱。因此我们可以说,纵横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多元汇聚,为李白任侠精神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结语
一代诗仙李白,以其作品豪迈奔放,自由清新的特点,被后人誉为“诗仙”。然而这位仙人身上,不是只有一种仙气。他的身上还有一种侠气,一种豪气。宋代文豪苏轼提出“文如其人”的观点,在李白身上,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深刻韵味。这位伟大的自由诗人以其独特的魅力,永久地在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
①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期,第183页。
②③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页,第24页。
④ 林香伶:《以诗为剑:唐代游侠诗歌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⑤ 周晨:《唐人传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⑥ 霍志军:《论唐人侠风和咏侠诗》,《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41—44页。
⑦ 慧绘:《李白的父亲:神秘的李客》,《文史杂志》2012年第4期,第85—86页。
⑧ 安旗:《李白纵横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5页。
⑨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