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养农村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探索
2023-02-10李耀海张雅楠
李耀海,张雅楠
(1.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甘肃古浪 733100;2.甘肃省古浪县第六中学,甘肃古浪 733100)
新课程标准从四个维度呈现了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占据主导地位,一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建立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依据,积极探寻农村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身边的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政治课堂理解和养成政治认同素养,助力他们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如此核心素养理念便能扎根于农村高中生内心深处。
一、新时代培养农村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成了必然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过程中,要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基础,只有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政治教学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而在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有责任、有担当成了培养人才的主要要求。也就是说,高中政治教学应以培养有责任和有担当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国家、对社会产生认同感,这样他们才能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1]。同时,拓展政治教学深度也要以培养政治认同素养为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拓展政治教学深度。
二、新时代培养农村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以目标为导向,初现政治认同素养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目标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将政治认同的理念融入和穿插到教学目标中,后续的教学活动便能体现政治认同的思想,学生也能在目标的引领下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足以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基于培养农村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根本要求,教师可以设定三维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主要角度融合政治认同理念,构建完善、系统的目标框架,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南针。在目标的导向下,教师会围绕政治认同理念精选政治教学素材,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深化个人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为了达到目标,教师也要将其细化、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其中蕴含的政治认同思想,指引学生在细化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关注其中的国家政策、时事热点和生活现象,让他们在纵横对比的过程中明确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支持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此外,基于三维目标,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深层解读和分析的技巧,以此帮助他们获取深层信息,真正强化农村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以内容为载体,融合政治认同素养
如果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教学内容便是血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来说,如果教师直接呈现政治教育理论,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和认同感,这就需要教师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以其为载体,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认同感和政治核心素养。
1.整合教材内容。在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有关专家和学者秉持创新的原则革新了高中政治学科教材,这就使政治认同方面的知识在高中教材中呈现出点面结合的分布状态。故而在利用教学内容渗透政治认同理念时,教师要全面整理、归纳和分析高中政治教材的基本内容,将具有内在联系和相关性的内容整合为“大单元教学体系”,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角度梳理教材中的素材和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结构清晰、内容集中的教材体系中挖掘具有政治导向性的学习内容,同步实现教学和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2]。而在梳理和整合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引领学生从各个单元和章节的内容中提炼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排列其历史发展的顺序,以思维导图和时间轴等为理清概念的主要形式,让学生明确各个核心概念知识点的真实内涵,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过程中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产生强烈的爱党、爱国和爱家的政治理念,如此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也会产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农村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链接热点内容。合理整合政治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认同感和核心素养,但是一味依赖教材的行为并不可取,教师应在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链接社会时事的热点内容,在充分考虑农村高中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热点内容融入政治课堂,让学生联系具体的知识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现象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基于农村高中生生活和成长的时空环境,教师在搜集和选择时事热点内容时,应以助农政策、城镇医疗保险等为主要方向,利用文字材料、图像画面和新闻视频等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和观看时事材料的过程中明确国家在三农事业方面投注的精力和财力等,如此农村地区高中生便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且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入手,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以此增强政治课堂的时事性和真实性,从而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政治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以方法为依托,培养政治认同素养
1.创建问题链条。学生形成和发展政治认同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建立在他们逐渐提升思维能力、不断增强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而要想提升农村高中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教师就要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创建问题链条的方式,从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并根据概念设计由浅入深、由点至面的问题链条,从简单的问题切入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解析和判断相关问题,以此促进他们发展认知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在呈现问题链条的方式上煞费苦心,以阶梯式和递进式的形式将问题逐一穿插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的意识,让他们链接具体的问题与政治观念、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进程等,驱使他们从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从而明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具备的优势以及当前经济水平和整体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事实,借此逐步增强学生对于政治策略的认同感。
2.巧设项目议题。基于高考和学业测试的压力,大部分教师都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输送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久而久之,高中生的思维灵活度和思考深度自然会呈现钝化的状态,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感,也不利于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政治课堂上巧设项目议题,围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社会探究价值、深入探讨价值的议题,要求学生在搜寻大量信息、整合相关论据的基础上提出组内论点,从国家政策、生活案例等多个方面归纳能够佐证议题的资源和素材,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认同感。此外,教师也要关注所选议题是否具有引导性和凝练性,以农村高中生为例,项目议题应向“三农问题”靠拢,借助“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两个角度说一说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类型的议题,让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上,从相关数据和具体的政策中获取论据,以此论证本组的观点。如此农村高中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牢固掌握政治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与其形成共鸣和认同感[3]。
3.创设真实情境。抽象、晦涩的文字知识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也难以被他们理解和接受,长期学习和背诵抽象的理论知识,既不利于高中生掌握基础知识,更不利于他们形成政治认同素养。基于此,教师应将情境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革命先辈的爱国事迹、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等为情境素材,让学生在具备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情境中感受党的先进领导以及国家的民主富强,在此基础上高中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能明显增强。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为了发挥环境的价值,也可以积极利用智能化的课堂教学设备,通过播放纪录片、影视资源片段等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体会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由衷地维护和坚持自身正确的政治立场。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托,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抒发情感,以讲述故事、叙述心路历程等方式表达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以此达成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目的。
(四)以活动为途径,深化政治认同素养
1.组织基层调研活动。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活动型课程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得到了认同,如果教师能够将活动型课程体系引入高中政治教学,那么农村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感会更强烈,他们也会用实际行动践行政治认同理念,这对于政治教学和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皆有较大作用。以活动型课程为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基层调研活动,利用观察法和走访调查法整体调研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将得到的具体数据记录在册,根据最终的数据感受新时代农民整体脱贫和农业生产活动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了保证基层调研活动的效果,教师应亲自带队前往城镇、村屯展开实地调研,要求学生以真实数据为素材,通过与农民面对面交谈和查阅村委会真实记录等方式,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日常生活保障问题等,明确国家扶持“三农问题”的政策,从而在真实数据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感,逐步增强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2.组织职业体验活动。近些年来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厂等问题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民分布在社会中的各个职业范畴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以活动型课程为途径,教师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活动,与社会上的农民工用人系统展开合作,将学生输送到各行各业,与进厂、进城的农民工一同完成相关工作,让他们进行多元、深入的交流,了解农民工日常生活、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并逐一记录在书面上,以供后续总结和分析。同时,在组织和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工厂、企业对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判断相关政策是否落到实处,从真实的数据和措施出发评价政策的落实程度,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职业体验活动的成果,如此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从而从根本上树立政治认同观念[4]。
(五)以评价为保证,落实政治认同素养
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部分教师在考核和评价阶段总以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随堂测验的分数以及阶段性考核成绩等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这难免有失偏颇,不利于将培养政治认同素养落实于政治课堂教学。对此,教师可以创建新型政治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作为重要的考查线索,以学生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表现为准对其展开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客观、公正的考核明确自身的优缺点。而且教师不能是唯一的评价主体,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评、他评活动,引导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互动和沟通,明确政治认同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热爱国家和热爱民族的积极青年。针对考核和评价的结果,教师也可以视情况开展总结和面谈活动,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随之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主动解读和拥护国家政策,由此建立政治课堂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增强政治课堂的德育价值。
三、结语
简言之,在明确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实施多元评价,不仅可以优化政治教学的流程、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链接新时代教育资源,让新时代的农村高中生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从纵横对比的角度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党的领导产生认同感,致力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在此基础上逐渐成长为素养深厚、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