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类型化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

2023-02-10孟子媛

学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类型化岗位育人

孟子媛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高新区 400021)

一、职业教育类型化

(一)职业教育类型化内涵

教育类型是指依据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形式等特征对教育所作的划分,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职教二十条”)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这引发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类型化的思考。余荣宝和陈新文在“在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内涵与特征探析”一文中认为职业教育类型化内涵的观点主要包括四种:教育体系论、课程类型论、培养目标论以及其他内涵论。无论哪种观点,都指出职业教育应当独立于普通教育以外,具备独立教育体系、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

(二)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必要性不仅表现在人才的需求供给难以协调,还表现在将职业教育归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容易造成普通人对职业教育理解的偏差,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适应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教二十条”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中智咨询也在“2022 年一线蓝领用工及薪酬管理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制造业企业存在用工荒的问题。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也显示,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2020 年人才缺口超过1900 万,2025 年将接近3000 万,缺口率近50%。可见国家在发展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必须类型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此逐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2.职业教育人才供给难以与需求相协调。由于许多人没有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职业教育长久以来都是采用普通教育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职业教育类型化可以强化职业教育并形成独立教育体系、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可以与市场需求相协调。

3.转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在传统教育类型划分中,没有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导致大众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够,不能与普通教育相区别,甚至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形成了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的印象。职业教育只有独立于普通教育之外,成为独立的教育类型,才能帮助大众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1.校企双元协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便是需要校企双元协同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师资上来看,职业教育可以从企业邀请一线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也可以让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实岗、实操,并在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后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培养场所来看,职业教育应突破传统课堂,将学生安排到岗位上进行实操,这样可以让他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工作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2.强调技能培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培养内容上的区别主要是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还应通过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无论是以理论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活动,还是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实习实践活动,都应当具有同等地位,对学生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3.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有别于普通教育。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需要强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在具体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准则,是职业精神的综合体现。然而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并不是所有教育类型都注重培养相同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多为一线技术岗位,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考虑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与一线技术岗位工作相适应的问题。

二、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类型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课程思政,是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水平。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2020 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都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程孕育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课程思政的作用

课程思政将“求知”与“立德”两个长期被人为割裂的概念重新融合,意在实现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长期以来,专业课程主要承担传播知识的任务,思政课程承担育人功能。然而经过实践发现,通过思政课程向学生传递育人元素,学生表现得不够活跃,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将育人元素融入学生更为重视的专业课程,加之教师引导,课程的育人效果将更加明显。这样一来也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三)职业教育类型化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职业教育类型化是针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有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考。课程思政是针对所有阶段、所有类型教育,关于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概念。从表面上来看,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实际上还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1.职业教育类型化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一致。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职业教育类型化的目标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了要求。

2.职业教育类型化使课程思政更有针对性。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的模式和方法,在育人内容、培养方法上都没有明确要求。一旦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职业教育将有明确的个性特征,在实行课程思政时便可以结合这些个性特征,使其更有针对性。另外,职业教育类型化是在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的基础上提出的。各行各业为寻找更符合自身价值观的人才,对人才的需求都有明确要求,而职业教育开展类型教育需要校企双元协同。在培养目标上,学校应与行业、企业对接,形成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思政以保证其具有针对性。另外,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加入课程思政元素,有效地培养符合行业企业价值观的人才。

3.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类型化的保障。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实现需要从课程进行改革,以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课程思政是一种通过课程有效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方法,对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因此,课程思政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类型化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将符合行业企业价值观、适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育人元素融入学生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具备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生的能力。另外,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助力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水平。

职业教育类型化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实现职业教育类型化,教师只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才能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同时,职业教育类型化让课程思政更有针对性,指明了课程思政应当培养的素质,树立的价值观以及在实施中可以采取的方式方法。

三、职业教育类型化下的课程思政改革实施建议

(一)强调校企协同育人

职业教育类型化的特征之一便是校企双元协同。作为企业,对人才的素质有明确要求;作为学校,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个人素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校企协同下,企业可以将人才需求与学校对接,同时学校也可以融入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向岗位,使其逐渐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企业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如教师可以讲述企业一线员工的典型事迹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挖掘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要想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学校应当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是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普通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因此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除了树立学生基本价值取向,学校会更加强调对理论知识的钻研精神,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弱。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要求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更强调学生的技术水平。因此在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时,教师应抓住职业教育的育人核心,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具体来说,工匠精神的内容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1.敬业。敬业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敬畏与热爱,从业者愿意为工作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负责、尽忠职守的态度。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起点一般是一线岗位,因此作为就业者,我们只有做到热爱自己的岗位,踏实肯干,才能在岗位上沉淀下来,获得提升。

2.精益。精益即要求从业者对待工作精益求精,对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都做到不断追求极致。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是技术技能岗位,而这些岗位通常涉及的任务也需要从业者静下心来不断地对任务内容进行打磨,最终获得更加完美的结果。对任务内容不断打磨,也是从业者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积累经验的机会。

3.专注。专注即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具备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加之时间的消耗,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只有在对职业热爱的基础上,具备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才能支撑从业者继续进行探索。

4.创新。创新,即鼓励从业者勇于突破。只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才能推动从业者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带来行业、企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也需要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不同类型课程应采取不同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要注意不同的课程类别在融入模式上应当有所区别。

1.理论课程。尽管职业教育强调技能水平的培养,但是理论课程仍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是在培养过程中方法更加灵活,更加侧重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因此在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发布任务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必须抱着求知的心态,进行钻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专注精神来对抗遇到问题时的挫折感。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水平。

2.实践类课程。职业教育通过实践类课程让学生提前体会并学会融入岗位,进而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其相较于理论课程更有参与性。学生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将更多,特别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也更真实。因此实践类课程应在职业教育培养中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做到及时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职业教育类型化强调让职业教育在培养中突出个性特征,更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培养。课程思政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课程中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在职业教育培养中,教师应当注意将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培养进行良好融合,使其较普通教育更加具备个性特征,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好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的优势,通过深入挖掘职业教育个性化的课程思政元素、把握好不同类别课程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区别来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类型化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