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

2023-02-09曹晶宜上海大学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流动性存款商业银行

文/曹晶宜(上海大学)

一、引言

20世纪末,互联网在我国初现雏形,直到2013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开始了迅速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等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兴起并快速发展至成熟。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等金融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并依靠互联网技术,为大众提供了具有“非抵押、低成本、便捷”等特点的金融服务,迅速地抢占了市场,削弱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使得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二、文献回顾

王国刚、张扬(2015)对互联网金融作出了具体的阐释,在他的定义中,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各类金融交易活动,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在网购中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后来逐渐延伸到贷款和基金证券领域。

周光友和施怡波(2015)将流动性减少归咎于人们的货币需求被互联网金融发展所改变,互联网金融使得资金流通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预防性货币需求下降,银行存款流失。换言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存在着明显的挤占。郭品和沈悦(2019)则从另一方面诠释了互联网金融是如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使得市场的融资成本上升,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互联网平台上的理财产品往往有更高的利率,而银行若想保持存款吸收水平势必要提高成本。

在实证研究方面,李亚和郜如明(2016)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外加脉冲响应函数,发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受到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虽然一开始是正面的,但长期来看是会减少的,并且流动性风险会有所提升。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但对其具体传导过程所做的实证研究还不足够,为了应对来自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需要对影响的传导机制有所把握。因此本文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来探索这一机制的具体实现方式。

三、研究假设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来发展业务,互联网金融也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吸收客户、增加业务的平台。在这个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稳定友好的。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其在各个业务方面与商业银行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明显因此受到创击。

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成本、客户收益、客户体验等方面在与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时,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大幅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据华夏日报发布,网商银行2019年末吸收存款的规模从2018年末的429.79亿元升至788.58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83.48%,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确会在存款业务上受到冲击。而存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占比较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存款业务的流失受到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互联网金融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二)对中介传导机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金融领域,商业银行对存款占有垄断地位,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迅速打破了这一市场格局,以迅猛之势开始与商业银行开展针对存款的竞争。目前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影响,存在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挤压银行存款,二是提高银行吸取资金的成本。

在2014年至2019年期间,互联网金融指数迅速上涨,而同期银行存款增长率则呈现了相反的趋势,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指数上涨最快的2015年至2017年期间,银行存款增长率跌幅最大。这表明两者是负相关关系,进一步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存款存在挤占现象。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存款挤压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

互联网金融通过付息成本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金融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去中介化作用,由于节省了中介在交易中带来的成本外加上互联网自身技术优势带来的高效率的服务,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能迅速吸收存款。而对商业银行来说,活期存款是最大的且低成本的流动性来源,为了维持业务发展水平,维持流动性吸收,商业银行被迫提高利率以促进活期存款吸收,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付息成本提高。

因此提出假设3: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银行付息成本的抬升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其在当时正开始迅速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从2014年开始的数据。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线下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去除疫情这一事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本文数据收集截止到2019年。本文选取了从2014年到2019年14家规模较大的银行的数据。商业银行的数据主要来自前瞻数据库、国泰安和各大商业银行财报。宏观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互联网金融相关数据来自艾瑞咨询。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根据银保监会的规定,将流动性比例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比例能很好地反映一家企业的流动性情况,因此本文利用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作为被解释变量,商业银行流动性(BL)。

解释变量。本文将第三方支付和网络贷款规模之和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的衡量数据,用这个数据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比值取对数的形式作为衡量互联网金融的指标,互联网金融指标(IF)。

中介变量。根据本文的假设构建两个中介变量,存款规模指数(DEPOSIT)和付息成本指数(NIM)。本文利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率取对数作为存款规模指数,付息成本指数利用净息差来进行衡量。

控制变量。在借鉴各个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分别选取若干相关的控制变量。宏观方面,本文选取国民生产总(GDP)、广义货币增速(M2)、通货膨胀率(CPI)。微观层面,主要选择资本充足率(CAR)和总资产净利率(ROA)。

(三)描述性统计

对所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解释变量的均值为50.29%,最大值为75.07%,最小值为31.45%。解释变量的均值为2.21,最大值为3.55,最小值为0.29。

五、计量模型设计

本文构建实证模型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来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传导渠道进行进一步研究。参考裴平(2020)等的研究,实证模型如下:

各个式子中,i表示不同的银行,t表示年份,BL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IF是互联网金融指标,CAR、CPI、GDP、M2、ROA分别是各个控制变量。α0、β0、γ0为 常 数 项,α1、β2、γ3是 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关系的系数,α2-α6、β2-β6、γ3-γ7分别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关系的系数,εi,t是随机扰动项。式(2)式(3)中的Med表示中介变量。

表 1 式(1)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六、实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降低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为了防止变量内生性对实证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FEM回归。

表1是基于公式(1)对互联网金融指数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后的结果。由表1可见,回归后得出互联网金融指数对应的系数是-6.2939,通过其P值可见,互联网金融指数对应的系数是显著的。由此可以得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确显著地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着负面的影响,其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假设1成立。

(二)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方法和指标解释能力的强壮性, 确定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因此采用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一阶滞后,再次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进行回归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在进行滞后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指标(IF)对商业银行流动性(BL)影响的系数为-4.25,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结果中各变量的系数、正负向性和显著性均未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可以认为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七、中介效应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存款挤压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

针对中介效应的分析,本文采用了逐步回归法,进行不同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并通过Sobel法来进一步检验。

对存款规模指标(存款增长率)进行逐步回归,得到存款规模受互联网金融影响的系数是-0.062,且是显著的,说明其发展是会抑制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回归结果中存款规模对流动性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三个式子中有一个系数不显著,所以接着对此传导机制进行sobel检验。sobel检验值为0.99>0.1,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假设2不成立,存款规模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BL的影响渠道中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金融市场未开辟市场空间仍旧非常巨大,互联网金融目前和商业银行在存款上的竞争还不足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较为显著的巨大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确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吸取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进而有可能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通过抬升银行付息成本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

对付息成本指标(净息差)进行逐步回归,得到互联网金融对净息差的影响系数是-0.255,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使得银行的净息差变小,而银行的净息差变小就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使得银行增加利息,抬升商业银行的付息成本。

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但付息成本(净息差)对流动性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银行的付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并不显著。

因为三个式子中有一个系数不显著,所以接着对此传导机制进行sobel检验。sobel检验值为0.13>0.1,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假设3不成立,付息成本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渠道中所起到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但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抬升商业银行的付息成本,进而有可能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影响。

八、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同时虽然没有很明确的结论,但互联网金融还是有可能通过挤压存款、抬升付息成本等渠道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的挑战,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通过合作,或自身发展金融科技体系,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降低业务开展成本。同时重视业务迭代更新,贴近客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并且重视人才的培养,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2020年疫情开始之后,全国范围内对线下开展业务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商业银行也受到影响,加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加要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突破自身限制,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加强客户体验,发掘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

猜你喜欢

流动性存款商业银行
存钱意愿不减,前5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