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馆藏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3-02-09苏桂霞叶丹晨冯丽贤谢如琛李晓军
苏桂霞,叶丹晨,冯丽贤,谢如琛,李晓军
(1.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2.深圳市艺术高中,广东 深圳 518000;3.厦门市第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0;4.深圳市福海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5.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意见》中提出“研学旅行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1]。在弘扬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展览馆成为中学生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学习场所,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场所的教育功能。同时,馆藏红色资源中蕴含着革命先辈们厚重的革命精神和无穷的智慧结晶,对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等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馆藏红色研学活动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能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研学课程已成为教育热点。学校应当依托当地的馆藏红色资源,建立校外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因此,本文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从地理视角解读馆藏红色资源,充分发挥馆藏红色资源优势,设计红色研学课程,落实红色资源和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地理核心素养与馆藏红色研学的契合评析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地理视角了解自然与人文环境,从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全球发展的意识。馆藏红色资源蕴含着地方特色,是特定时空条件下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使得从地理学科视角解读馆藏红色资源具有极大的契合性。
1.人地协调观与馆藏红色研学的契合
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体现着区域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既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及人文底蕴,又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作用机理。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中学地理教学将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内容[2]。因此,将地方馆藏红色资源与地理教学融合,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地域人地关系,以革命先烈为楷模、以史明鉴、展望未来,有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
2.综合思维与馆藏红色研学的契合
馆藏红色资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区域内多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影像、资料记录等,认识其背后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时间、空间、地方概念等诸多要素的综合影响。在研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解读馆藏红色资源,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所在区域的红色资源,传递红色价值。
3.区域认知与馆藏红色研学的契合
馆藏红色资源记载着所在地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重要的思政资源。在研学中融入红色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借助区域内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应是中小学的必修课[3]。区域内红色资源具备时代气息,因此在研学过程中,借助所在区域的馆藏红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的区域认同感和对所在区域的热爱之情。
4.地理实践力与馆藏红色研学的契合
围绕馆藏红色资源进行地理研学课程设计,需要运用和发挥地理学科思维优势,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取红色资源信息,用地理视角解读红色资源,针对特定主题的馆藏红色资源绘制地图,使得馆藏红色研学寓教于游、游有所学、学有所动。
二、依托馆藏红色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思路与目标
1.馆藏红色研学课程设计思路
广东省深圳市在中国革命与改革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馆藏红色研学资源丰富(表1)。东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战场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主力部队之一,而深圳城市建设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以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和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为例,面向深圳市高中生,进行项目式馆藏红色研学课程设计。
表1 深圳馆藏红色资源
馆藏红色研学课程设计遵循项目式学习“导学—研学—展学—评学”的基本框架,以跨学科融合的形式展开。
导学阶段,教师教授学生应掌握的必要知识与技能,以帮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顺利地实施项目。馆藏红色研学多为课外拓展课程,因此学生须在行前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革命与改革历程有基本的了解。红色资源具有地域性,学生应学习广东省乡土地理知识,形成基本的区域认知。针对地图绘制的项目任务,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渗透地图绘制的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行前学习地理信息技术,掌握至少一种地图绘制工具。
研学阶段,确定驱动问题及子问题是项目式研学课程开发的重点。驱动问题起到引领作用,是把握红色研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与国情教育的主要方向。子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项目方向,定位研学重点。地理教师需充分挖掘子问题中的地理元素,可对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与教材。如东江纵队纪念馆项目子问题二可引导学生关注军事地理学,改革开放展览项目子问题三则可直接对标必修二课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应在探究问题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绘制红色地图和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研学手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同时,在探究东江纵队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后人口及产业发展等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
展学与评学阶段,主要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对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与多元评价。
2.课程目标
本次深圳馆藏红色研学课程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制定具体研学目标(表2),充分挖掘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与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蕴含的红色资源的内在价值开展研学活动。
表2 馆藏红色研学课程的研学目标
三、依托馆藏红色资源的研学课程内容与评价设计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依托馆藏红色资源、结合地理教材内容,通过设置具体问题与教师提示,使学生在馆藏研学过程中能聚焦于地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运用地理知识,避免在场馆内走马观花、只游不学。两个场馆的具体研学内容如表3、表4所示。
表3 东江纵队纪念馆项目式研学课程内容
表4 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项目式研学课程内容
表5 研学活动评价表
2.课程评价
地理研学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为了促进研学课程的改进、优化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评价要注重从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多个维度出发,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馆藏红色研学的课程评价要从课程的过程管理、目标达成、结果评价三方面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思政素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既要关注《新课标》提出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依据,又要结合红色研学具体目标。在评价原则上主要依据全面性、表现性、开放性、激励性原则,依据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来评价其知识与能力、素养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4]。在评价主体上,由于研学旅行相关方多、涉及面广,学生、家长、教师和营地工作人员等都可作为评价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对研学效果进行评价。
四、结语
本文以馆藏红色研学课程设计为例,结合项目式学习,探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馆藏红色研学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方案设计。通过开展馆藏红色资源与研学旅行课程的对接,将红色基因与革命薪火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改革开放画卷,从而形成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进一步理解、接受、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的。总体而言,馆藏红色研学方兴未艾,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真正发挥出馆藏红色研学实践课程的作用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