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措施探析

2023-02-08谭东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王 静, 谭东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0 引 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积淀,在道德教化、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上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智慧。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为此做出了一些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拥有丰富育人资源,其中的哲学理念、道德观念、人文情怀等,对于高职院校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还存在着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师资队伍不足、文化实践活动缺乏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将其优秀的育人思想融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内涵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创新的主要形态[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闪耀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5000年不断代的沉淀、传承和发扬的结果,她体现着我们民族和人民在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民族史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优秀文化发展长卷。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上古传说,到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既反映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和行为规范,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理性、节制、拼搏奋进的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怀。既有无远弗界的远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又有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到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又有从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既有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又有苟日新日日新的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们新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党创造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蕴含了“和合”“均等”等思想,体现了“国泰民安”“和而不同”等优秀理念,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分析和解决现在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共同难题提供了思路和启示,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过程的价值分析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优良材料,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有利于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爱国主义从本质上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不断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决定和影响着人的信仰、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2 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不断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有了这种奋斗精神,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进一步学习职业技能,大胆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构建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人人际交往思维和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自身成长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根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自身践行和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3 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丰富其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将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国、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倡导和鼓励学生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优秀传统美德[2]。浸润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际交际、组织协调、批判性思维等各项综合能力,根植了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人文品质。

2.4 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职业精神,框定了从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将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积极正确的从业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高职院校学生育人提供新思维和新途径。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与职业教育联系不紧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受到课程体系不足和教材发展受限的影响,作为学生无法直接从中获取他们的关联和内涵。因此,对传统文化教育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不足必然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3.2 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且个别教师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部分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一知半解,难以起到表率作用,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文化实践缺乏

从本质上讲,与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相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以致没有形成系统性、计划性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使传统文化实践难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3.4 网络媒体的应用不足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抖音、公众号等各类网络媒体已经发展成为我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对于自我监控能力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强、参与意识差的大学生,有利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新的网络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听在身边、看在身边、学在身边,有助于高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和躬行实践。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中的措施

4.1 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治学、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宝贵精神财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活水之源”,反之,思政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也是在青年学生中间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为了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密切融合,高职院校应在课堂内外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地域人文背景,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将灌输式教学逐步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如引入“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课堂翻转”等新的教学理念,将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重义轻利,追求卓越的人生价值等融汇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从传统文化系统的角度讨论事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将其成为思想与行动的内生指南。

4.2 融入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中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编教材,侧重于学科专业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的甚少。但是教材修订周期长,还不能及时满足教材选择的时效性需求,结合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开发、编制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和本校特色,立足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专业发展情况、企业文化等,借鉴企业提出的教学建议和指导,邀请行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参与讨论和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当中。让活页式、工作手册教材作为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载体,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3 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中

教师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主体,学校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文化素养好、组织能力好、思维方式新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文化培养意识和文化挖掘能力。一是在培养专职教师,通过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培训、参观、学习和交流等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激发师资队伍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校园文化挖掘能力和创新型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打造具有综合文化素养高、富有文化特色的教师队伍。组织开展传统文化工作室、传统文化课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和鼓励教师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主动肩负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二是在兼职教学团队中,利用企业资源优势,鼓励企业道德模范和优秀文化企业家在校内外给学生讲课,参与学生教学互动和课外实践,找准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契合点进行深度融合,使高职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三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当地文化资源,聘请企业民间手工艺传承人,与民间工匠合作,在校外开设技能课,通过学习交流,让有兴趣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学习传统工艺、传统文化,通过“身边的人”的积极影响形成保护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高职院校教师要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意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和文化和专业知识融合的能力,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挖掘学校特色、学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课堂和实践活动,为助力高职院校全面实现“三全育人”教育格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4.4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育育人的主阵地之一,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开展范围广、途径多、内容丰富等特点,以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重大节日、事件为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广泛延伸,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对实现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切实做到:一是提高认识,做好规划。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外延,形成系统的理念,将其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体系中,使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体制。二是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主阵地。选择与地域、人文相适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地方非物质文化等内容,在公共区域的不同场所设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主题内涵,培育具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设计。三是注重宣传,打造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新媒体公众号等媒介载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活动,在做好各项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时,渗入传统文化价值,增加学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和影响力,打造文化交流名片。四是建设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结合所属地域实际情况,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持续的资源。五是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传统文化工作室等,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切实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六是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建立各种文化传统协会、社团等,倡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和融合,营造内涵更深、范围更广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3]。此外,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去学习参观,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重新定位企业的职业观。

4.5 融入新的网络媒体中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平台。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学校要统一思想,明确方向,鼓励和支持在新媒体平台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经典文化课题等栏目,积极构建网络媒体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平台。二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形式。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新媒体自身参与人群广、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元化等特点,创新型的挖掘丰富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新方式新方法,比如讲座论坛、线上实践、网络交流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网络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学生日常的思想、感情、学习和生活,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去接受它,喜欢它,热爱它,并且能传承它,保护它,发展它。三是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熟悉网络和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教师队伍,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5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充分认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实现学生“三全育人”教育实践的重要位置,通过课程育人、课堂育人、教材育人、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到高职院校全面育人过程中,对文化精髓进一步阐释,丰富育人实践活动,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丰富扩展高职院校弘扬和发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