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关税的本质、影响与应对策略: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视角

2023-02-08钟晓君吴建新

学术探索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关税制造业贸易

钟晓君,吴建新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财经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碳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在生产、运输和消费过程中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征税的关税类别。碳关税的起源可溯及发达国家针对国内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企业所征收的碳税。碳税本质上属于环境税。[1]政府征收碳税,旨在通过对碳排放进行合理定价,并采用税收的形式,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所产生的负向外部效应与社会成本内部化。碳税的征收有利于企业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有效规制企业负向外部效应行为。碳税对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碳税的征收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冲击。碳税增加了企业环境保护支出以及生产经营成本,削弱企业产品的价格优势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降低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损害企业利润所得。此外,碳税的征收也会引发“碳泄露”和“碳转移”问题。碳税开征国境内企业为了规避碳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企业生产线转移至国外,从而使利用碳税这一税制安排来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维护全球气候与生态平衡的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化”以及就业岗位流失等系列问题。

基于维持本国被征碳税企业的竞争力,防止“碳泄露”对碳税政策效果产生的对冲效应,以及产业转移对本国居民就业形成的不利局面,碳关税应运而生。碳关税由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以进口商品生产制造环节隐含二氧化碳排放量为课征对象,对进口当地的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碳关税将显著增加“碳效率”低下国家的出口成本,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壁垒,[2]容易被发达国家泛化使用甚至滥用,成为打击特定国家和特定行业的贸易武器与政策工具,进而演变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对自由开放的世界贸易体制产生破坏与消极影响。碳关税将深刻改变全球生产与供应局势,并重塑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竞争格局。

一、碳关税的政治经济本质

(一)碳关税是欧美发达国家试图维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争夺国际贸易霸权,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挤压的重要战略武器

自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迅速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和制造业体系。此后很长一段时期,欧美国家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通过国际贸易,欧美国家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初级原材料、自然资源以及农副产品。在南北贸易中,欧美发达国家不但通过工农业“剪刀差”赚取丰厚的贸易利得,并且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历史渊源。大气中累存的温室气体大约四分之三来自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累计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制造业价值链进行切割与重组。通过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欧美国家实现污染转移与碳排放责任的推卸,留在欧美本国的制造业环节则更为“软化”与“清洁”。由此可见,一方面,开征碳关税,有利于欧美发达国家提升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利用碳关税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的价格优势,维护欧美国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碳关税的开征意味着未来国际贸易游戏规则与竞争格局的改变,国际贸易竞争将演变为“碳效率”层面的技术竞争,传统基于资源与要素禀赋的贸易格局将极大改变。鉴于欧美国家在节能减排、新材料和新一代环保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具有长期的历史积累与技术沉淀,并且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比较优势。因此,碳关税的开征无疑将使欧美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争夺中占据主动,引领“清洁能源”“清洁技术”“节能减排”等标准的制定,并成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挤压的重要法宝。碳关税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成果不合理收割的实现手段。[4]

(二)碳关税是欧美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重要伎俩

自上届美国特朗普政府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拜登政府执政后,逆全球化趋势有增无减。贸易保护成为众多西方政府与他国开展贸易交往与商贸谈判的重要筹码。执守保护主义贸易观的西方政客认为自由贸易体制有损自身国家利益,造成一些发达国家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并导致大量就业岗位与机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比于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碳关税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和更强的“表面合理性”。碳关税捆绑了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是披着“绿色外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5]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轻易站在“保护环境”的道德制高点,借“环境保护”之名,向发展中国家挥舞贸易制裁大棒。由于碳关税是一种全新税种,碳排放量的测算依据以及税制安排等顶层设计牢牢把控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微弱。因此,掌握“游戏规则”制定权的发达国家将制定有利于自身产业和贸易发展的碳减排规则,从而深刻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壁垒,将全球贸易竞争的天平向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拉动。

(三)碳关税是欧美国家制衡中国,削弱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贸易政策工具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奉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通过加工贸易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生产工序。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商品的制造者和提供商。出口导向型战略扩大了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增加中国外汇储备,促进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且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凭借劳动力要素充裕的比较优势获得产品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中国健全的工业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构建,“中国制造”成为风靡全球的产品标识和商品名片。然而,在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一直占据主导,这些产品隐含碳排放量较高。一旦欧美等发达国家以低碳经济为名,基于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征碳关税,将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逐步萎缩。[6]由此可见,碳关税将恶化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同时,碳关税将使中国传统优势制造业出口产品面临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不利局面。一旦碳关税正式实施,中国必将成为最大受害者。[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战略威胁、力图压制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碳关税成为欧美国家在经济层面制衡中国的重要政策工具。

二、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碳关税将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

一方面,碳关税的缴纳本身会增加产品出口成本,如果出口企业无法通过提价将碳关税成本转嫁至进口国消费者,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自身将承担碳关税成本;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为了应对碳关税,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用以自主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清洁技术,进而带来企业出口成本的递增。[8][9]

因此,碳关税将深刻改变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所处的贸易形势与贸易格局。那些原本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高隐含碳排放制造业出口企业,将面临因碳关税而失去产品价格优势之虞。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而碳关税将通过增加出口企业的环境成本,对冲劳动力价格优势,增加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碳关税将恶化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贸易条件,并且通过“贸易转移”效应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国际市场占有率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国际贸易形势优劣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可采用出口产品价格指数和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之比来表征。如果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指数上升,或者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下降,代表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条件获得改善,可以通过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换取更多的进口产品。相反,如果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价格指数下降,或者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上升,代表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同样数量的产品,只能换取更少的进口产品。

碳关税增加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出口企业产品价格,因此,碳关税将恶化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贸易条件。此外,碳关税引致的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将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一些原本属于中国的出口贸易份额,可能将被拥有更先进低碳技术的欧美发达国家所替代,从而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对出口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众多加工贸易企业而言,由于本身从事产品生产工序中碳排放量最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碳关税的征收可能导致出口企业海外订单大量流失。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无疑将面对国际市场规模压缩和利润率进一步下滑的双重压力。

(三)碳关税将严重挤压中国中小型制造出口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小型出口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

在中国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对比重。中小企业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造国家财税收入、激活出口市场活力、增加出口产品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然而,由于市场营销网络、社会资源、资金规模、人力资本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劣势,叠加融资约束等不利因素,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与困境。碳关税将进一步挤压中国中小型制造出口企业的生产空间。一方面,中小型制造出口企业普遍资金技术不足,在节能减排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标准存在较大技术差距,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首当其冲便是中小型制造出口企业。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碳关税对于中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出口形势可谓雪上加霜,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碳关税将导致中小型制造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投资与研发力度,原本已经面临融资约束的中小型制造企业财务将进一步捉襟见肘,大量中小型出口企业将不得不削减劳动力成本支出,部分企业甚至大面积裁员,降低了中国制造企业职工福利,对社会整体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四)碳关税将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中的低技能劳动力产生“就业挤出”效应,不利于国内整体就业形势的改善

碳关税的实施,将倒逼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绿色、环保、低碳技术的运用,以及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环节的切割与转移,将游离出大量企业内部从事高碳生产工序与环节的低技能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普遍知识技能水平较低,无法适应出口企业技术升级后信息化与智能化生产环境,面临较为严峻的失业风险;另一方面,伴随企业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梯度转移,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将流失,而碳关税引发的企业智能化生产趋势以及“机器代替劳动”规律则进一步加剧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挤出”。此外,碳关税导致的制造业出口下降,将对就业形势产生负面影响,[10]而高耗能产业的淘汰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11][12]毋庸置疑,碳关税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改善,对于具有庞大劳动力基数的中国来说,低技能劳动力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就业形势,而出口企业也会面临因劳动力技能结构不匹配而带来人才缺失的结构性困局。

(五)碳关税将压缩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出口欧美市场的利润

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产品目标市场。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高,市场需求和扩张潜力巨大,对中国制造企业出口利润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碳关税实施后,一方面增加了出口企业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碳减排和碳认证等费用,并且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也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出口利润规模;另一方面,碳关税将削弱中国出口制造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欧美市场份额的降低也会减少企业利润。例如,工业品、家具、电器、纺织服装、办公用品、玩具等项目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制造产品类别,然而上述产品都存在较高的隐含碳排放量。因此,一旦欧美开征碳关税,中国上述出口企业将不可避免面临市场萎缩和利润下降的不利局面。

三、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对碳关税策略

(一)拓宽出口市场广度,走出口市场多样化贸易路线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国制造企业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欧美国家在中国制造品出口市场结构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非常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规避碳关税的负面影响与破坏。有鉴于此,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世界各国华人网络和海外移民网络,构建遍布全球的出口产品销售网络,彻底摆脱对欧美市场过度依赖的被动处境,有效改善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不利局面。具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可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将出口市场大力向非洲和南美各国扩展与延伸;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大力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联系;在上海合作组织机制下,进一步加深与中亚和西亚各国的贸易合作;在金砖五国合作机制下,高度重视印度、南非、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市场的培育。通过将出口市场从碳关税征收区域转移至非碳关税征收区域,降低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负面冲击,维护国际市场业务的稳定。

(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

面对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存空间的挤压,中国制造企业必须转变战略思路,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改变企业受制于发达国家品牌商的不利局面,挣脱被发达国家牢牢摁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低端锁定困境”。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加工贸易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生产制造和加工组装等低利润、低附加值和高碳排放环节,成为发达国家品牌商获取劳动力和资源低成本优势的“代工厂”。碳关税的实施无疑将使加工贸易企业付出巨大代价,进一步降低加工贸易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率。因此,努力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企业价值链条向上下游两端延伸,提升企业国际分工地位,增加企业出口产品附加值,实现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攀升,是有效破解上述困局的重要对策。

(三)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

中国制造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产业结构互补、资源禀赋互济的天然互惠合作优势。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应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精准研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将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中高耗能、高排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梯次转移。通过产品内分工和产品生产工序转移,一方面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布局,实现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互济互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较优势,培育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高碳生产工序的转移有利于中国制造企业聚焦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降低企业碳排放,减少碳关税对企业的负面冲击。

(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碳关税实施后,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分工局势将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为了能在碳关税背景下的国际分工局势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获取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研发与科技投入力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让科技创新成为根植于企业全体职工灵魂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创新动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使技术创新成为提高“碳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内生动力。具体来说,一是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要加强企业间技术创新与科研合作,实现中国制造企业协同创新;二是中国制造企业要加强与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充分发挥国内智力与人才资源密集优势;三是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要积极引入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中国制造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四是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要充分利用碳金融和碳交易机制,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实现企业由高碳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

(五)充分发挥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势,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碳效率提升

中国制造企业应该积极进取,提前布局数字经济环境下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发挥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势,降低出口企业在采购、生产、加工、组装、流通等环节的全流程碳排放水平。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程度较深,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贡献度高,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和优化企业全链条生产流程,能够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促进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和碳效率提高。二、三线城市则以制造业为经济结构主体,可通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从根本上摆脱国内为数众多的制造企业长期从事加工组装和贴牌代工等高碳排放生产工序的不利处境。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破解国内制造企业“低端锁定”的困局,实现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碳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关税制造业贸易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