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

2023-02-08陈万球尹梦璇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分配

陈万球 尹梦璇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数代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高超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彰显了浓郁的现代政治伦理意蕴。

一、发展机会平等的道德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发展机会平等即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不同的群体享有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机会。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发展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意蕴。

(一)发展机会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核心要义

发展机会平等作为社会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要素,是最直接、最明显的社会平等[2],是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不论是对旧社会的批判,或是对新世界的向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将平等作为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追求。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平等“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就是说,每个人同样被看成那种独立自在的单子。”[3]41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平等趋势是我们这个世界特有的。”[3]611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站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历史位阶上,全面阐释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的平等原则,指出了平等的历史性、过程性、条件性及其生产方式基础。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自由通行和机会平等是首要的和愈益迫切的要求。”[4]483在此,恩格斯把“机会平等”置于“首要的”位置,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机会的权利。“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论据。”[3]231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平等原则按照以劳动作为唯一分配标准的“按劳分配”得以实现;而处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平等原则将会超越资本逻辑和劳动尺度,把平等满足人的差异性需要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而“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5]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把包括发展机会平等在内的人的平等,视为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机会平等亦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发展机会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政治道德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回顾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解决平等问题的主线,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真正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求,使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农民翻身得解放,彻底摆脱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不平等的困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确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确保全社会真正实现公平和正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上升,为稳妥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机会平等提供了可靠物质保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更需要实现发展机会平等。

(三)发展机会平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道德诉求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机会都作为一种宝贵资源而存在。[6]发展机会平等是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中国式现代化很好地诠释并丰富了发展机会平等的精神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整体迈进现代化”意味着:不是某个阶级、某个阶层独自迈进现代化,更不是少数人迈进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步迈进现代化;“整体迈进现代化”意味着: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在不同的行业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人生阶段,拥有发展机会平等、资源和起点公平、竞争规则公平、发展所需的权利与能力公平,最后的竞争结果只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换言之,“整体迈进现代化”是发展机会平等的现代化,它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机会应该向所有人开放,无论其民族、财产、地位、身份、美丑、受教育年限等,只要做出了足够的努力,达到了相应的条件,符合了规定的标准,就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一句话,十四亿多中国人民人人都“拥有人生平等出彩的机会”。正如一些学者指出:发展机会平等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公平的必然要求,只有处在发展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人民群众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才能有效落实,唯有能力的均衡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结果即使达不到最优解,也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及内在道德诉求。[7]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机会平等”的政治价值理念,在价值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西方现代化是“资本至上”的现代化,是为少数人谋求最大限度利益的现代化,必然会产生尖锐的内在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是实现人人共享发展机会平等的现代化,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财富分配均衡的伦理正义

财富分配均衡作为政治哲学中的永恒命题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而存在。实现共同富裕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及优越性,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一种伦理正义,它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协调。[8]实现财富分配均衡既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难以解决的人类难题。“分配什么,谁来分配,怎样分配”集中体现着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9]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财富分配均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财富均衡伦理正义,从根本上为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多重失衡、失范和失控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为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财富分配均衡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利益始终是道德问题的基础,利益产生和决定着道德,利益分配体现着道德原则差异。实现财富分配均衡既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财富分配均衡,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区别。首先,财富分配均衡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它不仅仅是针对某一群体或某一阶级的现代化,它最终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同共同富裕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真实的、可感的现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逻辑是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是由垄断资本所笼罩的少数人富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其次,财富分配均衡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在分配上的现实要求和体现。财富分配均衡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制度底色和制度保障。通过为资本加装“红绿灯”,有效阻止资本在运行过程中的野蛮无序扩张,由此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而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财富分配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的运行逻辑最终使个别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推崇的财富均衡观念因缺乏现实的土壤只能沦为空想。

(二)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财富分配均衡的政治实践

财富分配均衡内在于共同富裕中,作为共同富裕应有之义而存在。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以财富分配均衡的伦理原则作为行动指南。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所描绘的美好图景: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0]。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共同富裕”作为其矢志不渝的政治实践和奋斗目标。[11]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既注重保障资本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增殖和发展,更注重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13]这生动体现了要想走稳走好共同富裕之路,离不开对财富分配均衡的政治实践的有效落实。“内含于财富分配均衡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1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依然要依靠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

(三)财富分配均衡开启了规范财富分配的新视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为谁分配”“谁来分配”以及“分配的依据”三大要素进行了深刻阐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42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及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将有效地超越政府与市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困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必须要处理好分配与发展问题。如何在收入分配中协调不同要素的份额,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生动阐明:“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16]。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做大做强“蛋糕”,通过再次分配调节收入差距,分好、分优这块“蛋糕”,弥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不足。三次分配既相辅相成,又辩证统一,与财富分配均衡环环相扣。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在利益关系上平衡个人同他人、个人同集体以及集体同集体之间的关系,更将人民期望、社会道义以及整体正义三者的分配关系作为崇高目标,突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视界。

三、民主权利彰显的制度之善

民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政治制度安排,涉及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等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1]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其中包含的人民性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得以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民主的实践者、探索者和推动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之善。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

民主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表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踔厉奋发开创出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展开,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超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固有文明缺陷,显示出民主的强大生命力和光辉前景,展现出民主的真实价值和独特优势,开创了中国式民主的新道路。唯物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真正创造者。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生产力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资本的增殖能力上,这就决定了西方是“以资本为中心”展开的现代化,资本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与运行机制。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矢志不渝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人民立场而非资本立场,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非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作了深刻的批判,提出:无产阶级是应当将发展人民权益放在首位的实质民主。我国人民民主以人民性、持续性、广泛性和有效性超越了西方民主,它一以贯之地坚守人民立场,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力量,这就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的现代化伟大实践,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的超越。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和贡献者。[18]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了“人”与“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其初心使命,不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不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坚定不移地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人民至上”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以社会主义作为鲜明底色,做到立足于人民、关怀人民、为了人民,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牢牢扎根人民,而且落实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中。从政治伦理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精神道德的深层次要求,是政治伦理的内化,具有具体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民主发展要以中国现实国情为立足点,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国依据国情建立并发展完善了一系列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和基本经济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做到“权力在民”,为人民至上有力地创造了制度基础,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有的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丰富民主实践,是对与日俱增的民主诉求作出有力回应的必然逻辑。[19]“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深刻理论意涵。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

马克思指出,“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20]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只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才能做到使劳动群众具有适合于他们的阶级地位的意志”[4]550。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扎根于中国土壤生根发芽的结果,是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重要内容,而且超越了西方形式主义和阶段性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做到了民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21]。如果民主只是选民在竞选时漫天许诺,人民在经过投票以后,对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都没有任何的参与权,这就不是真正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吸收借鉴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政治话语的文化基因是决定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的核心因素。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通过多种方式依法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旺盛生命力不仅在于民主实践的“全过程”,更在于民主实践的“人民性”。人民是实践民主和评判民主的主体,要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依托,只有让人民意愿在政治过程真正得到表达,让人民真实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的意志和意愿的集中体现,是真实有效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各个时期都能充分享有实质性的民主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开拓创新的延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构建民主话语新秩序的历史担当。[22]

总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调动了不同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将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23]

四、共同价值建构的伦理情怀

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全人类社会都能认可、接受、践行和维护的思想观念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思想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自由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在建设过程中有力回击了普世价值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各国都应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应对各种各样的全球性挑战,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的集中体现,是当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伦理规范,是各国缩小差距和弥合矛盾的最大公约数,更是构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伦理遵循,生动体现了共同价值凝聚各国不同文明价值共识的伦理情怀,蕴藏着共同价值建构的政治伦理意蕴。

(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将人类现代化置于共同体的背景当中,准确判断当下中国和世界现代化所面临的时代环境以及所处阶段。”[18]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国际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秩序建设的内在要求。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便是引导这一历史进展方向行之有效的举措,处在真实平等正义的互动环境中,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依据,彰显全球价值形态与伦理观念得以创造生长的建构性力量。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步拓展与深入中总结出来的,既符合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的现实需要,又是一种凝聚智慧、破解发展难题的哲学思维。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应对全球化时代下人们所产生的价值观差异,乃至精神上的迷失,从而将全人类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伦理力量来推动政治治理实现对人类社会的有机整合,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需要。全人类作为共同价值建设的实践主体,达成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共识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指导,以人的感性实践为基础,通过激励人们的实践自由自觉地倾向价值共识,使价值共识成为内在于人的生命存在与实践发展的本质力量,进而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构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4]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人类根本的共同价值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同全人类根本的共同价值“民主”内在有机统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初衷与归宿,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人民至上指的是在治国理政方法论中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始至终把人民放在心目中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紧扣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就是把最终目的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饱含着“民利”“民富”的政治伦理规范精神,使每一位中国人都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过上更加安康的幸福生活,使中国以截然不同的崭新国家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5]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生动展现着鲜明的政治伦理精神,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19]

(三)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中国大国担当与胸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致力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助力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从倡导践行多边主义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共同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提出全球发展观及全球安全观,中国一以贯之用实际行动践行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可持续共同发展理念。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根植的文化沃土,为中国式现代化消解和克服西方现代化中出现的尖锐矛盾给予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26]中国作为有担当的大国,义不容辞为全球治理和世界持久稳定的和平贡献积极力量。和平发展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当前世界格局的构建给出的中国方案。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珍惜安定的生活,坚持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中国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的发展,维护国际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尽管挑战和威胁在未来仍然持续存在,但中国始终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又以创新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家和地区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全球赤字、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污染、网络空间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不断蔓延等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669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相区别,中国始终坚持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不忘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推动构建以合作、互利共赢作为价值共识的国际文明新秩序[14],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现代化新路,是对内发展自身、对外为人类社会谋福祉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将为推动人类持久和平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分配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