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体系研究

2023-02-08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工大思政课教育引导

李 丹

〔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全新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应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回到“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1]。“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要培养“四个正确认识”的人,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为新形势下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针。

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提升其网络素养,养成自觉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抵制错误网络信息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2]目前学术界就“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原则、要旨等形成众多有益探讨[3-4],在实践层面也就“大思政课”在大中小一体化,各种课程、各类公共空间的具体实施路径上有很多尝试[5-7],在“大思政课”发展趋势下,探究高校学生“四个正确认识”引导工作常态化之机制仍有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特点与趋势

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其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差异性较大。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更强,更注重个体体验与感受,反对说教,逆反心理重,政治与价值辨别能力弱,易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其思想行为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思想行为状况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为“五强五弱”的特征:政治意识强,政治辨别能力弱;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时代认同感强,担当意识弱;参与感强,实践能力弱;学习意识强,思维能力弱。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政治立场坚定,认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成就非常自豪和自信,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可塑性较强。与此同时,自我学习和思维能力不强,容易人云亦云,政治、是非、逻辑等各方面辨别力不强,不善于纵向、全局、宏观比较,缺乏大历史视野和思维,注重个人利益得失,行动能力不足。

2.思想行为自主化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体现出自主化发展趋势,喜欢在网络世界进行独立比较、思考、判断和表达,叛逆心理重,有时为了反对而反对,不喜权威思想,观点要亲自体验过才能接受。但多数学生国史国情知识积累不够深厚,极易在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流中形成错误思想。

3.思想行为网络化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网络化趋势显著,知乎、B站、抖音、快手、游戏平台和各种公众号成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吸收信息、表达观点、社交的场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多年一线工作过程中,对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深度辅导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观点主要源自知乎某些答主的回答或公众号推文等,这些文章错漏明显,急需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思想行为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体验,需要私人化的思考空间、时间和体验机会。检验问题的积极性较高,喜欢在网络世界追逐热点事件。需要及时、多样化的思想交流,希望在学习生活产生困惑时得到指引。对个人成功期待高,倾向于掌握各种工具性的方法和技巧,注重个人体验。

二、构建新时代大学生 “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常态化机制

基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自主化和网络化发展特点,“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可正向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进行问题探究的能力,构建思政、专业、通识、学工同频共振的育人体系,强化高校内部资源的各方面协同[8],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促使“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1.同频共振育人体系的实施前提

思政、专业、通识、学工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虽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侧重点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理念上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专业课程虽与其他三者差异性较大,但在人文主义日渐淡化的当下,也急需补充思政、德育与通识教育。打通思政、学工、通识、专业教育的各种资源,在相通点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搭建“大思政课”立体教育模式,可真正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此外,问题探究法可运用于思政、专业、通识、学工等各个场域。在此前提下,高校“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可在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整合各类资源,围绕问题探究法形成思政、专业、通识、学工同频共振的育人机制。

2.推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专家库共建共享

以往高校探索思政、专业、通识、学工一体化育人机制,通常表现为机构、资源重组,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为落实一体化教育实效,建议推动专家库共建共享,在专家库基础上建立价值导向、知识资料、工作方法相统一的资源库,既可发挥各方优势、取长补短,有效实现育人机制的同频共振,又可减少人事、机制改革损耗。高校从事思政、专业、通识、学工方向的教师多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基本能很快掌握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但思政、专业、通识课教师不擅长处理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识、专业、学工教师对解释四史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存在短板,共建共享专家库显得尤为重要。遴选出部分教师组成专家团队,思政课老师占50%,学工老师占30%,通识和专业课老师各占10%。思政与学工教师负责建设资源库、提供指导和建议,通识、专业课教师参与资源库建设,取长补短、通力合作。

3.推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资源库以网络资源为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目录库。包含万能目录库与热点难点问题目录库。万能目录库:网络数据库目录,列出能搜集到学术论著的网络数据库、网络平台及登陆方式;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目录;中国各行业发展历史资料目录等。热点难点问题目录库:论著目录,列出解析“四史”、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大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论著;新媒体平台目录,列出理性分析国史国情热点难点不同问题的网络资源等。

(2)教师学习资源库。给出学生目录指引,让其先尝试自主寻找答案,而教师要引导其进行论证,则需要积累大量相关知识,因而建设教师学习资源库时要在学生目录库基础上充实具体的资源。

(3)教师工作案例库。一般问题库,根据“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内容列出每一部分涉及的主要问题和知识点;方法库,问题探究法运用案例汇总;选题库,学生历年来探究国史国情问题的选题情况汇总;热点难点库,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汇总。教师工作案例库共建共享有利于积累经验并推广,有利于对学生“四个正确认识”发展现状进行动态追踪和研究,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目录库和教师学习资源库的及时更新。

4.推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团共建共享

针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严重不足,思辨能力缺乏的现状,为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能力,除教师指引外,更需朋辈互助。因而有必要成立学生培训团,培训对象主要为学校各社团负责宣传和策划的干事、各个班级的学委等学生骨干。培训内容以介绍共建共享资源库的使用方法、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料的方法、搭建研究框架的基本逻辑、展示与讲演的基本要求为主。培训还可依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生党校、社团培训班和通识、知行选修课程等完成。确保每个专业班级都有学生骨干接受培训,才能形成辐射圈产生较强影响力,“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问题探究法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工作中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体验和独立思考,问题探究法既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有效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场合。问题探究法即科学研究的简化,科学研究包含提出问题、获得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问题探究法则是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判断、材料的分析与总结、结论的思考与获得四个思维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最终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出答案。问题探究法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方法有所差异。

1.问题探究法在课程教学场合的运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1)思政课程。宜以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问题探究法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简史问题探究课堂实践活动,长达五周。提出问题可细化为分组、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确定选题、确定研究框架等环节。首先进行史观濡染与技能培训,为学生解析正确的历史观、一手二手史料的区别,介绍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选题技巧等内容。其次确定选题与研究框架,师生在课堂上围绕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进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与课堂展示。除五次课堂实践活动外,师生在课后沟通选题、研究框架、材料分析、PPT制作等细节。

(2)课程思政。可运用更为简化的问题探究法。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的基本方向下,理工科可从专业涉及的行业发展历史与现状,文科与通识课可从中外历史、文化与现状划定研究范围,以探究某个小环节,如前人研究成果综述,选题或研究框架作为作业,师生间进行必要的讨论与交流。

2.问题探究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社会实践活动包含思政社会实践课程与学工团委社会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克服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弊端,帮助学生了解党情、世情、国情、省情、民情、社情,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

(1)思政社会实践课程。全程以问题探究法开展,与课程教学场合相比,师生交流更为频繁,如提出问题环节在分组、收集已有研究成果、确定选题、确定研究框架等流程基础上增加开题,完全模拟课题研究当堂开题流程,其他环节也以课堂师生讨论为主。两者互动内容也有所差异,社会实践课程也有问题意识和技能培养环节,却侧重讲授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信息收集环节则主要与学生讨论如何设计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案。

(2)学工团委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一带一时,可在选题、设计调研方案、处理数据、撰写调研报告等环节展开细致指导。教师一带多时,可在选题与调研报告框架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指导。

3.问题探究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运用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要场合,可在社团活动、比赛、文艺晚会、文化节、主题展览、公众号等活动与平台中融入国史国情内容,运用问题探究法提升融入内容的理论深度。一般观念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与课程教学不同,不需过于强调学理性,实际上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相关内容时若不在主题、资料选择、价值导向上对学生加以引导,放任没有良好政治鉴别力的学生自行组织,或是由老师包办,学生只负责呈现,都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当运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在专业、严谨的网络数据库、公众号和网络平台搜集已有研究成果,获取更贴近事实、全面的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形成更为严谨的项目呈现内容。

4.问题探究法在师生谈心谈话中的运用

每一个国家其社会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和矛盾,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依然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坚持主旋律,也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和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难点事件。当学生提出疑惑或有过激言论时,一定要信任学生,不能开始就否定其政治立场,以批评教育结束交流,这样不仅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反使其愈发紧闭心扉,更易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在师生谈心谈话中运用问题探究法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建立信任。先肯定学生的爱国立场,指出其言论是出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心,取得学生的信任。第二步,发现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影响学生言论形成的信息来源与具体内容。第三步,引导探究。与学生持续对话,一起讨论所关注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资料搜索路径,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探究。第四步,对比论证。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说法的论证过程,发现网络错误言论在历史、事实、数据或逻辑上的漏洞。据多年答疑解惑、深度辅导的经验,大多学生至第四步时就已能回到主旋律,若极个别学生还坚持己见,可重复问题提法进行教育引导。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不喜说教,政治与价值辨别能力弱。“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要重视价值观教育与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思政、专业、学工、通识协同育人机制统一价值导向、方法运用、引导目的,共建共享的教学工作资源与优质案例,在四个教育场合不断同频推进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四个正确认识”引导工作的常态化与长效化。特别是以问题探究法作为各种教育场合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能够经历发现问题、共建共享资源目录库搜集网络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四个形成闭环的思维环节,学生虽是在自己探究,但从问题导向、资料索引、解决问题等环节均有教师无形的教育引导,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政治价值辨别能力。在运用问题探究法对学生进行“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日常工作与处理热点难点事件时可向专家寻求建议,也可在资源库中寻找相似工作案例,提高问题处理有效性。第二,在发现问题环节,根据资源库所列一般问题库进行引导,保证问题导向符合引导目的。第三,在收集资料环节,引导学生在资源库所提供的资料线索中进行探究。第四,在分析论证环节,注意资源库对问题的具体解释,保证引导学生论证时所得结论的科学与统一。

猜你喜欢

学工大思政课教育引导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