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
2023-02-08章鑫源胡晓蕊冯娟
章鑫源 胡晓蕊 冯娟
关键词: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信息技术
中图法分类号:TS666 文献标识码:A
非遗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群体、团体抑或是个人可以被当作文化遗产的各类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传统口头文学为主,包括相关语言、美术等。非遗产品则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的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
1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不与民族特殊生活生产方式相脱离,直观地展现了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托于人,主要表现手段是声音、形象及技艺,文化传承的方式为身口相传,属于“活”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为脆弱文化分支。文化传承是一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过程,传承人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的理想传承人是年轻人。
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期,科技革命是社会革命的主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中,文化产业也不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若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则须制作出更符合年轻人文化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非遗产品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其涉及的内容比较稳定,具体展现形式较为丰富,但是形式创新与发展比较缓慢。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传承样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是当下最常见也是人们最喜爱的文化传播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也是如此,人们只有先了解产品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对其产生一定兴趣,才会产生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欲望。产品开发、宣传和购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广的固定模式,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文化的承载,文化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兴盛为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也不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售卖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线下售卖和线上售卖。以食物而言,平顶山有一种食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瘸子烩面,这种烩面有线下实体门店供当地人购买,线上有专门的网店进行售卖,方便外地顾客购买,食物的传承方式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并食用,对于喜爱这种食物的外地人来讲,线上购买无疑是最优选择。基于此,食客的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作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烩面也进行了传承。当然,食物只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线上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线上售卖既方便了消费者,又进行了文化传承。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售卖形式简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售卖这一过程,极大程度地方便了买家和卖家。仍以上述“瘸子烩面”举例,如果一名游客在平顶山旅游时吃到了这种烩面,觉得它非常好吃,在没有线上售卖的情况下,这名游客若要再吃一次“瘸子烩面”,则需要再次到达当地,很少有人跨越几千公里为了再吃一碗面,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地方特色,所以在没有线上购物的情况下,这名游客只能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很难再次吃到“瘸子烩面”,“瘸子烩面”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食物也只有当地人能吃到,谈不上文化传承。但是,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线上售卖,上述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同时,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购物方式是线上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正是年轻人。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售卖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一部分,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这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数字化开发的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
2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现状
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另一方面是内容,形式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消费和传播主要在线下,在大数据背景下,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线下,线上发展如火如荼,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线上销售量大幅度增加,以电商平台为主体的线上非遗市场体系已见雏形。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非遗消费供给不断增加。淘宝、京东等线上交易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店铺数量超过40000家,同时非遗商品销售额也在不断增加。过去几年,淘宝、京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年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30%,淘宝天猫上20个非遗产业集群年成交在亿元以上。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消费人群数量增加,类型扩大,非遗商品消费者数量已经过亿。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上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相当高,此类视频点赞人数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抖音上多有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多、消费场景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开发及售卖不再受规模和地域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对线上平台非遗店铺、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卖家进行调研后发现,当下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兴趣不断增加,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90后”和“00后”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购买的主要消费群体。短视频平台相关数据显示,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00后”人数相当多,“00后”非遗好物成交额同比增幅958%,而购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80后”和“90后”共占50%,可以说“00后”是当下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年轻一代的生活爱好和购物方式都有其自身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与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共同构建的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非遗消费平台与提供的购物体验,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喜好相契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上充分展现了自身魅力。
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找到了合适的线上盈利模式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以线上获得的收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下发展,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互相配合、相互融合的行业发展态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与线下互相配合、相互融合的行业发展态势使各个非遗传承人的从业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吸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无人继承”“濒临灭绝”的困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发展新时期,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形成了以文化传承人为核心的团队组织模式,使得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个体行为开始向团队式发展,并形成了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产业,突破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桎梏。其产业发展更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也满足了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要求。
3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策略
3.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也是如此,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须更好地推广非遗产品,进一步提高行业产品数字化开发水平,完全摒弃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单打独斗”的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改为跨界融合,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空间,紧密结合线上线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媒体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主要体现在线上,这一点在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过程中,行业需要以线上反哺线下,多举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览,吸引更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兴趣的人,让更多人能夠到现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对非遗传承体验设施进行完善,在建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线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向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提供更好、更多的学习、演示机会,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交流力度。
3.2非遗产品数字化开发与宣传紧密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在网络上已经占据一定的发展地位,吸引了一大批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粉丝,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为了更好地完成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需要以现有相关领域网络资源为基础,更好地创设非遗线上传播空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能够进一步实现多元化发展目标。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从业人员需要以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粉丝为行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销售、传播水平。
在电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是淘宝、京东等专门的电商购物平台,还是抖音、快手等以流量吸引为主、直播带货为辅的短视频平台,每一段时间都会举办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人员要积极参加这些平台的购物节,全网联动发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活力,以商业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需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等信息资源型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构建互联互通机制,真正发挥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已进入新时期,在国家和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文化行业需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的重视程度,深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在新时期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制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上一层台阶。
作者简介:
章鑫源(1995—),本科,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