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未来、引领卓越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架构

2023-02-08茆婷婷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全科学科

茆婷婷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在儿童的一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是儿童在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者,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的培养关系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新世纪以来,随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共识。回顾2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传统逐渐被打破,课程走向综合化的趋势明显,改革成果显著。

当前小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范式

基础教育的变革催生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分科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学科能力,而忽略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关照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从当前各大高校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小学教师培养主要有四种基本范式。第一,分科、分专业培养模式,即师范类大学下的不同学科培养或综合性大学学院下设师范类专业委培,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美术教育等专业均属于此模式。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较为完善。第二,小学教育专业综合视角下的分科培养模式,即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坚持主兼多能、发展专长的原则,思政理论、通识教育、儿童教育类课程为通修课程,下设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德育6个主教方向,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除主教学科课程外,设置国学教育、书法教育、小学心理咨询、生命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小学德育与少先队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小学教育研究等课程作为兼教学科课程。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教师除主教学科外能够胜任其他课程的教学。第三,文理二元模式,即只分为文科、理科两个方向小综合培养。文理均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性环节四大模块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文理各有侧重,文科侧重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理科侧重数学、科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人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元课程。该模式聚焦文理综合视角下的领域素养的培养,实现“大文大理”模式下的交叉与融合。第四,大综合培养模式,即全学科统一培养,不分专业方向。培养教师精通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同时能够胜任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至少3门学科教学,构建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和素养体系,形成基本的小学多学科思维方式。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存在差异性,基本表现在对以上四种范式的改良或交叉。

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现阶段的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普遍强调综合发展、主兼多能,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范式的探索仍在进行,不同区域高校结合当地发展需求在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尝试着不同路径。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的概念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热点问题,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对推动人才培养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有积极作用。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重点探索借鉴国际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经验、继承我国养成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系列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教师教育改革指明方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同时也符合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回溯国内外基础教育发展史,小学教师全科培养的模式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的表征。不同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大部分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均采用全科方式。美国、芬兰、法国、日本等国家在现代的小学教育改革中都渐趋强调教师跨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对教师综合性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以胜任未来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为指向。全科培养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知识中心取向和学科本位观念,改变小学阶段对知识进行系统分科构建的过程,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认知特点进行学科的融合、贯通,广泛开展基于问题、现象、整合式视角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儿童提供综合性的教育引导和启蒙,促进儿童知识、人格、能力、素养的整体性成长与发展。

当下,小学广泛开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融合课程、项目课程、全课程的探索,需要小学在职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与协作,对在职老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全科教师的培养可以解决用人小学在职师资培养的困境,应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时之需,为小学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全科教师的概念界定和素养模型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全科教师是指知识面相对较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能够胜任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教学的教师,从事多学科教学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区别于国内传统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全科教师概念的提出源于我国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缺乏、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在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提出为农村地区培养优质全科教师,解决农村地区的师资困境,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田振华(2015)提出:“小学全科教师是相对于小学分科教师而言的,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独立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从多学科教学角度,不同学者对于教师能够胜任的具体科目数量存在分歧。近年来,针对全科教师从学理角度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我国对全科教师的理解和定位已发生转变,开始向城市、培养卓越教师变革。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课程综合”,对全科教师能力的核心要求是“综合能力”。从农村需求下的全学科教学逐渐转向对于课程改革下综合能力素养的诉求。在此基础上,小学全科教师能够开展整合性教学,具有课程整合能力。黄友初、马陆一首(2020)认为:“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的理想诉求应该是能胜任综合性教育,能在儿童全面发展观下,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知识,为儿童创造合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合作与探究中成长。”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将全科教师界定为对儿童整体发展的成全,促进儿童品性的养成。

全科教师的本质内涵重点不在于能够胜任全学科教学或多学科教学,而在于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情境创设能力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除了对1~2门学科有较为深入的专业素养外,能够胜任其他课程教学,在理解并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具备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针对全科教师的技能培养上,重视多元教学方式、方法的渗透,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与具体问题相联系,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内驱力,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基于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认识和理解,立足于国内外基础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需要,建构小学全科教师素养模型。从新世纪初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小学教师的素养内涵发生重大改变,从关注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关注教师的综合素养。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结合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组织对核心素养的关注,笔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素养模型建构可以从通用素养(General Competency)和领域素养(Pedagogical Competency)两个维度展开。通用素养指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发展的基本素养;领域素养指小学全科教师面向未来职业成长需要的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素养。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

在通用素养维度,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调控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运用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领域素养维度,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师德与教育情怀,具备知识整合与跨学科应用的能力、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的育人与班级管理能力,兼具广博的信息素养和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及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面向未来、引领卓越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终极指向是为儿童的全人发展培养多元素养、综合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职前教师。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全科教师素养的养成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就目前现有的课程体系看,各高校均开设通识教育类课程,但普遍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很多课程都是国家规定课程,特色课程以及适合教师教育的通识类课程明显不足。在学科素养类课程中,不同课程体系设计不同程度关注学科知识与体系建构,但更多偏向分科教学,缺少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各高校虽都开设不同的教法课程,但教法类课程较为单一,各个学科的教法相互独立,未能看到交叉融合的课程设计。教育实践类课程更多是分段渐进式的课程,与小学的联动不够紧密,教育实践的体系化设计不够。因此,基于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架构与之更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重要任务。调整重构现有的小学教师培养体系,渗透全科教师培养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理念整合现有课程体系是相对理性且颇具可行性的选择。具体来讲,基于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自上而下分别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儿童教育课程、学科素养课程、全科教法课程、教师发展课程以及教育实践课程。

图2 基于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的课程体系

1.构建相对稳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国外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如美国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比例可达40%以上。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多不足30%,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大学英语、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大学体育等国家要求课程。各高校自己开设的本校通识通修课程少,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强化通识教育,是现阶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识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社会、人文历史、世界发展的共同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感悟文化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把通识教育全方位地融入育人全过程,将通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互通互融,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化鉴赏力,形成广博而深刻的视野。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该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设立通识教育学院,秉承全人教育的理念为学校各个专业提供定制化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先后开发思考与创新、写作与表达2门课程,融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如人类文化与社会、科学科技与自然、智性审美、对话全球等模块课程。这些通识教育类课程对小学全科教师综合素养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设多元儿童教育理论课程,渗透教育原理与方法

纵观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其核心教育指导思想是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强调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顺应教育的自然性,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这就需要全科教师对儿童进行全人角度的关照,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爱护儿童。除了知识的融通与整合,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全人教育的逻辑,这种教育逻辑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的基础上,对话变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对话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是逻辑的必然结果。因此,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应考虑强化儿童教育的理论课程,渗透多元教育原理与方法,为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逻辑。通过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特殊教育、儿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儿童哲学、美学与美育、小学教育管理、儿童生理卫生、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儿童,理解教育的必然性与应然性,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育人与班级管理能力。同时,从前沿学习科学、脑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汲取精华,理解儿童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重新设计课堂和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儿童能够有效学习和深入学习。

3.强化学科素养,兼顾艺术素养的培养

基于对全科教师的理解和素养模型的建构,全科教师的培养在学科素养层面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有学科都做到精深无法实现,因此,培养教师能够在具备1~2门较为深入的学科素养的同时能胜任其他课程教学,这种全科教法和跨学科、整合式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践的可行性较强。因此,在学科素养课程设置上,建议灵活设置文学、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素养强化课程,为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某一学科知识体系,深化某一学科素养,如文学方向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文艺理论等课程。同时设置多样化的学科素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课程的交叉。此外,通过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如吉他教学、钢琴、合唱与指挥、舞蹈、儿童视觉艺术与环境创设等,兼顾艺术素养的培养,在部分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艺术手段和方式,在促进儿童知识性学习的同时,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以,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成为全科教师全人培养的重要部分。

4.渗透全科教法类课程,创设跨学科课程设计

结合小学教育现状,目前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综合水平并不薄弱,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足。因此,全科教师培养渗透全科教法类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全科教师基于整合的视角应做到学科知识各有侧重与多元教法融合之间的平衡,涉猎各科教法必然促进单一学科教学多样性,为跨学科的整合式课程设计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通过开设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标准研读,熟悉小学语文教材并进行分析,能够基于对小学各科课程的准确认知进行各科目课程设计。同时,创设小学跨学科教育与设计课程,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基于主题、现象、问题或项目,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设计整合式、综合性的课程和学习活动,实现学科交叉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将知识从分科课程中脱离出来,置于生活情境脉络中,并关联学习者本身的经验背景,帮助个体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联。让儿童切实理解知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持续的学习动力,在生活中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

5.聚焦全科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化设计

全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掌握不同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灵活处理并整合各类信息,开展教育研究。通过开设教育研究和职业发展课程,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和学习领域,挖掘职业发展潜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变化。根据教育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校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内实践训练平台和校外实践锻炼基地相结合,达成对全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将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见习进行贯通设计,与小学建立密切的协同育人合作关系,加强高校与小学联动,搭建教育实践合作平台,为小学培养具有较强适用性、实践型的全科教师。着力构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共同体,保证优质生源、提升培养质量。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全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通过微课、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大赛、微格训练、录课等非课程活动与项目,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夯实教师职业素养。

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赋予全科教师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全科教师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已经转向面向未来、引领卓越的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与教育理念变革发展的探索。在这种宏观理论趋势和教育实践探索的转型中,基于小学全科教师“GP”素养模型构建的课程体系,聚焦全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课程内容开放多元,建构基于小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适应小学教育场域,不仅指向为小学培养卓越的全科教师,也指向为小学培养更适宜教育变革的优秀教师。总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体系探索要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持续改进,实现培养理论与培养实践的更新迭代,不断推动小学全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全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超学科”来啦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