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策略探析
2023-02-08胡晶林蕾
胡晶,林蕾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武汉 430023)
2018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科研人员通过解剖鳕鱼、黑线鳕、鲭鱼和贝类等海产品,检测发现1/3的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塑料垃圾,一旦人类大量食用有毒海产品,会引发潜在健康风险。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640万 t垃圾进入海洋,其中80%来自陆地,又以食品包装和塑料袋占比最大。这类物品的平均使用寿命一般达到12 min后便流入自然系统,其后的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内也难以降解,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庞大的食品需求使得包装用品与生态维护面临空前压力。食品包装设计作为其中关键环节应直面这一现状,需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化解当前社会的痛点难点问题。
1 我国传统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近些年业界关注度颇高的话题,郑巨欣[1]*指出人类设计活动与产生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充分考虑设计产物与人、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尤其在工业社会里,高效的社会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遗留下诸多的不利后果,如资源浪费、森林萎缩、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引发碳排放量持续上涨及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基于在此背景,我国古代在生态认知、生态伦理和生态情怀方面蕴含的智慧经验,对引导当代社会的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考工记》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指出设计造物应根据材料本身的形状、质地、特性等要素加以利用,因材施工,做到巧法自然。《尚书·周书·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强调造物应做到致用利人,注重器物功用价值,而非其本身。这些观念揭示了古人的生态自觉和对自然的尊重,反映物与人的生活的依存关系。我国古代食品包装设计以真实直观的物化形式凸显传统生态设计性,同样是在遵循“天时”“地利”“材料”自然因素与人类和谐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秉承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早期中国传统包装多以动植物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为主(见图1),其美观、健康、环保优势在当今商业社会仍在沿用。如端午节粽子主要以芭蕉叶、荷叶、芦叶等植物为材料,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分布,依靠就地取材使粽叶包装被赋予地域性和生态性。云南普洱茶使用一种名为“箬叶”的天然生态材料进行包裹,具有结实耐用、遮光、防水的效果,同时保证普洱茶与外界空气密切接触,形成一个温度、湿度、气密性相对平衡的空间环境,便于茶叶陈化,被誉为“会呼吸的包装”,成为经典的民间包装方式。湖北包山楚墓出土中国最早的“食品罐头”,以陶罐为容器,采用泥饼、草饼、绢(12层)等进行多层封装,具有保鲜、保温效果,器表以草绳包裹用于防撞,并贴有食品标签便于区分食物。
图1 古代包装材料
2 传统生态思想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我国传统生态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认为人类同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应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人的行为活动要与自然协调一致,同时倡导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以仁爱之心善待自然,将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怀上升到道德准则的最高层次[3]*。当前市场经济追求功利性、逐利性造就物质繁荣,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被忽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包装扮演者大自然的“索取者”“破坏者”角色,如何既服务于人类,又能降低对周遭环境的影响,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设计师要探索的方向。
2.1 重视包装环保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过度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使得公众对绿色生态的诉求与呼声愈发关切。建立健康环保、绿色安全的食品包装是顺应人类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在不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伤害的前提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驱动,食品包装应取之自然,顺应自然,沿袭传统包装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用最生态化的设计方式实现对天然材料加以改造和应用[3]*,如木、藤、草、叶、竹、茎等。此类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得性,利用古代设计智慧,因地制宜,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巧妙利用这些天然材料的特性,进行脱水灭菌等技术处理,最大限度保留食品包装的绿色生态特性,蜜柚包装如图2所示。
图2 蜜柚包装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食品包装材料的绿色创新,从多元化渠道来满足消费者绿色健康需求[4]*。通过采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可食性材料等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并增加食品安全性。这类原材料由动植物蛋白、脂肪酸、淀粉、植物纤维等成分加工成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5]*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的新型包装材料,同时原材料取材广泛且有可再生的优势,如玉米、土豆、红薯、小麦、谷物等农作物。它们具有可食性、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无毒无害等特性,给予人在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保障。原素玉米浆包装如图3所示,利用废弃的玉米皮加工制作成包装产品,在部分旅游景区特产店里均有售卖,既清新文艺又绿色环保。
图3 玉米浆包装
2.2 突出包装实用性
过去几十年单纯追求经济无限增长导致“物质主义”的膨胀,是造成人类文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除了品质、口味、价格等因素,包装外观也成为消费者取舍的关键因素。包装精美的食品往往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然而一旦过度强调包装外观便会失去设计的真正价值,朝着野蛮状态发展,外表是否雍容华贵演变成为商品价值最重要的标准,也会逐渐改变人的消费习性及对食品包装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倡导对物质享受的节制。《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记载:“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人为的奢侈浪费,是一种“人常失道,非道失人”的社会现象,违背“道法自然”规律,会自食其果。《太平经》云:“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则患”,也阐述相同的生态伦理思想。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思想无疑给当代食品包装设计诸多启示,以切合实际需要进行食品包装设计,做到“量腹而食,度形而衣”,摒弃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节制不当的物质欲望,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如曾经一度盛行的“天价”月饼、“天价”粽子等过度包装现象广受诟病,以月饼礼盒成本计算为例,剔除运输、人工等费用,包装成本可占40%以上,与月饼成本近乎持平。其包装奢华,使用大量贵重材料和复合材料,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6]*。当前月饼礼盒过度包装问题似有“复燃”迹象,与近些年IP热、国潮风、跨界联名、文创热及其社交属性不无关系。究其原因,设计师追求包装视觉创新、商家寻求品牌新增长点及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共同助长趋势蔓延。
2.3 关注包装宜人性
物质富裕到一定程度后势必会引发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消费者用于精神需求方面的消费会进一步增加,反映由“物本位”向“人本位”转换,以满足人的消费体验需要成为食品包装价值创新的核心,即从满足“物质需求”过渡到满足“服务需求”。这一转换决定食品包装的“宜人性”必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升级中发挥作用。明代《髹饰录》里提出“巧法造化”一说,强调物品要物尽其用,因材施工,用心、用智加以发挥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功用。《管子·五辅》所述:“古之良工,不劳其智巧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可见讲求功能、关乎国计民生、保持人文关怀的物品的生产,才是中国传统工艺倡导的主流趋势[7]*,阐明食品包装设计创新的发展走向。
因此,以审美服务、功能服务、体验服务为导向建立消费者对食品包装“宜人性”的感官认知,帮助其做出选择和反馈。从设计形式上看,通过对食品包装的形态结构、图文内容、色彩表现、材质肌理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视觉、触觉、嗅觉上以一种“宜人”的感官体验给消费者以贴心呵护和关爱,建立起让人能产生信任、放心并可依赖的心理暗示,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与“和谐”关系[8]*。从设计理念来看,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营造便利的功能服务或愉悦的体验服务,激发消费者产生宜用、好用、实用的使用感受,最终以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建立起情感共鸣和美好回味,赢得对食品形象的好感和忠诚[9]*。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包装从基本功能属性扩大到人文主义关怀,意味着食品包装的价值从关注产品的形象信息、安全保护扩展到情感价值的创造,强调对人、对社会的善意传递。
3 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策略
通过从传统生态思想的角度分析食品包装所应具备的环保性、实用性和宜人性的表现特点,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对于包装的材料选择与造型技巧、包装的延伸功能开发、包装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都应纳入考虑范畴,对应包装的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和废弃处理3个阶段的内容。可以看出,食品包装的生态价值创新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要通过研究社会文化和消费心理烘托食品包装的人文内涵[10]*,另一方面需借助通过科学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实现生态友好性包装。
3.1 包装耗材减量化设计
美国设计理论学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倡导设计应当积极地作用于生态环境,并尖锐地提出设计过分鼓励消费而导致生态退化,人类需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而付诸行动[11]*。这些谏言对鞭策食品包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导向。针对资源过度消耗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采用包装耗材减量化设计策略,以简约化设计、几何化设计、模块化设计、节能设计、拟自然生态设计、绿色材料与循环利用等途径,致力于食品包装在设计和生产加工环节中减少包装产品的耗材来降低碳物质的排放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宏观来看,包装耗材减量化设计策略的应用体现出从关注包装实物转向关注人、自然生态系统,从优化个体形象转向协调整体系统,从获取单一价值转向集成多元价值[12]*。如图4所示,以瓶高315 mm、瓶底直径70 mm、容积750 mL的标准红酒瓶为例,若按常规的长方体形式进行设计,其盒体包装至少需要980 cm2*的纸质材料。相比之下,在满足红酒瓶安全运输和存储的前提下,采用减量化设计,以总长450 mm×100 mm的折叠结构进行测算,红酒包装耗材可减少至450 cm2*,节能约54%,有效地促进自然资源消耗、生产成本和碳排放量的大幅降低。
图4 红酒包装减量化设计
3.2 包装功用极大化设计
人的需求是一种十分模糊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现象与心理反映。在人还未形成具体的需求指向时,很难明确自己需要什么,但可以在一定环境条件和使用情形下取得某种变通的满足。鉴于此,食品包装需要设身处地置于消费者或用户角度,从人的需求入手,使包装设计思路的线索回到生活原点。从生活场景中去发现问题诉求,打破包装固有模式和观念意识的束缚,建立起新的需求趋向和敏感度,以使用功能极大化设计策略去谋求食品包装价值创新的实践路径。瓜子包装如图5所示,其创新点是以如何处理废弃瓜子壳为问题导向进行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相比而言,传统瓜子类包装设计一般停留在产品信息展现层面上,未进行功能上的突破。此设计方案通过在包装袋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开口,撕开后,其中一半盛装未食用的瓜子,另一半收纳瓜子壳,有效解决食用过程中垃圾处理不便的问题,且合理引导食用者文明行为的养成。该瓜子包装的使用功能创新兼顾设计学与行为学的内容,围绕消费者需求和使用环境,展开对人在美与善方面的暗示和诱导,促进人的文明意识和行为道德的升华。“Brachia Kids”饮料包装如图6所示,以铅笔的趣味造型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并在包装内壁上印有图稿供儿童绘画涂鸦,借助其他延伸功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用户的使用需求和体验感受,充分发挥包装的剩余价值,并且有效地延长包装的使用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负担。
图5 瓜子包装
图6 “Brachia Kids”饮料包装
3.3 包装废弃物活用化设计
利用包装废弃物活用化的设计策略,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改变长期秉承的“生产—消费—废弃”单向经济模式,着眼于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只有建立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人类才能既顺应自然规律又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在食品包装物废弃阶段,主张遵循“零浪费设计”(Waste=Anything)设计理念,采用废弃物活用化设计策略使其变废为宝,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其一,从设计源头上将包装废弃物的“新陈代谢”和回收处理纳入问题范畴,尽可能应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如天然高分子材料、可降解生物材料、绿色天然材料等,在其使用终止后作为原料流再次进入循环链,成为自然系统成分或另一个物种的资源,从而以人造方式“重塑自然”满足环境“零污染”需求[13]*;其二,在不加重环境负担的前提下,采取转型设计改变产品属性向更可持续的方式过渡,创建一个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又能满足环境需求的解决方案,使整个阶段过程升级为“物品—消费—废弃物—再造物或衍生品”可持续发展的闭环模式。这意味着在随着前一物品使用周期的终结后通过设计再造产生一个“新生命”,即一种意义挪用和转变的多变化及超越过程给消费者带来全新视觉和使用体验,来抵消食品包装物理价值随时间不断衰减造成功能意义逐渐劣化的宿命[14]*。如阿迪达斯与海洋环保组织(Parley for the Oceans)推出由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而成“FUTURECRAFT.LOOP”运动跑鞋,并通过现金奖励激励消费者参与旧鞋回收的方式进行产品再造,实现“从产品到产品”的全闭环模式,彻底终结“废弃物”的概念。同理,食品企业也可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以常见食物形态为造型元素进行衍生品创意开发,采用我国传统造物观中“制器尚象”的思维方式使再造物兼备装饰生活的审美意义[15]*,成为承载和传播食品文化的最直观的载体,并以此促进消费者不断在废弃物利用观念影响下产生生态意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教化功能[16]*,见图7。
图7 各类食物题材衍生品设计
4 结语
结合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和挑战,食品包装设计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从生态理念的视角就食品包装生态性不足、利用率不高、包容性不够等方面,进行问题阐述和思路探讨,为推动食品包装设计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建议。同时,有国家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加持,相信食品包装的绿色转型会势在必行,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