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鳅、稻鱼甲鱼立体生态种养的效益与技术
2023-02-08徐淑英
徐淑英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1000;*第一/通讯作者:001624@163.com)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是一种水稻与鱼、鳅、甲鱼、鸭等种植养殖有机结合的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包括“稻-鱼”“稻-虾”“稻-鳅”“稻-鸭”“稻-甲鱼”和“稻-蛙”等多种种养模式,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养殖为辅,充分发掘稻田的生产潜力,提高种植效益[1-5]。寇祥明等[6]于2018年通过对3 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得出“稻-鱼”“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大约是投入成本的2 倍。李艳蔷等[7]对“稻-鳅”共生生理生态学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稻鳅共生种养模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稻田的产量和产值。
目前稻田立体种养面积最大的是稻鱼立体种养模式,其又有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两种类型。稻鱼共生是指水稻和鱼共同生活在稻田中,双方彼此互利,共同生长。稻鱼轮作是指水稻种植和养鱼轮流进行,即一年当中只种一季水稻,其他时间则养鱼[8]。稻鱼立体种养模式可实现稻田和水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是绿色的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9-10]。
2017—2019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在福建秀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湖坑村)开展稻田立体种养小规模试验,主要进行“稻+鱼+鳅”“稻+鱼+甲鱼”“稻+鸭”和“稻+蛙”立体种养技术研究,获得成功。2019年下半年至2021年下半年我们进行了2.4 hm2规模稻田立体种养示范,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本文根据实际推广经验和示范数据,进行了效益分析,总结了适宜龙岩推广的稻田立体种养技术。
1 稻田立体种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种养模式的投资收益回报率各不相同,种养户要根据自己的种养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以及种养区的水源、土壤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选择最好的种养模式,从中取得利益最大化。稻田立种种养的养殖密度取决于水源质量和水流大小,水源质量好、水流大可提高养殖鱼类的密度,从而提高产量利润率。养殖基础设施建设一般2~3年可收回成本。
1.1 “稻+稻花鱼+鳅”种养模式
从表1可见,“稻+稻花鱼+鳅”种养模式年总产值为19 140 元/667 m2,比传统水稻种植增加收益3 500~4 000 元/667 m2(其中泥鳅一年可收两季)。
表1 “稻+稻花鱼+鳅”种养模式经济效益
1.2 “稻+稻花鱼+甲鱼”种养模式
从表2可见,“稻+稻花鱼+甲鱼”种养模式年总产值12 840 元/667 m2,比传统水稻种植增加收益3 200元/667 m2以上。
表2 “稻+稻花鱼+甲鱼”种养模式经济效益
1.3 “稻+鸭”种养模式
从表3可见,“稻+鸭”种养模式年总产值11 640元/667 m2,比传统水稻种植增加收益3 400 元/667 m2以上。
表3 “稻+鸭”种养模式经济效益
2 稻田立体种养高产高效技术
2.1 稻田选择
选择耕作层较深的稻田;耕作层浅的沙田、漏水的田、土壤重金属含量高的田和上年度使用过化肥、农药的田地不宜用作生态种养。每丘水田要有适量的田埂面积,且保证种养稻田田埂在雨季中不会被大水淹没冲垮;周边水源条件好,无污染源常流水,有山涧水、小溪水最好,且排灌方便。田块要尽量离村民居住地有一定距离,一般在0.5 km 以上为宜,避免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稻田水质造成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对鱼类养殖的影响,确保种养产品绿色环保。
2.2 稻田面积要求与利用
在保证土壤和水源质量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选择多年不种的荒芜水田地和丘地作为种养田,降低稻田流转成本。对较大面积的种养要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成高标准立体种养基地。每块丘地、水田有不少于534 m2左右并各区块连片一起有20 000 m2以上,形成一定规模,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合理布局规划田块和水源,有效利用好土地资源。
2.3 稻田基地建设
稻田立体种养除了对水源、土壤达标的要求外,还需重视田间基础工程建设。
2.3.1 田埂建设和土壤保养
每块水田都必须进行平整、深耕保水、土壤肥力保养。在当年插秧前施1 次以上微生物有机肥或农家肥,确保土壤地力和肥力,每块水田要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宽度一般为1.0~1.2 m,如果是“稻+鱼+蛙”模式,则应加宽0.5 m 左右作蛙的觅食台。田埂高度要比田内种植水稻区域高30~40 cm,以便鱼类在稻田内遮阴同时满足鱼类活动空间,提高成活率,确保高产量。
2.3.2 养殖沟建设
养殖沟的建设主要是给稻田里养殖的各种鱼类提供生长空间和环境。一般在每块种养区域内四周开挖环形养殖沟,其底宽60 cm、上部宽100~120 cm、深80~120 cm 不等,沟底两侧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或使用预制板以及砌砖等方法,具体根据情况而定。当区块面积达到3 335 m2以上时要在稻田中间建一个鱼坑或开挖“十”字形中心鱼沟并与四周连通,扩大鱼类活动空间。此项建设必须在春耕前完成,在建养殖沟的同时一并建设好田埂。每块稻田都要修建单独的进排水管网,以防止窜水和病源交叉污染,并做好拦鱼栅。另外,传统开挖的一次性养殖沟虽然投资小不用砌筑措施,但养殖期间经过鱼类的翻动容易崩塌,第二年又要重新开挖建设,实际上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更多,影响农户的积极性。
每块稻田养殖沟占用的比例控制在8%~10%,有条件的水田可适当增加比例,让鱼类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有利于鱼的品质和产量。在冬春农闲季节要开挖好鱼沟、坑,旧的鱼沟、坑要加以整修,每667 m2用生石灰30 kg 左右撒施消毒,1 周后灌足水,并施一定量有机肥,培肥水质之后4~5 d 方可投放鱼种进行饲养。
2.3.3 防敌天网和围栏建设
防敌天网建设是稻鱼立体种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防止白(黑)鹭对鱼类的捕食和水稻成熟期各种鸟类对水稻的觅食而造成的减产。天网高度要在2.2 m以上,便于种养过程作业。天网材料根据需要采用白色尼龙为宜。稻田四周要设防天敌围栏,四周用彩钢瓦和瓷砖进行围挡,围栏高60 cm 左右,以减少鼠类和蛇类入侵。
2.4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和鱼种选择
2.4.1 “稻+稻花鱼+鳅”种养模式
在水稻生长期间通常选择稻花鱼、合方鲫鱼和泥鳅等,稻花鱼成长期短、个小,一般成鱼在0.25 kg 左右,对水位要求不高。若是只种单季晚稻则可在水稻收割后调高水位放养草鱼、鲳鱼(不可在水稻生长期间放养),俗称稻鱼轮作。在鱼类放养数量上一般每667 m2放养各种大小鱼苗1 000~1 500 条,具体数量上要视实际情况而定,若水稻种植较稀疏,养殖沟宽而深,而且常流水充沛,上述养殖的鱼类密度和鱼种规格均可加大。
2.4.2 “稻+稻花鱼+甲鱼”种养模式
甲鱼也俗称“中华鳖”。这种模式稻田四周要设置防逃围栏,可采用80 cm×80 cm 旧瓷砖严密竖立,进、排水口设置防逃设施,放养的甲鱼苗以每只50 g 左右的小苗为宜,养1.0~1.5年可生长到750 g 左右的天然半野生甲鱼,大大提高了甲鱼的经济价值。甲鱼喜食小鱼小虾和动物内脏,稻田里被淘汰的死鱼成为甲鱼的饵料,甲鱼也是稻田中各种螺类的天敌。稻田甲鱼的投放数量一般在每667 m2200~300 只,占塘养数量的20%~30%,同时放养一定数量的稻花鱼和泥鳅幼苗,一般每667 m2放养稻花鱼幼苗800~1 000 尾、泥鳅3 000~5 000 尾,水流量充沛的稻田可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在水稻收割后1 个月左右,稻花鱼和泥鳅可陆续上市,甲鱼继续饲养到第2年择机上市。最好选择在早稻插秧后第3 天开始放养甲鱼和鱼类的幼苗。稻田养甲鱼不像塘养需使用专门的饲料喂养,其可共食稻花鱼和泥鳅的鱼料,因甲鱼的食性会自行觅食稻田中淘汰的稻花鱼、鳅和各种螺类,这种生物链的互为作用,使种养殖的水更淸洁,起到了相应的环保生态效果!每天上午和下午共2 次喂养即可,在饲料中适当的配些“抗菌肽”微生物菌料可起到预防甲鱼和鱼类病害发生。
2.4.3 “稻+山麻鸭”种养模式
山麻鸭是龙岩的特产名鸭。稻鸭模式稻田不用建养殖沟,田埂高出稻田区30~40 cm 即可。放养时间有一定要求,在水稻插秧后长至30 cm 左右高方可投放鸭苗,并进行田间管理;待水稻生长至抽穗期,放养的水鸭必须离开稻田,防止水鸭对稻谷的觅食,这时山麻鸭可作为产蛋商品鸭单独饲养,同时稻田边需搭建相应的鸭棚作为鸭的栖息地。放养数量上山麻鸭一般可控制在每667 m2投放30~50 只,小鸭公120 只左右,水资源丰沛时可多放养。当采用稻鱼轮作模式时,田埂和稻田区高差可在60~80 cm,水稻生长期间的水位控制在30 cm 左右比较适合稻鸭共生,待水稻收割后再把水位提高到60 cm 左右,形成较大面积的水面放养鱼类(也可放鸭),使水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鸭和鱼类又可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时鱼种可选择9 cm 以上的鱼种,减少鸭对鱼的啄食。
2.5 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2.5.1 水稻品种选择
选用耐肥、耐深水、茎秆粗壮、抗倒伏、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品种,建议选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团队培育的优质常规稻福香占、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福龙两优29 等品种。
2.5.2 种子催芽
播种前选晴天翻晒种子,大田每667 m2用种量为0.75~1.00 kg。将谷种浸泡于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2 500~3 000 倍稀释液+3%甲霜噁霉灵(广枯灵)水剂1500 倍药液,浸种消毒6~8 h,洗净沥干后保温保湿催芽到露白即可播种。
2.5.3 适时播种
中晚稻一般于5月中、下旬播种,秧龄25~30 d。每667 m2秧田播种量视品种在15~20 kg 之间(杂交水稻10~12.5 kg),稀播匀播。播种前秧田应施足基肥,并在秧苗1 叶1 心时用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 g 对水100 kg 喷施,培育壮秧。
2.5.4 合理密植
采用宽行窄株种植,增加通透性,稻鱼立体种养秧苗一般株距20~21 cm、行距25~30 cm,每6 行距为1 组,每组间距30~40 cm,便于养殖鱼类穿行活动,更有利于鱼类生长和觅食害虫。水稻栽插方向应东西向,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和改善田间小气候,鱼类更健康。每667 m2大田栽插秧苗应在1 万丛以上,每丛2 粒谷秧,保证每丛4 苗左右,插够充足的基本苗,搭建好高产苗架。
2.5.5 合理施肥
合理的稻田施肥,不仅可以满足水稻生长对肥料的需要,促进水稻增产,而且能增加稻田水体中饵料生物量,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保障,有利于鱼类增产。肥料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全程使用腐熟厩肥、粪肥和生物有机肥;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追肥要控制每次用量,喷施根外肥。施肥时应避免高温天气,并尽可能地使鱼集中到鱼沟、鱼坑中。
2.5.6 科学管水
一是经常疏通鱼沟、鱼坑;二是保持稻田养鱼水位;三是灌深水控蘖;四是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2.6 病虫害防治
稻田养鱼后,水稻的病虫害明显减少和减轻,鱼类在放养前要做好鱼体消毒,将鱼种放在3%~5%盐水中消毒5~10 min 再放养,有条件的可在稻田周围放置太阳能诱虫灯,效果明显。在病虫害防治上除稻鱼共生互利互补外,还要采取下列措施。
2.6.1 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插秧前和种养过程中使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的“水稻壮根分子配方”和福建以诺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以使水稻壮根,改良疏松土壤,抑制有害病菌,提高作物免疫力,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发生。
2.6.2 鱼类病虫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的“抗菌肽”产品。该产品与饲料一并使用。3年来,稻鱼立体种养项目由于在稻鱼基地建设期间和种养过程中使用了“抗菌肽”产品,未发现鱼类病虫害。
3 结论
稻田立体种养优势明显。首先,鱼类可以取食水稻自身带有的病害虫和天然虫类、杂草,而鱼类的排泄物又能充当有机肥给予水稻充足的养料,并且鱼类经常翻动泥土促进了土壤养分的加速分解,产生有利于水稻生长的微生物,使水稻能够有效吸收养分,促进水稻茁壮生长;其次,稻田也给鱼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遮阴空间,使鱼健康生长。同时稻田的环境也为鱼提供了丰富的饵料[11];第三,稻田养鱼全过程完全实现化肥、农药、抗生素、除草剂等“零”使用,生产的大米高产、绿色、优质、无公害;养殖的鱼类更为肥美,上桌口感更佳。
综上所述,稻田立体种养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通过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投放,既贯彻了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又改善了土壤结构,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崛起[12]。通过养殖水面的扩大,改善了农村田园小气候,美化了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稻鱼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可以纾解这个难题,更好的推动农村家庭农场的兴起,具有广阔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