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思考

2023-02-08孔令娟杨森潘广元

中国稻米 2023年1期
关键词:安徽省优质面积

孔令娟 杨森 潘广元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肥 230001;第一作者:314082688@qq.com)

安徽地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南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安徽沿淮及淮河以南地区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与生产匹配度好,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安徽为我国5 个粮食持续输出省份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水稻是安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粮食的30%和40%以上。近年来,农民种稻成本上升、收益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省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因此,全面了解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研究产业发展动态,发现面临问题,对于确保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多次提出要稳定水稻种植面积,要“保口粮、保谷物”[2]。安徽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新发展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指导服务,千方百计稳定水稻播种面积,坚持聚焦提高产量品质,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1年笔者就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如种植结构、生产成本、技术需求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并针对当前安徽省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1 安徽省水稻生产情况

1.1 生产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双季稻面积止跌回稳

从统计数据看,2005年至2021年安徽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年际间有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16年后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稳定在250.0 万hm2和1 560.0 万t 以上,2017—2021年平均单产6 396.0 kg/hm2,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水稻种植以一季稻为主,种植面积和总产占比均在85.0%以上,单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左右。近两年来因国家政策及最低收购价持续提高等因素激励[3-4],双季稻种植面积止跌回稳,2021年、2020年双季稻面积分别比2019年增加0.8 万hm2和0.9 万hm2。

1.2 优质安全稻米生产比重不断提高

1.2.1 水稻品种应用情况

水稻品种由产量导向转入品质产量并重,品种结构从单一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型转变。以优质稻品种为重点导向,加快优质专用绿色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目前生产上,双季稻品种相对单一,中稻品种繁多,种植面积较大的有Y 两优系列、徽两优系列、丰两优系列、深两优系列、镇稻系列、隆(晶)两优系列、华占系列、荃优系列、宁粳系列、镇稻系列和皖粳糯系列品种。据安徽省相关部门统计,2021年推广应用面积在0.67~6.67 万hm2之间的品种有84 个,占比58.6%,推广应用面积超过6.67 万hm2的水稻品种仅1个。随着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政策的实施,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进入市场的水稻品种还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提高水稻主产区稻谷的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优选主导品种、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将成为安徽水稻生产上品种推广应用的重点内容。

1.2.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米质佳、食味好的优质安全稻米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促进优质稻米、“生态品牌”稻米等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徽省聚焦优质稻谷生产和开发利用,示范推广单一品种规模种植,建立优质稻谷“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水稻订单生产,2021年订单生产面积78.7 万hm2,约占水稻生产面积的31.3%。

2021年安徽省水稻面积251.2 万hm2,品种类型以杂交籼稻为主。其中,籼稻194.0 万hm2,约占77.2%,粳稻面积57.2 万hm2,约占22.8%;杂交稻面积170.5万hm2,约占67.9%,常规稻面积80.7 万hm2,约占32.1%;品质达国标3 级的优质稻面积194.0 万hm2,占比77.2%左右(图1)。优质专用水稻种植面积158.7 万hm2,占比63.2%;集中连片333.3 hm2以上的单品种种植单元共计292 个,总种植面积达17.6 万hm2。优质稻米引领作用突出。

图1 2021年安徽省不同类型水稻种植面积

1.3 大米区域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突出实施农业品牌行动计划,在粮食主产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品牌,积极与长三角大中城市对接。创新品牌营销推介,塑造一批国家级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皖字号”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和组织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年示范推广绿色、高效、有机生产技术约100 万hm2以上,“三品一标”认证稻米企业1 000 家左右。获中国驰名商标粮油类企业27 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543 个、省著名商标314 个、省名牌89 个。培育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大米品牌“南陵大米”“含山大米”和“马店糯米”等3 个,以及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南陵大米”“芜湖大米”“金寨高山大米”“颍上大米”和“白莲坡贡米”等5 个。

1.4 轻简绿色生产模式增加

1.4.1 栽插方式及社会化服务

随着土地集中流转加速,生产规模化,栽培技术越趋向轻简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服务能力逐渐成熟。以一季稻为例,2021年安徽省一季稻直播面积约87.1 万hm2(约占一季稻面积的42.0%),集中育秧面积5.0 万hm2左右,机插秧面积56.0 万hm2左右,与2020年相比表现为直播面积上升、手插秧面积下降、机插秧面积稳定;施肥方式以人工撒施肥为主,面积154.9 万hm2、占比71.6%,机施肥61.3 万hm2、占比28.4%,机施肥同比呈上升态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126.7 万hm2、占比约58.6%。

1.4.2 绿色高效技术示范应用

优质品种、工厂化育插秧、肥水一体化管理、全程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应用达60.0%以上。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稻鸭、稻渔(虾、蟹、鳅、鳖)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及早、中稻-再生稻、山区有机稻等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绿色技术模式。“水稻+”等优质栽培模式发展较快,2021年绿色生产总面积达到50.8 万hm2,占水稻总面积的20.22%,其中再生稻面积8.0 万hm2、占比3.18%,稻田综合种养34.3 万hm2、占比13.65%(图2)。

图2 绿色增产技术及模式占比

2 水稻生产成本调查

2.1 生产综合成本

据安徽省13 个地市320 个种植大户的水稻生产成本调查结果,2021年水稻总成本平均为19 238.7 元/hm2,比2020年高727.2 元/hm2,主要在于化肥和农药成本的上涨。其中,人工成本平均每人每天为147.3元,比2020年高5.1 元;土地租金平均为5 954.0 元/hm2,比2020年高87.5 元/hm2;化肥农药成本4 756.5元/hm2,比2020年高429.0 元/hm2,主要是尿素市场价格比2020年有上涨。

生产用工方面,2021年水稻生产总用工为每hm247.0 个。其中,育秧用工5.1 个,耕整地用工7.7 个,移栽用工14.6 个,施肥用工5.2 个,病虫害防治用工5.8个,收获用工5.2 个,运输用工3.4 个。社会化服务成本上,统一育供秧平均为1 530.0 元/hm2,耕整地1 345.5元/hm2,机插秧1 110.0 元/hm2,统防统治405.0 元/hm2,机械收获1 125.0 元/hm2。

2.2 双季稻生产成本

据抽样调查,2021年双季稻生产成本总计26 094.6元/hm2。其中,人工成本每人每天平均为168.3 元,比2020年高1.6 元;土地租金平均为5 203.0 元/hm2,比2020年高67.0 元/hm2;化肥农药成本7 100.3 元/hm2,比2020年高705.8 元/hm2(表1)。

表1 不同水稻季别生产成本调查

2.3 单季稻生产成本

2021年单季稻生产成本为16 835.7 元/hm2,比2020年高698.8 元/hm2。其中,人工成本每人每天平均为134.2 元,比2020年高1.4 元;土地租金平均为6 270.5元/hm2,比2020年高123.8 元/hm2,占到总成本的37.3%,是占比最大的项目,与赵正洪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化肥农药成本4 000.2 元/hm2,比2020年高468.5元/hm2(表1)。

3 生产技术应用需求

3.1 集成技术上

据调查,受从业者综合素质、生产成本收益以及国家政策等影响,当前水稻生产上迫切需求绿色轻简增效生产技术,如水稻工厂化基质育插秧技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灾害(高温、低温、旱涝)防控技术、优质再生稻绿色生产技术、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稻油(麦)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以及稻鸭共生绿色生产、稻渔(鱼、鳖、虾)生态种养等绿色增效模式[6-7]。

3.2 关键环节上

3.2.1 水稻秸秆处理

机械化耕整作业落后、粗放及生产季节茬口紧张的地区,秸秆还田不仅增加耕作难度、影响后茬出苗,还加重稻田病虫草害,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还增加防控成本,甚至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要加强水稻秸秆处理技术的研究。

3.2.2 育插秧服务能力建设

由于育秧需要相应机械、秧盘、育秧大棚等固定投入,资金需求大,且育秧技术相对要求高,因务农人员老龄化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化育秧服务组织的发展。需提高育插秧社会化服务能力。

3.2.3 直播田杂草(稻)防除

当前直播面积不断扩大,且直播方式因年数增加、杂草抗药性增加等影响,杂草(稻)防除难度加大,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甚至因草害绝收[8],需要新型高效除草技术和优化药械联用模式支持[9]。

4 主要做法和保障措施

4.1 强化组织部署,压实责任担当

近年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积极行动,克服疫情防控影响,抢抓季节,及早谋划、部署,制定印发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10],并连续3年出台鼓励发展早稻生产专项文件,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稳定早稻生产、发展再生稻生产。各主产市县区均召开会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国家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深入乡镇分解任务到村到户,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资源整合,建立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片,推进基地产销对接、优质优价,夯实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扎实推进落实水稻生产。

4.2 突出创建主体,抓好示范推广

重点抓好水稻生产大县、大片和大户,以实施优质水稻生产县和农业农村部高质高效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以优化主导品种为前提,指导、强化水稻标准化育秧高效技术示范推广,不断优化水稻绿色生产等系列高效技术模式集成与应用。大力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建立专家联系指导大户和技术人员驻点包片服务制度,宣传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水稻增产中的支撑作用。

4.3 聚焦区域优势,打造专用粮食生产先行区

在粮食主产区,选择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产业带动能力强的整建制镇、村或农场,连片集中打造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先行区和粮食结构调整样板。实行成“片”种稻,推广“四单二化”种植运营模式。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和单收单储单加工,使产量和品质较过去有较大增长,促进农民增收。如安徽省制作发布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布局地图,连续2年在农业农村厅官网发布,引导稻米加工企业按照“按图索稻”,直接产地零距离对接;完善优质稻米品牌培育新机制,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技术推广模式、“种粮一体化”订单生产模式,延伸带动全产业链产业升级。

4.4 抓好专业化服务,强化生产指导

在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体作用的同时,各地均积极调动区域新型社会化服务力量,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服务,以集中育秧、病虫统防统治、“四代一管”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多形式推行秧苗统育统插、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稻谷统收统储等服务模式,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扎实做好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4.5 加强基础服务,提高生产抗灾避灾能力

围绕水稻关键生育阶段,加强苗情、病虫情、灾情动态监测预警和分析,分类管理,并将技术成果进行融合应用,及时进行水稻生产形势科学预判,提出管理对策,科学指导全省水稻生产。科学调整作物生产布局、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开展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完善可追溯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落实防灾减灾关键技术,推进科学避灾抗灾。

5 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5.1 水稻产业存在问题

5.1.1 从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看

一是生产上缺乏相应的系统稳定扶持发展政策及扶持项目,尤其是粮食统计口径和补贴政策不配套,如再生稻生产模式只能统计和享受头季稻产量和相关政策补贴,行政推动力度不足。二是销售渠道不畅。双季早稻、粳稻价格低,再生头季稻收割时间8月中旬,国家粮库没有开仓,销售渠道、销售价格得不到保证。三是品牌创建乏力,规模化生产不够,绿色稻米增效潜质未能充分发挥。生产成本大,种植综合效益低下[11]。

5.1.2 从配套技术研发推广来看

一是品种、类型多乱杂(双季稻、单季稻、籼稻、粳稻、糯稻等)、生产加工链短,难以聚集产业发展优势;二是田间管理粗放。当前机械化育插秧、肥药生产管理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偏少,服务能力有限,水稻生产仍以直播为主,种植粗放,播栽水平有待提高。

5.1.3 从不利的外界条件等因素看

一是自然灾害影响。灾害性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大,如2020年早春3月下旬气温不稳,阴雨天气较多,低温冷害影响严重,早稻秧苗质量下降;夏季严重洪涝灾害造成沿江(河)、环湖圩区稻田毁种严重;2021年10月初至中旬连续遭遇4 次冷空气,出现大风降温天气,造成大部分未收获单季稻和双晚稻发生倒伏。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沟渠不配套,排灌不方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

5.2 发展对策及建议

5.2.1 加大全产业凝聚力,以产业化拉动生产发展

突出区域优势,从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上着力,结合互联网技术与农业新技术[1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绿色理念社会氛围,打造优质稻米品牌,提高全产业链效益,拉动水稻生产发展。要充分发挥产业联合体作用,引导和推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加价收购,切实提高种植效益,提升农户种植积极性。

5.2.2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以科技化带动生产发展

建议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整合农业科研、管理、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单位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突破技术关键节点,建立绿色高效生产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好水稻绿色生产、农艺与农机融合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增产增效潜力和发展优势。

5.2.3 加大政策行政保障,以组织化推动生产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要转变思想理念,集中用好财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水稻绿色产业发展作为提质增效、稳定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出台优质稻发展优惠政策,扶持示范种植大户,联合加工收购企业,合力推动发展;要创建并发挥好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延长加工链条,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13-14],这种政策支持,是产业链得以运行的动力之一[15]。二是强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整合供应链增强主体企业竞争优势[16]。要因地制宜的推进规模化生产;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要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绿色生产模式的技术规范,做好基础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安徽省优质面积
成长相册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