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校园建设节水技术分析
2023-02-08魏新华
胡 田 魏新华
相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各大高校用水量占第三产业总用水量的3%~6%,相关环境科学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到校园用水的特征和现状,并因地制宜针对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要求进行分析,有效降低校园内部的平均用水量,提升校园水资源的管理效果,为实现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1 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意义
1.1 落实资源节约的最终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总在学规模已达4 400万人以上,高校教学与辅助用房总面积达到2.5亿m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资源消耗的重要主体。同时,受到各地方高校发展水平、管理模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积极建设节约型校园,能够尽可能杜绝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1]。
1.2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支持
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资源集约式利用,实现资源安全已成为我国一项关键性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在高校中组织开展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能够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相关总结内容,从而逐渐建立较为科学的资源利用和发展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均衡有序发展,避免出现生态危机。
1.3 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建设节约型校园能够潜移默化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节约教育与环境保护教育,并将相关节约意识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积极的节约习惯,带动整个社会节约意识的不断发展,实现社会风气的不断变革。
2 学校用水的主要特征及主要问题
2.1 学校用水的主要特征
2.1.1 教学办公建筑用水特征
教学办公建筑是学校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中涵盖了教室、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等多项功能模块,用途类别较为多元和丰富,且建设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用水状态方面也会不同。经过长期以来的统计分析可知,校园的教学办公建筑在1~2月以及8~9月两个时期的用水量最低,这主要是受寒暑假影响导致教学办公建筑的使用频次及使用强度大大降低,同时对水源的依赖性下降。从日均用水量方面来看,教学办公建筑的用水量大多集中于周一至周五,平均用水量为25~40 m3/d;周末用水量有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显著。从每日用水量来看,教学办公建筑的用水高峰是10:00与15:00两个时段,该时段与教学课间时段相重合,可见,教学办公建筑的用水特征大多取决于教育教学的安排与要求[2]。
2.1.2 食堂用水特征
为满足高校内部师生的用餐需求,食堂需要依托水资源进行食材的制备、餐品的烹饪以及餐具的洗刷等工作,因此对水资源具有较大的消耗。从月均用水量来看,食堂用水情况特点与教学办公建筑具有相同的表现,即全年用水低谷同样出现在每年的1~2月及8~9月,而其他月份中食堂建筑的用水量则未出现较大的差异。从日均用水量方面来看,食堂建筑用水量同样集中于周一至周五,平均用水量为16~20 m3/d,周末用水量略有下降。从每日逐时用水量来看,食堂建筑用水高峰期是6:00与17:00两个时段,其他时段用水量较为平稳。
2.1.3 宿舍楼用水特征
高校宿舍楼环境较为复杂,基础设施配备存在一定差异,且维护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数据统计和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显著的不稳定现象。从月均用水量来看,1~2月与8~9月同样是宿舍建筑用水量低谷,而1~2月用水量最低,几乎趋近于零,这可能是受寒假与春节来临,留宿学生大幅度减少的影响。从日均用水量看,宿舍楼建筑的用水量并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与波动,周一至周末大多稳定在400~450 m3/d,这可能受学生的作息活动等因素影响。从每日逐时用水量来看,宿舍楼用水量高峰出现于6:00与22:00两个时段,其他时段用水量较为稳定。
2.2 学校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漏损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漏损现象严重是我国学校用水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很多学校内部公共建筑建设年限较长,其内部环境较为复杂,管网维护修缮存在一定欠缺,因此在输水管道重点部位可能会出现严重漏损情况。而部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排查手段与排查规范,难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输水管网中出现的漏损问题,使校园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3]。
2.2.2 节水器具配置不足
完善的节水器具配置对于实现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具有关键作用,校园内部常用的节水器具包括用水计量表和感应节水器等。在一些校园内部,受管理工作要求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节水器具的配置存在一定不足,相关器具难以在校园内部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严重阻碍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进程。
2.2.3 节水教育存在不足
在很多校园内部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学校负责人忽视了节水教育的重要意义,未能将节水意识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也未能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与用水方式,导致校园内部节水工作的开展效果不佳。
3 校园节水的主要策略
3.1 强化对管网漏损的管控
针对漏损现象较为严重的输水管网,学校和校内后勤管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管控工作,提高后勤部门对于校园内部公共建筑输水管网漏损现象的反应速度与处置水平,减少漏损现象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情况。
相关院校可引进管网传感检测系统,依托振动传感器等仪器设备实现对校园公共建筑内部输水管网振动情况的有效监测,待校园内部后勤部门接到监测系统预警信号后对其振幅情况做出判断,查看管网报警点位是否存在漏损现象,并予以处置,以便更加高效地处理管网漏损现象[4]。同时,学校还应及时全面整改管网漏损处理不及时的现象,针对校园后勤部门的处置工作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对管网漏损处置人员和团队进行追责,提高后勤部门对于校园内部公共建筑输水管网漏损现象的重视程度。
3.2 关注节水器具的配置和安装
基于建筑用水状态和用水情况对节水器具进行合理配置与安装,能够有效减少校园内部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提升校园内部的节水效果。
首先,节水器具进行配置与安装前,校内节水工作负责人应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工作,结合实际全面研究各类公共建筑的用水情况,详细汇集与利用建筑内部的用水高峰、用水波谷、年均用水量以及日均用水量等关键性数据和指标,并形成较为细致的校园内部公共建筑水资源利用调查报告,为后续节水器具的配置与安装工作提供较为清晰完善的数据支持。
其次,后勤管理人员还应做好节水器具类型与品牌的选择工作。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市场中各种类型节水器具与节水设备的性能良莠不齐,为节水器具的选型、配置和运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相关工作人员应在采购与配置之前做好节水器具性能指标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并对其使用寿命、质量等进行全面测试,保证节水器具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要求相契合,提高校园内部的节水效果。
最后,在节水器具配置与安装完成后,校园负责人和后勤供水管理人员还应定期检查节水器具的使用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或出现性能下降的器具及时进行更新,确保其能够充分满足校园内部节水工作要求,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3.3 构建完善的用水计量制度
为了有效提升校园内部的用水效益,学校还应针对性构建较为完善的用水计量制度,对各公共建筑内部的用水情况进行细致准确计量,使供水决策与管理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在后勤供水部门中独立设置节能办,并由其全面负责校内用水量的计量、管理和调度等各项工作,其他后勤部门及公共建筑管理部门应予以配合。由节能办负责校园用水量计量设备的采买、安装、使用、修缮与封存,并严格按照预期规定要求执行,对计量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置。此外,学校还应针对建筑用水情况做好相关奖惩制度建设,对用水量超出阈值的进行因素分析与研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用水超额现象。
3.4 实现污水回收再利用
在校园内部建筑用水管理与调度领域中,其涉及的水资源用途较为丰富和多样,因此做好污水回收再利用工作对提升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实现校园内部节水工作的长足发展具有关键作用[5]。相关高校负责人和后勤供水管理部门可针对现场调研考察后形成的数据进行详细论证和分析,并对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装置和设施进行全面安装和运用(见图1);综合考量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污水回收再利用质量以及水资源应用需求等相关指标内容,并进行全面分析,使校园内中水、雨水等再生水装置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成为常规水资源供应的关键性补充。同时,高校在针对污水回收利用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本地的气候与环境状况,保证降水特性能够与设施运行需求相一致。
图1 校园内部中水回收处理装置(来源:网络)
3.5 积极开展节水教育
作为校园内部水资源的重要使用主体,针对学生群体开展较为积极的节水教育工作具有关键性作用,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背景以及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节水教育。例如,将节水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或组织开展节水知识竞赛、节水知识展会等活动,让学生群体能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作用。此外,高校应组织学生针对节水器具的使用流程和使用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其能够在校园内部节水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3.6 基于信息化技术进行水务管理
在以往的校园水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受技术水平及建设投入等因素影响,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均较为低下,不利于节约型校园的全面建设。因此,相关院校负责人和供水管理人员应携手信息化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校内水务管理平台,并将其与公共建筑中的各项节水器具、防漏损系统进行整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更加直观地向校园负责人展现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还能强化供水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便更加合理科学地调度和应用水资源,确保校园内部的节水目标充分落实。
4 结语
在当前的校园管理与校园生活中,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关校园负责人与后勤管理人员应因地制宜调整节水措施与节水策略,并从节水器具配置、用水量计量以及管网渗漏控制等方面推进校园用水效益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