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为例*
2023-02-07刘小娣谢海泉李政道
赵 强,刘小娣,谢海泉,李政道
(南阳师范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20年,中国在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世界第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实现了质的突破。当然,优秀研究成果的取得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也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辛苦劳作。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科学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坚实的基础是实践发展的高速路。2009年,教育部从国情出发,增加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1],大力开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来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硕士和传统的学位硕士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学位在扎实理论基础上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的培养。 2017年,国家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首次超过学位硕士。2020年,专业硕士招生数量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60.3%。快速的增长速度显示出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对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迫在眉睫。
南阳师范学院2011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2017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南水北调区域水安全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为南阳市在生物医药、绿色化工及新兴能源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南阳师范学院专业硕士的培养对南阳及周边地区经济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初步的探讨。
1 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精准定位,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南阳拥有丰富的天然中药药材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南阳具有上百家制药企业,医药行业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南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研究生为生物医药类专业研究生,是面向国家生物医药重大战略需求及服务区域制药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设立的。学院本着校企合作、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宗旨出发,为研究生开设了三个研究方向:药物中间体及绿色合成工艺与技术,药物分析与技术,天然药物与药物新型分离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所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前期基础。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就是一句空话。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公共基础课外,其它课程均是围绕三个研究方向设置。因此,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学位课程设置中做足功课,根据专业研究生在后期科研创新及科技创新中的需求,学院从基础理论课、学位基础课到学位专业课的设置都实现了精准定位,所有课程都为专业研究生按照所学专业量身定做。这样即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能做到所学课程知识对科研创新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避免非必要课程开设造成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从而实现研究生在后期的科研生涯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课程授课方面学院给研究生配备了学院最好的师资,所有给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均为985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且具有多年的授课经验。这些教师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具有很强的专业科研创新能力,既保证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做到了对研究生科研生涯的引导,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相信通过以上措施,专业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势必得以加强。
2 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立足前沿性科研技术领域
高校实验室不仅仅是开展基础实验教学活动的场地,也是研究生在导师领导下探索科研新成果、开发新技术的基地,更是校企合作、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的高新技术平台[3]。建设高校高水平实验室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高科技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期间,南阳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加快构建实验室发展体系,为南阳市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源头创新。南阳师范学院是省属二本学院,还没有国家级重点的科研项目及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在经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舒适的试验探索环境,以及温馨的学习工作空间,学院领导在研究生实验室建设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①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分析测试是科研创新探索新成果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精准的测试分析,才可能发现新事物、新用途及新技术等。南阳师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拥有较为全面的分析测试仪器,能够满足基本上测试需要,但是测试中心大多数仪器使用年限很长,有些仪器还在超年限使用,故障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对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学院的申请下,学校积极配合,对测试中心能够使用的大型仪器维修并升级,老旧不能够使用的采取报废,并购买新型仪器满足测试需要。近几年,学校加大大型仪器经费支持,陆续购买了新型扫描-投射电镜、定制系统气相色谱、磁控溅射系统、离子色谱仪、高性能计算系统、混合气体渗透测试分析仪、电化学分析系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半制备液相色谱仪及粉末衍射仪等大型仪器,满足了研究生日常科研测试的需求。为科研实现前沿性探索研究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持。②研究生实验室的建设。以前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实验室在化学楼、物理楼和综合实验大楼都有分布,且相对分散,这些实验室使用年限过长,设备陈旧,环境相对较差。学生在科研探索过程中各自为战,在学术上不能很好的交流。这种分散式的实验室模式,不仅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带来较大的麻烦,而且不利于学生科研工作的交流和互助。学院领导依据政策对实验室重新划分和调换,把研究生实验室集中到化学楼和物理楼,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实验室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既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又消除了原有的安全隐患。③设立温馨的研究生学习空间。前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因为实验室场地受限,研究生的实验和学习均是在实验室,没有专门的研究生休息室。在实验室规划的同时向学校申请建设危险品和预报废品暂存库,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院对化学楼空余出来的房间重新装修,为研究生设立休息位置并安装空调,保证每一位研究生都有一个舒适的位置用来休息、查阅文献及书写论文等。学生有了自己的休息位置,在实验室呆的时间更长了,和同学交流学术问题更方便了,出成果更多了。除此之外,学校图书馆还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科研数据库,为研究生探索前沿性科学研究热点提供便利条件。
3 开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引导实际产业和科技前沿相结合
培养掌握生物与医药的基础理论、先进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够在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院培养专业研究生的宗旨。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探求科研前沿,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分析企业产品的优缺点,熟知企业的未来需求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理论服务实际,促进企业朝向高精尖的前沿性科技迈进。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开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4]:一位是学校的学业导师,在学校教授知识与科研能力;一位是企业的实践老师,在企业带领学生融入实际生产,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产的环境中,掌握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为以后理论联系实践做好铺垫。让理论和实践统分结合的具体实现手段是实验平台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相辅相成,以集成思维设计好实验和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建立可以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实践训练模式[5]。在以上理论指导下,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分别和河南蓝图制药有限公司、河南全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同时学院还同南阳市天华制药有限公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制药公司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在上述基地聘请公司内部高级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导师。为了保证校外导师对学生培训的质量,每位校外导师仅能带两位学生。以上措施为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奠定了基础。教育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的建立,让学生能够进入制药公司生产车间,熟悉相关规章制度、车间布局、各个车间生产的药品、车间工艺、安全和消防知识;让学生在现实中了解药品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料到成品)及学习各车间的物料流程。也可以进入公司研发部门,让学生了解公司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基础、困难和前景,找到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双方导师要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寻求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校外导师可以向学生及校内导师提出公司研发平台无法完成的产品工艺优化方案,或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校内导师带领学生在校内平台开展工艺优化方案及新产品研发瓶颈的探索。在两位导师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各个过程的执行者,在问题解答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了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4 总结
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的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双导师制”模式对于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阶段是一个很有成效的方法,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从具体学科出发,就能实现专业硕士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